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平衡論的由來
1.1、用分形理論探索宇宙
我們全體人類皆生息于同一宇宙之中,為了人類未來的美好生活,對宇宙展開探索并加以認知,乃是我們每一位人類所應承擔的責任。然而,每當我們舉首仰望星空,便會驚覺頭頂的星空浩渺無垠,天外更有天,其外部存在著一個我們人類永遠難以觀測的世界。而當我們垂眸俯瞰大地,又會發現腳下的樹葉微末至極,其內部亦有著一個我們人類肉眼無法分辨的世界。似乎我們人類永遠也難以清晰地洞悉我們的宇宙。
所幸,人類的先輩們曾發現一個奇妙的理論——“分形理論”。于分形理論之中,一個事物的局部結構與整體結構具備相似的幾何形態。既然宇宙過于廣袤,我們難以觀其全貌;而樹葉內部過于細微,我們亦無法窺其詳情。那么,我們可否憑借分形理論中事物的這種自相似性之特質,先行剖析我們身邊極為熟悉的事物,歸結出一個普適規律,再依據此規律去探尋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呢?我認為我們是能夠嘗試一番的。
于此,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我們宇宙的簡略結構圖,如圖 1 所示。
在這張宇宙簡略結構圖里,我們大致能夠看出,人類當下已知的最小粒子為夸克與電子,它們經由持續不斷地相互組合而形成一個更為龐大層級的事物,而后再持續不斷地相互組合,最終造就了我們的宇宙。倘若我們將人類眼前所能目睹的較小范疇內的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剖析明晰,或許我們亦能夠推導得出整個宇宙共存的普適規律,以助力我們探索未知領域的事物。
既然我們的宇宙是由不同層級的事物逐級組合而成,那么我們欲研究宇宙共存的普適規律,就需率先厘清兩個最為重要的關系。其一為整體事物與其內部的所有局部個體之間的關系。其二為某個整體事物內部相互有聯系的兩個局部個體之間的關系。由于整體事物和局部個體的定義皆為相對的,皆是于不同的視角下所定義的,所以某個事物在某個視角下能夠被視作一個整體事物,而在其它視角下,該事物又能夠被視作某個更大層級的整體事物的一個局部個體。故而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皆可通過這兩個最為重要的關系,而有規律地組合起來,并最終形成我們的總宇宙。
在我們的宇宙之中,除卻總宇宙與最小不可分割粒子以外,其余所有的事物,既能夠被視作一個整體事物,亦能夠被視作某個整體事物的局部個體。總宇宙乃最大的整體事物,其能夠向下拆解,卻無法再向上組合成更高層級的整體事物。最小不可分割粒子為最小的事物,其能夠向上組合,卻無法再向下拆解成更低層級的局部個體。故而在本文后續關于事物的探討當中,若無特殊說明,皆指既能向下拆解,又能向上組合的事物。對于總宇宙和最小不可分割粒子,后續有關它們的表述,將會有特定的說明。
鑒于本文當下尚未論及宇宙中為人類所熟知的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等諸般概念,故在此暫且以“事物”一詞來統稱宇宙中所有切實存在的東西。待后續文章界定出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等這些概念的本質之后,我們再以具體的名詞來對其加以描述。
于人類的平素生活里,人體乃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事物之一,因而我們能夠先從人體著手,從兩個截然相反的方向展開分析。第一個方向是將人體逐步向下拆解,持續朝著更小的微觀世界進行剖析。第二個方向是把人體逐步向上與其它事物組合起來,不斷朝著更大的宏觀世界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