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號,國內第一家無人便利店在上海亮相,運營僅僅20天,它又成了國內第一家歇業的無人便利店。
[人家只是臨時關門修理下機器,不是倒閉。]
無人便利店模式距離遍地開花,只差10個投資機構的跟進。有一點點不同的是,這一波風口是BAT先入,搶占用戶認知,留給豬起飛的機會明顯少了。畢竟哐當投放個智能便利店的成本,跟投放自行車、充電寶是不一樣的,還不能收押金。
我在2015年前后有幸結識了一些快消品領域的資深人士并一起做項目,對這個行業了解了很多。雖然主要精力在研究通過互聯網優化供應鏈各環節,其間也沒少腦洞大開地設計新型便利店模型。當時恰逢Amazon Go(亞馬遜無人便利店)的概念模型出來,我們覺得最后需要突破的問題是降低RFID的成本或找到替代方案。顯然,這個問題今天已經解決了(噢,我還沒對接到無人便利店相關技術人員,所以并不清楚到底是RFID真的便宜了,還是用了其他辦法——如果用磁性貼讓顧客自己掃商品結算就太扯了)。
誰都不喜歡在買避孕套的時候被推銷洗面奶的超市大媽看著,這是我認為無人便利店解決的第一大痛點。第二大痛點是買洗面奶時同樣不喜歡聽推銷洗面奶的超市大媽叨逼叨,叨逼叨。——不不不,便利店不是超市(為什么便利店的TT比超市貴?因為你急用啊)。
我們先探討從傳統便利店到無人便利店,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吧。或者說,人是怎么砍掉的。
一間24小時經營的傳統便利店,店內至少需要5名工作人員。一種典型情況是這樣的:1名店長,每天從早上六七點到下午四五點都在店里,負責跟十來個或更多的供貨商對接進貨,其余時間理賬、看監控、賣呆。店員兩班倒,每班1名收銀員,1名理貨員,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的是,他們倒班的方式是工作24小時,休息24小時(這是經驗,綜合效率高于黑白倒班)。有些供應早點或其他服務的便利店需要人更多,經常收銀臺里面就站了兩三個人。
按角色劃分,無人便利店干掉收銀員是最輕松的。兩年前我們的想法是在每件商品上貼RFID標簽,顧客抱著一堆商品走過閘機時,傳感器能一次捕獲所有商品信息,加上進門時人臉識別與刷手機支付賬戶匹配,出門再次人臉識別,就能在支付寶中扣款了。當時RFID標簽不便宜,成本可能會影響售價,尤其是低價零散的快消品。
不過,收銀員還有另一項工作,進貨時,商品信息是要通過掃碼槍錄入庫存的(很多便利店放棄用收銀機管理庫存了,也就省掉了這一步)。你知道,無人便利店不可能放棄庫存管理,不管店內有沒有收銀機,錄入庫存這塊總得有人操作吧。
并不絕對,我們當年做的收銀系統就不需要人工錄入庫存。那是一套供應鏈解決方案,便利店的收銀系統只是終端之一,還有一端連接供貨商的庫存。通過控制進銷存,店內商品余量清清楚楚,然后系統計算經營最佳庫存量(少壓貨款、不影響售賣),推薦每日補貨量,店主確認補貨后,第二天貨到,系統自動增加相應數量。相當于從供貨商的庫劃撥到便利店的庫,過程不再需要手工依次錄入。
另一個角色是理貨員。收到貨之后由理貨員上架,對不對?還是不絕對。供貨商的服務標準是很高的,貨送到店里,會主動幫店員上架(另一個目的也是保證自己商品在貨架上的展示空間充足、堆頭顯得充盈),還會主動把臨期商品帶走,換成好日期的。另外有一點你知道的,好日期的商品會藏到保質期過了一半的商品后面。
所以理貨員干什么?有顧客把商品拿到其他地方了(也稱為“超市孤兒”),由理貨員拿回來。但更多情況是,供貨商的巡店人員會很熱情地一邊理貨,一邊跟店長套近乎:“咱家XX快賣沒了,進幾個?”
無人便利店不需要理貨嗎?需要,而且沒有供貨商的好心人幫忙(供貨商不會去拜訪無人便利店,配貨的也一定不是供貨商,而是無人便利店所屬公司的送貨人員)。理貨是為了商品擺放整齊、確認余量、查看剩余保質期以及有沒有損壞(上海這家店關門不僅是怕熱到顧客,貨架上的商品熱了也會變質)。理貨員怎么通過“智能”省掉?省不掉,反而工作量更大了,只不過不用守在店里了,可以在幾個無人便利店中流動。
店長角色是最容易替代的,原本店長就不干什么活。尤其無人便利店不直接對接供貨商,但你發現沒,店長該干的活,也不是系統全能完成的,商品采購、監控、財務管理,系統提供的是把很多無人便利店的工作集中到一處管理,起到一定簡化作用。供貨環節同理。
除此之外,無人便利店還需要安保、客服、修理工、保潔等等,無人的背后,可能是更多人。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算算經濟賬。
首先,無人便利店并沒有省掉人工,只是這些人不駐守在店里了。規模效應真正體現出來前,人工成本一定干不過傳統便利店。
其次是軟硬件成本。又是人臉識別,又是商品識別的,整個便利店就是一個充滿科技的盒子,這么復雜的系統,研發成本絕對不低。它還需要很多硬件支持,設備的投入以及后期設備的維護、換新成本都不低。開店成本成本比傳統便利店高多了。
再看利潤率,快消品毛利才20%,你敢賣高價,便利店多得是,顧客就去別人家了,不能指望顧客天天都因為新奇感到無人便利店消費吧。尤其,當你把店開在傳統便利店旁,特別是夫妻店旁,小兩口非玩死你不可。
對了,你不是個體經營,甚至不是小規模,你是一般納稅人,你知道這意味著什么了吧。
最后從用戶體驗的維度看。無人便利店不是新零售(這個有質疑的話,去看《「一個構思」談“新零售”》那篇文章)。無人便利店只是提供了便利店消費的另一種體驗,體驗比傳統便利店好,但也并沒有好太多,可以說是一種革新,并不能夠顛覆。傳統便利店絕對是洼地,不僅現在是,15年的時候也是,只是那時候沒能解決的問題,無人便利店模式依舊沒解決(新零售也許能),相對而言,我更推崇7-Eleven對便利店的迭代升級。
這么唱衰無人便利店嗎?恰恰相反,如果我是投資機構,無人便利店的模式我肯定投。不因為它未來能帶來多少利潤,甚至我并不看好它的收益能力,我看到了它的整合能力。賣薯片礦泉水沒什么意義,通過這樣一個集成智能終端的戶外空間附加一萬種可能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