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現實需要勇氣,因為現實不是我們最初以為的那個樣子,也不是我們任何時候向往的那個樣子。現實難以接受的同時,更難接受的是已經在現實中渾然不知地浸泡了許多年而面目全非的自己。”當人生已過三分之一后,才深刻體會到時間終究會越來越快,中年的危機感也慢慢迎上心頭。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某公眾號推薦了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朋友》,看完之后我突然明白了如今的面目全非只是起初時一些微小的差異,附著在時間的軌跡上,釀就成如今的“謬之千里”。
????人的心智能力包括:學習知識;運用知識;邏輯推理,人剛出生后沒有這種能力,隨著大腦額葉逐漸發達,心智被慢慢發展,到15,16歲的時候大部分的心智已積累完成。心智跟智商,智力不同,他們之間有細微的差別,我同意作者的觀點,不認同人的智商大部分由基因遺傳決定(如何解釋無數個家庭貧寒的農村孩子考上清北復交),鑒于此人的心智才可能會有機會被開啟,被發展,甚至重構。如同一條射線一樣,人的心智想要開啟并發展,首先要找到一個基點,對于心智來說這個基點由2部分組成:1)就是我們要認識到“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很繞啊),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腦(你的大腦不是“你”,你的大腦是屬于“你的”,便于理解,我們可以把“你”認為是你,“你的”認為是張三)。2)認知會背離事實。我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親眼所見的就一定是事實嗎?我看未必,人的認知也一樣,有時候我們的認知會偏離事實。認知有的是我們知道的,有的是我們不知道的(包括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部分認知盲區就成為我們探索的區域,也是我們自省,思考的動力。接受“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這個事實很重要,人天性懶惰,在繁瑣的工作和學習中,難免會偷懶,會有各種負面情緒,這時候我們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要學會控制自己懶惰的欲望。延遲滿足欲望在工作和學習中很重要,需要刻意培養,《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提到了人的注意力非常有限,當我們在控制自己懶惰的欲望以便堅持學習的時候,其他方面我們最好不要太過分心,盡量隨心而為。這條射線確定基點之后就可以慢慢開拓心智了。如何開拓心智?唯有獲取更多的知識(或者說提高學習能力),例如改變態度把學習認為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提高自學的能力,培養記憶力。
????完成某項任務需要時間,但是如果人們一旦感覺到“沒有時間了”,“時間不夠了”,焦慮,恐懼就會涌上心頭,然后開始勤奮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捷徑,卻忽略勤奮地執行任務,最后的結果往往是半途而廢或者以失敗終結,這也是作者寫此書的緣由。關于時間的規劃和安排,最好的方式是用筆和紙記錄每天所做的事情及其所消耗的時間,即記錄“事件-時間”日記賬,這種基于過程的記錄可以讓我對時間有精確的感覺,更容易確定“現實可行的目標”,《和錢錢學理財》中也提到類似的觀點就是記錄“成功日記”,這些都是為了讓我們感知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每一天都很充實,有意義,有進步,是重復再重復的動力。事件-時間日記的記錄方法,如:
??1.讀《消息報》——17分鐘
??2.讀阿.托爾斯泰的《吸血鬼》,66頁——1小時20分鐘
?????除了這些,李笑來老師還闡述了對于興趣,幸福,人脈和效率的看法,特別是關于興趣,消除了我以往的疑慮,堅信做好了才可能會產生興趣。這本書語言風趣,流暢,一氣呵成,感覺像在課堂上聽講,也因展開很多,條理略顯混亂。
????過去的都已經過去,無法改變,未來我們可以通過完善和開拓心智力量、合理規劃時間來打造出新的人生,做起來就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