關于朝鮮半島的文明開端,史學界有兩種觀點。
韓國史學家說:朝鮮半島文明始于5千年前的檀君朝鮮。
檀君是誰?檀君是天王的兒子,活了1900歲,在位1500年!!
其他史學家說:朝鮮半島文明始于三千年前的箕子朝鮮。
箕子是誰?箕子是紂王的叔叔,開創朝鮮文明的河南人!!!
孔子確實說過:朝鮮才是王道樂土,如果沒法在中原講禮法,自己就乘船去朝鮮。
孔子這樣說,只是表達對中原戰亂,禮法難施的無奈而已。
韓國人以此“證明”孔子移民朝鮮,所以孔子是朝鮮人(韓國人)!
如果神話也是歷史,那中國文明史還得前推上萬年,如果笑言也當證據,那史學家就是別有用心的混蛋!
一 檀君朝鮮:神話還是歷史?
說說檀君朝鮮。
檀君是誰?檀君是天神桓因的孫子、天王桓雄的兒子,活了1900歲,在位1500年。
傳說天王桓雄從天界來人間創業,碰巧落到朝鮮半島太伯山(今妙香山)一棵檀香樹旁。
尚處于原始社會的半島人民見桓雄自天而降氣宇不凡,紛紛俯首接受領導,感嘆終于上面來人了,不,是來神了。
因為有天上罩著,桓雄在朝鮮的創業頗為順利,他教授人民農桑漁獲,半島GDP飛一般攀升,很快就要脫掉原始社會的帽子了。
可天王也有煩惱:家業漸大,將來托付于誰?
但神終究是神,關于后嗣的問題,天王自有妙招:檀香樹旁一頭熊想變成人,天王幫它實現了愿望,于是熊變成了一個女人;熊女想要嫁人生子,天王又親自幫她實現了這個愿望。
然后,然后就有了檀君。
檀君長大后出太伯山,于公元前2333年10月3日在平壤建都立國,帶領朝鮮脫離荒蠻時代。(該事件及時間由半島歷史學家腦補考證,不代表國際史學界意見。)
再后來,檀君在位1500年后,突然想上天尋求更高的理想,便將朝鮮托付賢人箕子,于是有了箕子朝鮮。
檀君朝鮮的故事,因該叫做神話,如果硬放到歷史書中,叫笑話。
箕子朝鮮是朝鮮半島第一個有史可證的國家。箕子,才是朝鮮半島的文明始祖。
一? 箕子嘆紂
箕子(名胥馀,箕是其封地,子是其爵位)是幸運的,生在王室,衣食無憂,又可讀書識禮、參與國政。但他又是不幸的,攤上昏君紂王,成為亡國之臣。
人不能擇時而生,亡國之人箕子卻用自己的忠貞和智慧留名青史,孔子將他與比干、微子共稱為“商末三仁”(箕子和比干都是紂王的叔叔,微子是紂王的兄長)。
生在王室,自幼接觸政治,這讓箕子具有非凡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
當年,紂王初登大位,立馬就把筷子都換成了象牙的,箕子就隱隱為殷商社稷擔憂,他感嘆道:“彼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將作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藜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則錦衣九重,高臺廣室。稱此以求,天下不足矣!遠方珍怪之物,輿馬宮室之漸,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
箕子覺得,換筷子只是開始,紂王必定會在奢靡之路越走越遠,最終危及江山社稷。
無獨有偶,紂王的發展軌跡如箕子擔憂的一樣,酒池肉林、大建鹿臺,整日驕奢淫逸不問朝政,惹得民怨沸騰、諸侯造反,最終周武王帶西岐軍隊兵臨朝歌城下,殷商江山危在旦夕。
為此,身為太師的箕子約少師比干、微子等商議對策。
微子說:“紂王不聽我這當哥哥的,還說再諫言就殺我,不行我就回自己的封地去。或許,紂王會聽你們二位叔叔的話。”
比干說:“他誰的話都不聽,但我已決定死諫,殷商江山安危,咱們王室責無旁貸!”
箕子不如微子圓滑,也不若比干耿直。
他知道紂王已不可救藥,比干死諫必是死路,但他不能像微子那樣離開,他可以不管紂王安危,但舍不下殷商八百年江山和這燦爛的青銅文化。他愿意守在這,哪怕國將不國。
結果,比干進諫被紂王剖心,微子逃出朝歌(商滅后肉袒面縛歸降周朝)。
箕子不想無謂殉葬,于是上演一出箕子佯狂。
每日里,他在朝歌街頭披頭散發跑來跑去,見誰都是裝瘋賣傻,還嚷嚷著找紂王拼命為比干報仇,大家都覺得箕子這次命將休矣。
紂王雖殘暴成性,卻也是聰明之人。箕子演的這出戲,紂王領會到了,心想:我這叔叔裝瘋賣傻,倒是知趣,你不想死,我也不愿再落個殺親之罪。不過我要把你關起來,你愛瘋瘋,別來煩我就行。
不久,朝歌城破,商朝滅亡。
二 不與周謀
比干舍身取義,微子趨勢割離,箕子沒有死,也沒有降。
周武王姬發傾慕他的治國理政才華,將他放了出來,想聽聽他的治國理政之道。
再說箕子,在商朝為臣,一肚子治國安邦的理論想講給紂王,可惜紂王不聽,又加上在監獄無人說話憋悶太久,于是對著周武王一通長篇大論。
箕子說的過癮,武王聽得入迷,雖說相當一部分是箕子未經驗證的想法,但還是折服了這位周朝國君,周武王當即表示讓箕子輔佐自己。
然而,箕子拒絕了。
箕子說:你的英明和紂王的昏庸我心里明白,但是,紂王雖然拘禁了我,但我和他仍屬同宗;武王你雖然放了我,但畢竟你滅了我的國家。我心里只有一個國家,容不得我再為周臣。
武王表示很失望。
“不過,我有一個建議。”箕子說。
箕子表示,雖然自己無意在周為臣,但自己的安邦之道卻可以與周共享,同時,他請求武王允許他帶部分商朝的亡國人民找一處未開化的生地,一來驗證自己的治國理論,二來穩定周朝邊遠區域。
武王知道留箕子無望,只得同意這個折中的方案。
于是,箕子帶領幾千商朝移民,從中原腹地出發,朝東北向朝日之鮮之地而行。對箕子而言,這是遠離故土的傷別之旅,也是延續殷商文化的希望之行。
三 拓荒朝鮮
三千多年前,從中原腹地河南到朝鮮半島并非坦途,需要穿過原始森林密布的華北平原,然后沿著遼西走廊深入遼東,再越過燕山山脈的崇山峻嶺,才能看到鴨綠江水。
這一路,地勢險惡、野獸出沒,還要防備游獵民族襲擾,處處都是危險。箕子一行小心謹慎,幾個月之后,終于跨過鴨綠江,抵達平壤。
此時的朝鮮半島,人民尚未開化,人們刀耕火種、采集狩獵過活,幾個較為先進的部族也尚無穩定的農耕活動。
一開始,當地部族將箕子商民的到來看作侵犯,試圖武力驅逐。但很快,他們認識到這些新來之人非同一般,他們擁有超時代的先進生產力、軍事制度和武器裝備,與他們對抗無疑以卵擊石。而箕子本人又善說教,他讓當地部族相信,商民并非威脅,而是希望跟他們一起創建更好的生活。
箕子帶領商民教會當地部族開墾農田、養蠶織布、冶煉金屬,經過幾年的發展,以平壤為中心的朝鮮半島北部逐漸擺脫原始社會末期的生產方式,建立起穩定的農耕社會結構。發展經濟的同時,箕子一直致力推廣商朝文化,當地人民也逐漸擺脫荒蠻走向開化。
從此,當地人民心悅誠服接受箕子的領導,而箕子則以平壤為都城建立國家,并把商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復制過來,開始按照心中的理想打造一個王道樂土。
根據當地情況,箕子為鴻蒙時期的朝鮮半島制定了開創性的成文法《犯禁八法》,針對最關鍵的社會問題,提出了最直接的法律要求,如殺人償命、傷人賠償、盜竊為奴等。以前,部族里有爭執,基本就是誰強誰有理,如今有了箕子頒布的法律,凡事都要看規矩、講公理,犯事了該償命償命,該罰款罰款,慢慢地,大家心里都有了一個準繩。
這部法律頒布,為朝鮮半島初步建立了法制準繩和倫理制度,也是朝鮮半島擺脫蠻荒步入文明的重要標志。
盡管懸居海外,箕子和他建立的朝鮮王國并未割裂與周朝的交流。
朝鮮王國建立之后,周武王正式冊封箕子為朝鮮君主,并且申明,箕子作為朝鮮國君并不算周朝屬臣。
十三年后,箕子回中原朝見周武王,路過河南看見商朝宮殿皆成廢墟,不禁感慨萬千并做《麥秀歌》:“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句句都是箕子內心對于亡國的凄涼悲惋。
四 王道樂土
有鑒于紂王暴虐無道以致亡國的教訓,箕子和他的子孫始終將仁政作為治國之本,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與民休息和道德教化。
朝鮮本身領土不大,人口不多,處于小國寡民的自然狀態,非常適合箕子治國安邦理論實踐,經過三百年左右百年平穩發展,到春秋時期,這里已然成為一片王道樂土。而這段時期的中國中原地區,西周滅、東周亂,君王不賢、戰禍不斷、民不聊生。
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感慨于中原的戰亂和朝鮮的安寧,曾一度表示要前往朝鮮布道,認為那里才是王道樂土。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說,如果我的理念得不到弘揚,我就坐船出海(去朝鮮)。
孔子為何如此欣賞朝鮮?他真正看重的是箕子及其后人在朝鮮實行的“仁政”和“先王之道”,這正是孔子關于“仁”的學說的現實實現。而自己的眼前,盡是攻伐與戰禍,根本沒有施政于仁的現實基礎,所以才對箕子朝鮮艷羨不已。
(孔子這樣說,只是壯志難酬的一種感慨,如果借此就在歷史書上孔子改成韓國籍,那真的就貽笑大方了。)
和平安寧的箕子朝鮮就像一個看客,平靜地看著自己故國不斷上演的戰爭大戲和王朝更迭,似乎覺得半島是永遠的和平港灣,以至于忘記了世界上還有人心險惡這回事。
中原故地,垓下之戰后,劉邦叛將衛滿率殘兵千余逃入朝鮮半島,當時的朝鮮國王準王不僅妥善安置,還對衛滿委以重任。
可這衛滿心懷狼子野心,不愿寄人籬下。羽翼豐滿后,衛滿借口漢朝侵略,帶兵進駐平壤逼宮,準王南逃,衛滿立國。
至此,延續四十余代、存續八百余年的箕子朝鮮滅亡了。
但箕子,這個河南人,卻因開創朝鮮文明而被歷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