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看哈佛大學的《幸福課》。
Tal教授根據上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圖片里有幾個幾何圖形?”
在30秒過后,幾乎所有學生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但是,Tal教授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公交車上有幾個孩子?”,這一次,諾大的木制教堂舉手的人寥寥無幾。
每個人的注意力極其有限,即使是哈佛的學子,在不知道正確問題時也沒辦法找到正確的答案。
Tal教授說,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心理學中消極方面的研究是積極方面研究的21倍。當人們不停的問“我們哪里有問題?”時, 焦慮、精神紊亂、自殺率上升,精神疾病成為了全球的流行病,當積極心理學開始問“我們怎樣能過的更好?”之后,關于幸福的例子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幸福和健康不是不存在,只是我們問錯了問題。
自從學過英語的高級疑問詞“5W1H”之后,我就沒覺得自己不會問問題,老師為了啟發同學故意拖堂要大家問問題的時候,總是我舉手救場,無非就是“What(什么)、Who(誰)When(何時)、Where(何地)、Why(為什么)、How(怎么樣)”而已。
但是看完了幸福課和這本書之后,我深深覺得,在提出“優質問題”上,我還有好多需要學習的事情。
問題的影響力
人天生就有解決問題的本能,這也是為什么當人面對問題時會不由自主的嘗試去解決它的原因。
在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特別喜歡猜謎游戲,還喜歡問問題,看見不認識的東西的時候,會反復的問大人“這是什么?”。
長大之后,當我隨手翻到競猜問答類電視節目時,即使我本來并沒有打算看《幸運52》、《一站到底》,也會不由自主的停下和選手們一起思考。
大火的小說、電影、電視劇,都有一部分“推理”元素,謎題是最容易吸引觀眾的因素。
問題還可以不聲不響地影響別人,不管影響是好還是壞。
有一家風險投資企業的總經理,為了鼓勵公司創新的風氣手機員工對于新項目的創意。但自從他任職以來,這些創意一條都沒實現。
粟津恭一郎在旁聽他們的研討會時發現,這位總經理一直在問“這個創意需要多少成本?”,“可以盈利嗎?”,“有沒有其他公司在做?”。
會后,粟津恭一郎問這位總經理“如果是谷歌公司,處在創業初期的總經理出席今天的會議,聽取員工的創意時,你覺得他會怎么提問呢?”
這位總經理才意識到,那些提問并不能幫助公司實現“創新”的目標,而有可能撲滅了剛剛燃燒起來的星星之火。
他的提問也變成了“你怎么實現那個創意?”,“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創意?”,“你認為這個項目再過五年前景如何?”等可以幫助新主意成長的問題。
幾年后,這個風投企業開拓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網絡服務,并且新的靈感就像山泉一樣孜孜不倦地滋養著這個公司的創意會議。
提問可以改變態度,繼而改變行為,不論改變是好是壞。
管理心理學認為,改變人的行為是一件艱巨的任務。要改變人的行為,首先要改變人的知識、態度、最后才是行動。
就像是前文的總經理一樣,他提出的問題引領員工從“這個能實現嗎?”到“我為了可以實現它可以做些什么?”的意識上的轉變。
在高中時,我為了提高英語成績,做了一個晨讀的計劃。但是一個月過后,我只提高了口語能力——要知道,高考可是不考口語的。之后我問自己“做什么能提高英語卷面成績呢?”,我才開始總結讀到的課文中見到的短語并且背誦遇到的生詞,又一個月過去了,我的英文成績提高了從97分提高到了108分。提問明確了我做事的目的,改變了我的態度,讓我看到了我從前沒看到的東西。
四種提問的類型
要學會提出優質的問題,就要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
粟津恭一郎在《學會提問·實踐篇》中根據“是否樂意回答”和“有無發現”將問題分為了四類。
1、輕松提問:
可以讓被問者輕松回答,樂意談論,習慣談論的提問。
提問的類型取決于“被問者”,所以即使是“你多大啦?”這樣的問題,如果在以“年齡”為隱私的國家中詢問女性,女性覺得被冒犯了,也不屬于輕松提問,而是劣質提問。
這種提問可以改善提問者和被問者的關系,也可以用來收集被問者的信息。
最常見的輕松提問是詢問對方成功的經歷。
2、劣質提問:
毫無意義的追問私事,把提問者的價值觀或主觀臆斷強加于人的提問。
例如過年時三姑六婆的“什么時候找對象啊?”。
否定別人的提問。
例如“你為什么要住在那種地方?”(已經判斷住的地方很不好),“你成績為什么這么差?”(已經否定了得到的成績),“作業還沒做嗎?”(責備作業做的晚)
為了表現自己優秀的提問。
有一種人,在課堂和研討會上向旁人炫耀一樣的提出問題。神奇的是,這樣的提問總是會露陷,周圍的人都清楚,“那不是提問,那是顯擺。”
3、沉重提問
被問者回答的不輕松,但會有所啟發的提問。
為了讓被問者不覺得被冒犯,提問之前需要大量的鋪墊達成共識“他這樣問,是為了幫我達成目標。”。
例如,提出“最近家里有什么事嗎?”,這樣沉重的問題時,需要建立牢固的信賴關系。
提出沉重提問需要注意對象和場合。
4、優質提問
人可以輕松回答的,有啟發的問題。
只要讓輕松問題變得有啟發,讓沉重問題變得容易回答,就是優質提問。
適用一切的優質提問不存在。
怎樣提出優質問題
1、傾聽先行,順勢而為
實現優質提問的姿態,是“傾聽”對方的話。不僅要凝神傾聽對方的話語,同時認真面對“言外之意”和“真正想要傳達的心情”,并且也向對方提供反饋,從而深化發現。
即便是做了再多的提前計劃,在傾聽的過程中也會不斷產生新的疑問,交談時產生的疑問是重要的。
2、利用5W1H和3V
5W1H分別是“What(什么)、Who(誰)When(何時)、Where(何地)、Why(為什么)、How(怎么樣)”。
3V分別是“Vision(理想)、Value(價值觀)、Vocabulary(常用語)”。分別代表了我想要達成的目標,我看中的東西和我常常使用的詞語。
將這九個元素寫在卡片上,進行組合。
我以自問自答來舉例。
例如以寫作為例,我的Vision(理想)是“作家”,Value(價值觀)是“為別人傳遞知識和能量”,Vocabulary(常用語)是“幸福的”。
那么我抽取的自問問題應該是。
作家是什么?作家怎么做事?什么時候我可以成為作家?為什么要成為作家?我應該在什么地方投稿?
我怎樣能為別人傳遞知識和力量?傳遞的知識和能量是什么?我向誰傳遞知識和能量?
我認為幸福是什么?我怎樣成為幸福的作家?......
等等等等...
優質提問應該是開放的,可以幫助被問者自然而然的回答,并且有新的發現。
優質提問應該圍繞在我已經“內化”的問題旁邊,只是我沒有注意到它。
在我看來,這些開放的抽簽式組合,是不同的角度,可以涵蓋問題的方方面面,幫助我問對的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Vocabulary并不是我隨時都能意識到的,還有我平時常用但我沒有察覺的詞匯,這些就是我重視但沒有意識到的Value(價值觀)。
2、提問不是提建議
提問是開放的,但建議是針對某一種情況的,不能保證適用于每一種情況。
“你應該這樣做。”和“遇到這種情況,你怎么做?”或許答案相同,但達到的效果不同,一個僅僅能改變行為,另一個可以改變態度和意識。
3、用“你”“我”來限定對象
“怎樣做好一件事”和“你覺得怎樣才能做好一件事”是不同的。
“熱愛是什么”和“你認為‘熱愛’是什么”會讓被提問者產生不一樣的態度。
同樣,給與反饋時,要指定“我是這樣認為的”與客觀事實相區分。以免混淆。
詢問什么
1、真正渴望的:區分真正想要做的和應該做的。
2、工作大義:不是做什么、怎么做,而是為什么做。
3、詞語定義:什么是“預算”?,為什么要設立“銷售目標”?,明確一些看起來大家都明白的詞匯的定義,幫助自己在行動上施行。
4、相反概念:在制定計劃時提問“如果沒能達成,你會怎么做?”,在職業規劃時提問“你一定不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目標,可以強化渴望達成目標的積極性。
5、質疑“理所當然”的提問:對于前提和習慣的質疑,可以幫助我深入思考它存在的意義。
6、嘗試改變立場的提問:嘗試改變立場的提問,對于發現新的信息是有效的。
7、詢問現在和未來:“輕松提問”和“優質提問”關注現在和未來,“沉重提問”和“劣質提問”關注過去。
這本書篇幅不長,在最后附有一個Ted演講《偉大的領導者如何激勵行動》。
讀完整本書對這個Ted的感觸很深,提問具有強大的力量,這不僅僅是個哲學上的觀點,還是有生物學支持的,人生來如此。
問對的問題,優質的問題,也許答案并不能馬上就浮現在腦海中,也可能花費一生的時間去尋找正確的答案。
但是在尋找答案的路上,走的方向會是正確的,所以感受到的幸福也更實在。
利用自己的天性去改善別人和自己的生活,當然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