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們都有多重人格吧
我們在各自的舞臺上,兜兜轉轉,扮演著形色各異的角色,有時候頭腦清醒,有時候卻將角色與自我混淆,變成了多重人格的“我”。
最近看了張一山演的《柒個我》,作為張一山迷妹的我,不討論里面演員的演技。
我在思考患有多重人格的故事里的人物,是否和你我也一樣。
我清醒了,我麻木了,我又清醒了,我又恍惚了。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此反反復復。
你認為的“我”,很可能不是我,我自己認為的“我”,也可能不是真“我”。
記得之前我們老師在新聞心理和傳播學上提到過“本我”、“自我”、“超我”、“他我”、“明意識”、“潛意識”,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所以哪個“我”,到底才是真的我。
1.你我的秘密花園
之前在一本類似于心理的書上看到過一句話,一直存在我的備忘錄里,它說:“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座秘密花園。我們守口如瓶,我們學會遺忘傷痕,可是某些深藏的記憶,卻擁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那是連我們自己也漸漸難以了解的世界。”
你說你忘了很多東西,但是偶爾一個人,一個畫面,一個背影,甚至一種氣味,都將你拉回到從前,那里那些你逃避的、向往的、期待的種種,你好像觸手可及,確又像玻璃一樣,將你緊緊隔開。
通過這扇玻璃,你看到無數個自己,丑陋的、怯懦的、勇敢的、固執的,你把這無數個自己困在你的秘密花園里,深怕被別人察覺。但是你敢確定,當你遇見與之前相似的情境之后,你的無數個“我”中,哪一個“我”最先蹦出來,面對一切。
我們的感情受挫時,我們都說“交給時間和新歡吧”,是啊,歲月是一種良藥,它的獨到魅力,把我們一些痛到無法呼吸的事情,最后也磨滅地不痛不癢。但是歲月可以埋藏真相,促使我們短暫的遺忘美好與傷痛,卻很難真正磨滅潛意識里那些模糊的影像。
例如《柒個我》中沈亦臻在人格交換時,腦海中就會出現一些若隱若現的記憶碎片,決定著他會被哪一種人格主宰。那些可能就是和我們一樣,想要牢牢鎖在秘密花園里的不愿想起或者無法承受的種種。
2.自欺欺人
我是一個經常做夢的人,千奇百怪,無法解釋,能記得全的夢,全是大片,所以我就去讀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讀了很久,想給我的每一個夢找個答案。說實話,這本書真的很難讀下去。
夢真的是相反的嗎?
弗洛伊德說,夢是欲望的滿足。
現實生活中,我們所希望的得不到滿足,就寄托于潛意識里的那個“我”,來自欺欺人,我知足,所以我常樂。那么偶爾一個與你現實生活截然相反的夢,可能就是你潛意識里的那個“我”所希望的吧。
夢是潛意識的自我表現,你我的潛意識被壓在人的心靈的最深處,它很活躍,所以可能就有了“人的潛能是無限”的這樣的說法。
所以當“我”處于渾渾噩噩的狀態下,其他無數個“我”就開始主導自己。
你躺在宿舍的時候,你耳邊就有很多個“我”在互相交談:“少年起來學習”,“不行,我被床封印了”,看評論節目時,“他們這個說法不對吧”,“哎,他這樣說好像是對的”,“我是被我自己說服了嗎?”吃好吃的時,“我不能吃了,我肚子快炸了”“我要少吃一點,我要減肥,這樣男神才會看我一眼”,“可是真的好好吃啊”,“那我再吃一口好了。”自我暗示,自我安慰,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3.我和無數個“我”
你的一些行為,有多少與你外在的性格截然相反?有多少是你自己或者他人無法理解的?有多少是你喜歡的卻不敢做的或者認為自己不應該做的?有多少是你小心翼翼掩藏著不愿被人看見、也不愿被自己看見的?還有多少,潛藏在你的潛意識中,你不自知的?
我喜歡安于現狀,安之若素,接受我不能改變的,我覺得這樣很安全。
每一個“我”,在不同時間,不同年齡,都對“我”和別人撒過不同程度的謊,所以哪一個“我”,才最真實。
這些“我”,如《柒個我》里沈亦臻的七個人格一樣,可以霸道、自由、憂郁、有擔當,也可以少女、幼稚、卑微,這些都是我性格里的一部分,只是會在特定的時間里被無限放大而已。
所以我想這不同的“我”才構成了一個豐富的“我”,因為我的心情、我的經歷、我的眼界、我所扮演的角色,養育出了不同人格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