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本特別好的書,叫《一如既往》。這本書能夠提高我們大家的認知水平。
什么叫“一如既往”呢?
開頭有個引子,說2009年的時候,有一天,一個叫吉姆的人和巴菲特在大街上開車,然后吉姆問巴菲特:你看金融危機這么嚴重,什么時候咱們才能走出這個危機呢?巴菲特問他:1962年的時候,賣得最好的糖果是什么?吉姆說不知道。巴菲特說,是士力架。那么現在賣得最好的糖果是什么呢?巴菲特說,還是士力架。然后兩個人就陷入了沉默。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呢?絕大多數的人都在努力地預測未來。只要網上有人給你講“明年的走勢是什么”“什么行業是風口”這樣的話題,很多人就會點擊、收藏、查看。
事實上,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什么是不變的事”。這里邊比較有名的一個說法來自貝索斯(又譯作“貝佐斯”),也就是亞馬遜的創始人。
貝索斯說:我們的決策應該基于未來十年不會變化的事情,這些不會變化的事情才具備讓我們參考的價值,而不是未來哪些東西可以預測。
這本書之所以叫《一如既往》,就是作者總結了23條在人類社會中長時間不會變的規律。我讀下來,覺得每條規律我都相當認同。
第一條規律叫作歷史告訴我們,未來無法預測。
好多人特別喜歡預測未來,講明年會發生什么,講5年后、10年后會發生什么。預言家都是怎么來的呢?預言家唯一要做的就是多預言。只要你多預言,早晚都能預言準確。到時候只需要把預言不準確的部分忘記或者刪掉就好了,這樣的話你總能預測對那么一兩個。所以有人會說:你看,這是我在5年前錄的視頻,有視頻為證。當然有視頻,他也確實說了,但他也說過很多其他不靠譜的。所以預測未來是完全不可能的一件事,因為未來是由大量的偶發因素決定的。
這個作者說,歷史是由很多不可預知、不可度量的事情決定的。有一次,他跟兩個朋友去滑雪,當地設置了“嚴禁跨越”的警戒繩,說這個地方不許“滑野雪”。但三個年輕人覺得沒關系,覺得自己滑雪技術高,他們就滑下去了。
結果在滑的過程當中,他們就感覺到了雪山的松動。有一些雪面會飄起來,這種情況下你就失去了掌控力,會很危險?;暌院?,兩個朋友還想再滑一次,他不知道為什么,突然說:我先回去了,我開車到山下跟你們倆見面。
結果等他開著車到山下等的時候,就發現他的兩個朋友還沒出現。他想,那可能是他們滑雪滑得比較快,就先走了。到了晚上他接到電話,朋友的家人問他們倆在哪兒。他說,他們倆應該滑雪回去了吧。朋友的家里人就開始哭了,然后上山搜尋。
警察一聽這件事便說,完了,肯定是雪崩。因為那個地方的雪是很松的。過了很多天,警察找到了兩個朋友的尸體。然后他思考,是什么決定了自己突然不去參加這個滑雪了呢?沒有任何理由,就是他突然之間決定不想去了。
實際上在我們的歷史當中,有很多事都是這樣決定的。咱們讀《三國演義》,諸葛亮借東風,這個風向只要一變,赤壁之戰的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雖然風不是諸葛亮借的,這是歷史上發生的事實,但是風向真的會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
1915年的時候,有一艘叫“盧西塔尼亞號”的貨船從美國去歐洲。那時候是一戰期間,大家想省煤,于是船長下令關掉一個爐子。關掉一個爐子的話,航行速度就變慢了。當然可以不關爐子,那就以正常速度前行,但是既然船長說了讓關掉一個爐子,那大家就關掉,航行速度變慢。貨船變慢以后,正好在大海上遇到了德國的魚雷艇。德國的潛艇發射魚雷,就把這艘貨船炸沉了。這直接導致美國向德國宣戰,從而改變了一戰的走勢。
其實一戰的發生本來就是一個偶然:斐迪南大公被槍殺這件事跟司機走錯路是有很大關系的,如果他沒有走錯路,那個殺手就見不到斐迪南大公,就不會發生槍殺事件。而一戰的結束也跟偶然事件有關,如果這個船長不說要減緩速度,那美國可能就不會那么快地參戰,一戰可能還會打很長時間。
所以歷史不可預測,這是我們要知道的第一條規律。這個認知本身就讓人很不舒服,因為人類就是希望尋找“大師”,希望尋找能夠前瞻的人,有巫師一般能力的人。我們今后要放下這個執念,要明白未來是不可預測的。
第二條規律叫預測未來不等于預測意外,而意外才是關鍵。
什么叫預測未來呢?比如我說人類和平會越來越成為主流,戰爭會變得越來越少,這是一個趨勢性的預測。但是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不是某一個趨勢,而是某些奇怪的意外,這些東西才決定著我們未來的生活。而意外這件事情是無法預測的。
比如說1961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要送宇航員上天,他們需要提前測試宇航服。你知道培養一個宇航員有多貴嗎?培養一個宇航員要花很多錢。他們要穿上宇航服來測試宇航服的密閉性,怎么測試呢?不可能真發射一次火箭到太空,而是讓他們穿著宇航服坐熱氣球,坐到35公里高的高空。
然后這兩個宇航員就一直在熱氣球上坐著,坐到35公里的高空,很難受。等到測試完畢,說這個宇航服是合格的,然后熱氣球開始下降。降落到大氣層以內可以摘下面罩的時候,有一個宇航員想要呼吸一下空氣,就把面罩揭開呼吸。這也沒關系,因為你進了大氣層了,所以很安全。
結果這個熱氣球降落下來的時候,降落到了海面,準備攀上直升機的時候,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宇航員落水了。他穿著非常沉重的宇航服,又打開了面罩,因此快速地沉到水里,水灌進去,就把這個宇航員淹死了。誰能夠想象,你好不容易培養出來了一個宇航員,結果在測試宇航服的時候被淹死了。NASA算是整個地球上做事比較精細的機構了,但也會出現這樣難以預測的風險。
回顧1930年以前的經濟史,沒有一個經濟學家預測到大蕭條。因為世界經濟在高速地發展,尤其是美國,沒有人認為會出現大蕭條。但是一下子,25%的人失業,甚至很多人連飯都沒得吃,這發生在大蕭條之前。
有一個很有名的魔術師叫胡迪尼。胡迪尼是人類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魔術師,擅長表演逃生術。這個人有一項表演特別有意思,他可能練過“金鐘罩鐵布衫”,他每次吸氣把腹部挺起來,然后讓別人隨便打。西方人的拳是很重的,但如果這些小伙子在他有準備的情況下,逐一猛擊他的腹部,就沒問題,表演很順利,因為他練得很好。
可是有一天胡迪尼正跟一群朋友聊天,在場也有他的粉絲。他們正聊著天,有個傻小子突然朝他來了一拳,這讓胡迪尼腹部劇痛,抱著肚子蹲在地上。這個小伙子說,對不起,我以為你隨時都做好準備,我覺得你的肚子肯定不怕打。胡迪尼說,你這太亂來了,我沒讓你打你就打。胡迪尼回到家躺了一晚上,幾天后因闌尾破裂死亡。胡迪尼居然是被他的粉絲打死的,就這么一拳打在肚子上,人就沒了。
事實是什么呢?意外,就是你沒想到會有這樣的“神經病”在你身邊出現,他覺得見到大師了,大師的肚子很厲害,突然就猛來一拳。這是一個很好的隱喻:當你做好萬全準備的時候,你是安全的。但是意外往往都是發生在你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哪怕你是一個很能抗擊打的人,也可能因為一拳而結束生命。第二條叫作預測未來不等于預測意外。能夠跟你講未來的人,他講不出未來的意外,所以不要花太大力氣去做預測。
第三條規律是幸福的第一法則是降低預期。
你看咱們現在的生活和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比起來,在物質層面肯定是我們現在更好。那時候的人沒有手機,根本沒見過手機。但是你要問幸福感呢?未必現在更多。很多人都會懷念八十年代,甚至有的老人家很懷念五六十年代。
為什么?因為那個時候人們的期望值低,覺得一日三餐能夠吃飽飯,冬天過年能發壓歲錢,能夠有一些新衣服穿,就足夠了,人這一輩子還圖什么呢?周圍人的生活都跟你差不多。但是現在,我們很容易高估別人生活水平的時代里,我們的幸福感總是來自對比。
這個作者問一個身家1000萬美元的人,是否覺得自己幸福。如果你有1000萬美元,你覺得怎么樣?差不多快一個億的人民幣了。如果你有一千萬美元的身家,應該會覺得很幸福吧。但這個人非?!安恍摇?,為什么呢?因為他生活在硅谷。他說:你還來采訪我?我不過是一個只有1000萬美元的無名小卒。因為硅谷的大佬太多了,所以他覺得自己是個“只有1000萬美元的無名小卒”。這就是所謂的“幸福取決于對比”。
現在,有太多人非常喜歡炫耀自己的生活,從而給別人造成很大的壓力。演員威爾·史密斯在自傳里寫了一段話,我覺得寫得特別有哲理性。
他說自己的人生是“一舉成名,激動人心;背負盛譽,喜憂參半;光環褪去,痛苦萬分”。所以有時候成名還不如不成名,如果你駕馭不住你的名譽,駕馭不住你的知名度,無法正確地看待你的財富和聲望的話,這些東西都會給你造成特別大的負擔。這是第三條。
第四條規律叫天才都是復雜的。
人性都是非常復雜的,每個人有好的一面,也一定有不好的一面,所以我們不用羨慕任何人。基普喬格你們知道吧?跑馬拉松跑得特別快、世界紀錄的保持者?;諉谈裨趭W運會奪得冠軍后,要和亞軍、季軍待在一個房間里等候領獎,要等很長時間,需要等幾個小時。其他運動員都很自然地刷手機,只有基普喬格一個人坐在那兒,面朝著墻一動不動,就這么待了幾個小時,其他選手就說“他簡直不是人”。他跑馬拉松能夠跑進兩小時以內,但是這個人就很“怪”,他可以面朝墻壁坐幾個小時,仿佛進入了禪的境界,所以基普喬格是個很有意思的人。
這里邊講到很多天才是很奇怪的,所以沒有必要嫉妒任何人。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千面的,所以千萬不要覺得誰是毫無缺陷的,千萬不要覺得“我要是誰誰誰就好了”。這是很重要的一條規則。
你看,當你真的理解這些不變的規則的時候,你的內心會覺得沒有那么焦慮,不用天天考慮著預測未來,擔心明天人民幣會漲還是會跌,股市到底會怎樣……不需要想那么多,我們要往后看,要回頭看。
接下來這條規律叫作人腦不擅長理解概率。
人腦是極其不擅長理解概率的,所以概率論考試對于大學里很多學生來說是一件很難的事?!芭c此相關且同樣重要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們很容易低估黑天鵝事件發生的概率。”丹尼爾·卡尼曼曾經說過:“人類無法理解極大或極小的數字,承認這一事實會對我們大有助益。”
舉個例子,1986年,新澤西州有一個叫作瑪麗·亞當斯的人,買彩票中了390萬美元。四個月后她再次中獎,獎金是140萬美元。你們覺得這個概率是高還是低?連續兩次中百萬美元的大獎,亞當斯甚至說:“我不會再買彩票了,我想把機會留給其他人?!彼X得自己太過分了,買了兩次都得了大獎。當時這個消息很轟動的原因是,連續兩次中這種大獎的概率算下來大概是十七萬億分之一,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所以你會覺得這件事太不得了了。
但是三年以后,兩位數學家給這件事潑了一盆冷水。如果一個人買彩票,連續兩次中獎的概率確實是十七萬億分之一。我們人腦習慣從一個人出發去想象,一個人中獎的概率是十七萬億分之一,所以很難中獎。但是假如每周都有1億人買彩票呢?全世界這么多人,光中國可能都不止1億人買彩票。如果每周都有1億人買彩票,其中某個人連續中獎兩次的概率是相當大的,大概是多少呢?三十分之一,這完全超出我們的想象。
普通人在生活中大概一個月就能碰上一次奇跡。要證明這個規律非常簡單:一個人每天保持清醒,正常生活(除去工作)的時間大概是8小時,每一秒我們都能看到或聽到各種奇跡發生。
因此,每天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奇跡就有約3萬件,一個月就是100萬件。“如果‘奇跡’發生的概率為百萬分之一,那一個人平均每個月就能親歷一次‘奇跡’?!比绻愣x奇跡發生的概率是百萬分之一,你一個月就能碰到一次。
百年一遇的事件并不是說一百年才會發生一次,而是每年都有1%的概率發生。這看似很低,但如果我們同時統計數百個不同的‘百年一遇’事件,某個事件在一年中發生的概率又有多大呢?相當大?!蔽覀兛葱侣劷洺Uf,這是百年一遇的洪水,這是百年一遇的干旱,這是百年一遇的什么什么潮,我們就感慨說,怎么都被我碰上了?為什么我這幾十年碰上這么多次百年一遇的事了呢?因為百年一遇是一個概率問題,每年發生的概率是1%。但是我們統計的事件可不止一百件,有很多事件,因此你每年都能碰到百年不遇的事,這并不奇怪。這是第五條規則。
第六條規律叫好故事永遠比數據更厲害。
因為我們的大腦是模糊的,大腦的這種模糊性能夠節能。我們在原始社會生存的時候,如果大腦過于精確,耗能太大,我們就吃不飽飯了,就會餓死,所以我們的大腦喜歡模糊,模糊就是“有某種感覺”就行。當時最有效的傳播方式是圍爐夜話,點一堆篝火,大家坐在旁邊講故事。這種時候是很容易拉近大家情感的,因為我們“基因”當中就寫著火焰,寫著故事。
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28日的時候發表演講,他本來是準備了演講稿的,稿子里有很多的數據、事實,都是理性的東西。結果他講到一半就發現底下的觀眾沒有那么專注了,他面前有一個黑人歌手跟他講:說出你的夢想!說出你的夢想!把那個夢想講出來!這時候,馬丁·路德·金把稿子一扔,說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想)。
然后他就開始講《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從此名垂青史。你能記得當時的黑人在監獄里的比率嗎?你能記得黑人孩子的年均消費嗎?沒有,你都不記得,但是你記住了“I have a dream”這樣一個有著豐富情感的故事。
還包括有一本書的作者叫尤瓦爾·赫拉利,他寫過《人類簡史》《未來簡史》。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剛剛出版的時候,找人寫書評。很多人類學家、歷史學家看到這本書,覺得這本書沒有任何創建,沒有新的科研,不是很有價值,覺得這本書不怎么樣。結果沒想到這本書大賣,上千萬冊地大賣,在全世界風靡一時,老百姓都把它當作很厲害的書。
為什么呢?他比那些學者會講故事,他不是干巴巴地板起面孔來給我們講人類學,而是把整個人類學講成了一個波瀾壯闊的人類進化的故事,這就是尤瓦爾·赫拉利成功的地方。所以學者朋友要學會講故事。
另外,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海難是哪一起?大家都說泰坦尼克號,你看,全說錯了。泰坦尼克號連前三名都排不進去。光算死亡人數,有很多比泰坦尼克號更嚴重的海難。但是,為什么大家會認為泰坦尼克號是最嚴重的呢?因為泰坦尼克號充滿了傳奇,船上死了大量的富豪,在爭奪小救生艇的時候發生了很多令人悲傷的故事,再加上詹姆斯·卡梅隆把它拍了一部大電影,還有一首著名的主題曲,這些使得它成了讓我們印象最深的一個海難。這就是故事的力量。所以你得了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人類習慣。
接下來:世界是由不可量化的力量驅動的。世界是由不可量化的力量驅動的,比如愛,你說愛怎么衡量?精氣神兒怎么衡量?經濟學里邊有一個很難衡量的東西,叫作景氣。經濟學里有個術語叫作“景氣指數”,人們試圖用各種各樣的指數來代表景氣指數。但是景氣指數實際上指的是信心,信心怎么度量?所以我們這個社會最重要的東西都是那些難以度量的東西。
有時候數據的保障并不能夠帶來任何安全,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不可度量的。而人類渴望度量,人類希望用度量來讓我們更加安全。但是你要知道,決定我們未來發展的往往是那些不可度量的指標。就像媽媽對孩子的愛,有時候你會覺得這個媽媽肯定抬不起這張桌子,但是假如她的孩子壓在下邊,她就很有可能抬得起來。確實也發生過很多次這樣的事。
還包括過去曾經有人測算過人類到底能跑多快,有一個科學家認為跑步速度的極限取決于人類肌肉的功能,他依此測算人的肌肉能支撐我們跑多快。他把人類跑百米時肌肉能承受的極限算出來,說人最多也就能跑11秒,人類只能跑這么快。結果你看現在,10秒都擋不住,9秒多也可以,人類越跑越快,完全不是他的測算能夠涵蓋的。所以,世界是由不可量化的力量驅動的。
接下來這一條,瘋狂,還有超越瘋狂,都是正常的現象。
啥意思呢?這個世界永遠是在兩極之中震蕩,這是歷史的規律,歷史很難保持中庸。比如說股市行情很好,能不能好到不要出泡沫?對不起,保證不了,股市很好,也很可能會出泡沫。股市如果很糟,能不能糟到不要完全崩潰?也保證不了,因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循環往復的。
這里邊的規律是什么呢?巴菲特講,貪婪和恐懼是人性的兩大弱點,所以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這句話講起來很容易,但也就巴菲特他們能真的做到,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為什么?這個過程是這樣發生的:
一開始,你認為好事常在;
所以,你對壞事視而不見;
然后,你忽略壞事;
然后,你否認壞事;
然后,你為壞事的存在而擔驚受怕;
然后,你接受壞事;
然后,你認為壞事常在;
然后,你對好事視而不見;
然后,你忽略好事;
然后,你否認好事;
然后,你接受好事;
然后,你又開始相信好事常在;
之后進入新的循環,周而復始。
經濟學家明斯基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作明斯基不穩定理論。他說為什么經濟無法穩定,原因是穩定就是不穩定,所有的不穩定都是從穩定當中來的。怎么理解呢?“當經濟穩定時,人們會非常樂觀。當人們非常樂觀時,他們就會負債。當人們處于負債狀態時,經濟就會變得不穩定?!边@就是明斯基的不穩定理論。
作家凱利·海斯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不了解歷史,所有事情的發生都像是前所未有的?!彼晕覀優槭裁匆x歷史,為什么要講歷史書?好多人都覺得讀歷史是讀故事,不是,讀歷史是真正地長智慧。
接下來這個規律叫作人們總是追求規模和速度,從而自我毀滅。
你做一件事做到一定的程度后,說咱能不能別貸那么多款?咱能不能別招那么多員工?咱能不能做個小而美的東西?很難做到。因為絕大部分的人就是喜歡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規模。
但是規模這個東西是存在一個最優數值的。比如說哥斯拉,哥斯拉的那個體型完全是假的,是不可能的,因為如果這種動物能長到那么大,它的四肢肯定會被軀體壓斷。它的四肢的材質必須是水泥,才能夠承受上面那么大的體型,如果同樣是肉、血管、骨頭的結構,那直接就被壓斷了。所以你看大象的體型,跟鹿的體型是完全不一樣。如果是哥斯拉的話,它很有可能腿就這么長一點兒,但是很粗,這才能夠生活。
由于腦垂體的變異,人類有時候也會長得很高。曾經有一個最高的人長到2.72米,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個子最高的案例。他因為腦垂體變異長到2.72米,所以只活了22歲就死了,因為他的“規?!碧罅?。
《規模》那本書,書里的觀點就是快速生長的東西往往質量堪憂。比如說樹,假如遇到雨季,樹的生長條件特別好,或者光照條件特別好,樹就會快速生長,那這棵樹將來沒法成為好木材,很容易被蟲子蛀,很快就會腐爛。但如果在森林里邊,周圍都是大樹,中間有棵小樹,這棵小樹的木材質地就非常好,因為它沒有那么多陽光,周圍的陽光都被遮蓋住了。它長得很慢,慢慢長,木材的質地很細密,不容易長蟲。
但是如果這棵樹在荒野上,只有它一棵,它可以長得很大很粗,但是沒有用,中間是空的,它里邊的木材很快就被蟲蛀掉了。所以,追求速度,追求短期內更大的規模,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接下來這一條規律叫作所有偉大的變革,幾乎都來自傷痛。
你說咱們這個社會現在發展得很好,有人突然提出一個巨大的變革方案,然后全社會積極響應,最后變革了。這幾乎不可能,因為偉大的變革都來自傷痛。
1911年3月25日,紐約的三角襯衫廠發生了火災。1911年的時候,美國的勞動保護措施很差,他們為了防止這些女工偷偷跑出去,就把大門鎖上了。火災發生的時候,沒有人找到鑰匙,外面的人也進不來,大火在里邊燒,后來人們看到那些人從上面一個一個跳下來。沒有一個人活下來,146個人,或者摔死,或者燒死。
有一個現場的目擊者,后來成了美國的勞工部長,她下決心改造美國的勞工體系。所以,美國人的這些制度的變化也是來自慘痛的教訓。只有如此慘痛的教訓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邊,他才下決心去做這樣的變革。所以,變革來自傷痛。
這里有一個有力的證明是什么?人類歷史上大量偉大的發明是由戰爭促成的,這是為什么?因為戰時人們的急迫性提高了,戰爭的時候大家不計一切代價也要干這件事。所以,我們所知道的大量的東西都是由于戰爭發明的。
比如說汽車,在我們今天看來發明汽車的目的是什么?開唄,我們出去玩需要開車,所以發明了汽車,根本不是。當年汽車發明出來的時候,首先采購大量汽車的是軍方,軍方覺得在上面架機槍可以提高戰斗的機動性,所以汽車要大量生產,要趕緊投入研發,讓它們的速度變得更高,靈活性更強,還要在上面架一挺機槍。
飛機是怎么大幅推進的呢?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以后,第一個找到他們的也是軍方,軍方認為飛機可以從天上扔炸彈,在大炮打不著的地方,可以開著飛機過去扔炸彈。連鎖反應是什么呢?因為有了飛機的發明,人們可以空投炸彈,于是接下來才有了原子彈;有了原子彈才有了核能,有了核能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核電站,所以核電站跟飛機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而飛機的發明又跟自行車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歷史就是一環扣一環這么過來的。
變革來自傷痛。我給大家念一下在戰爭當中發明的東西,你們聽了都會覺得耳熟能詳:雷達,核能,互聯網,微處理器,噴氣式飛機,火箭,抗生素,州際高速公路,直升機,全球定位系統(GPS),數碼攝影,微波爐,合成橡膠。
這些東西都是戰爭的產物。包括咱們現在開的那種高端汽車,前面有一個抬頭顯示,你可以看到你的車速之類的數據,那是在幾十年前的戰斗機上就應用過的技術。那為什么都是戰爭來推動這些發明呢?因為人們得碰到了傷痛,才會勇于變革,才會做大幅的改變。
接下來的這一條不變的規律是災難總是突發的,奇跡總是長期的。
也就是說,你要打造一個品牌,打造你的聲譽,可能需要二十年的時間,但毀掉這個聲譽五分鐘就夠了。一根火柴的價值看起來不大,但是它可以燒掉整個廠房。這是一個歷史上的規律。
而人們不太容易重視長期的奇跡。比如說,大家知道從五十年代末以來,醫生們不斷地努力去降低心臟病的死亡率,這個降低的比例是多少呢?說出來實在是讓人興奮不起來:每年大概能夠下降1.5%。通過醫生發文章、做實驗研究,每年心臟病的死亡率能夠下降1.5%。所以你們有沒有聽說過,我們歌頌醫生是因為他們幫助我們心臟病死亡率下降?沒有,連誰做的你都不知道。
就好像我們天天這樣講書,一點點地積累,看不出來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如果發生了一個爆炸性的事件,那就是紅了,我們叫“爆紅”。我們不要做那種“爆紅”的事,因為“爆紅”的事未必是最有價值的。最有價值的事來自長期、緩慢、一點點的改變,因為奇跡的發生往往是慢慢來的。
還有一條規律叫作微小的日積月累,最終會成為巨大的變化。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進化論。人類的進化最早是從哪兒開始的呢?從單細胞生物開始的。海洋底下的那個火山口旁邊的單細胞生物,經過一點點進化,過了多少億年變成一個多細胞生物。因為一個細菌吞了另外一個細菌,然后慢慢變成多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慢慢變、變、變,變成海里的魚,變成兩棲動物,變成恐龍,變成地底的老鼠。在地底下我們進化成了哺乳動物,然后從老鼠這一支分出來,我們到地上變成猴子,然后打不過猴子以后變成人。在以1000年為尺度的時間里,進化幾乎是看不到的。從咱們這兒往回倒推1000年,跟現在比起來,這個進化是微乎其微,幾乎是看不出來的。
核彈被發明了以后,全世界進入了一種核制衡的局面。俄羅斯人(當時指蘇聯)發明了一個巨大的核彈,這個核彈有多厲害呢?只要一顆這樣的核彈爆炸,能夠把美國馬里蘭州整個炸沒了。所以當人們發明了這樣的巨型核彈以后,所有的核國家都傻掉了,說這怎么辦,以后核彈沒法用了,因為只要我用一次,那我的國家就完蛋了,大家干脆就都別用。所以在一段時間里面,核彈起到了維持和平的作用。
后來有一些以奧本海默為代表的物理學家說,這個大的核彈太可怕了,咱們要不然給它改造一下,發明小核彈吧。他們認為發明小核彈會安全一點兒,發明一個小核彈,“啪”一次一炸,方圓大概一公里之內的樓沒有了,但是不會把整個城市炸沒。這個東西能不能減少核彈的威脅呢?事后證明這個更危險——小核彈比大核彈更危險。
原因是什么呢?使用小核彈的門檻比使用大核彈的門檻要低得多。你以為你是做了一個微小的變化,但是微小的變化反而更可怕。所以記住這條:微小的變化日積月累會成為大型的變化。
接下來這條規律很有意思,你們說悲觀好還是樂觀好?作者說人既要悲觀,又要樂觀。
比如說,你要悲觀地儲蓄,你要樂觀地投資;你要樂觀地夢想,你要悲觀地計劃。這本書里講到比爾·蓋茨,你們說他是一個樂觀的人,還是一個悲觀的人?如果從他的創業經歷來看,這個人簡直樂觀得一塌糊涂,永遠都在干那些別人不敢干的事:哈佛大學讀到一半就放下不讀了,去創業了。總體上講,他應該是一個很樂觀的人。但是比爾·蓋茨跟他們的員工講,我們兩周之內就可以倒閉。他一直做好了公司兩周之內可以倒閉的這么一個準備,他足夠悲觀。
所以一個優秀的創業者也好,一個成熟的人要管好你們家也好,都得同時具備樂觀和悲觀這兩個品質。在存錢的時候你要悲觀,你要留夠錢,讓自己的家在你完全沒有收入的時候,還有半年或者三個月的錢可花。如果尺度大一點兒的話,你得有足夠你生活一年的存款。
中國人的儲蓄率在全世界沒得說,就是我們存大量的錢。但是我們還需要一點樂觀的投資精神,如果你沒有樂觀的投資精神,那你永遠就只能過一樣的生活了。你這個錢是建立在現在生活不變的情況下,你只能生活得比現在更差,而不能更好。
但如果你想上一個臺階,你就需要拿出一些錢來去做一些有更高回報的可能性的投資。所以投資的時候樂觀,儲蓄的時候悲觀。悲觀和樂觀這兩者也是很難平衡的。
西方人的這些哲學和思想跟東方是有很多呼應之處的。你看孔子老講“中庸”,太過概括,一般人掌握不了。樂觀和悲觀需要中庸,規模的大小也需要中庸,股市到底是跟進還是不跟進,又需要中庸。中庸就是合適,合適這個東西是很難掌握的。所以,東西方應該多交流。
接下來這一條規律叫作小缺陷之中會有大優勢,所以人切忌追求完美。
大量的家長在教孩子時給他們造成了傷害,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孩子完美。也就是說,這個孩子已經很不錯了,但是他見到了我還要問:我的孩子就一個毛病,是什么什么,您看怎么辦?我說,你把你這個毛病改掉,他就好了,因為你不允許他有毛病,他將來會有大毛病。
比如說獅子,獅子在非洲草原上是絕對有統治力的,那對于獅子來講,是不是體型越大越容易捕獵呢?這是對的,體型越大的獅子越容易打敗別的動物,所以按理說,獅子應該把體型變得越大才越好。但是為什么獅子的體型沒有變那么大呢?因為體型大的結果是容易被獵人打死,體型大了不好隱藏,你太大了,獵人老遠就看見你了,所以獅子的體型不可能無限制地變大。這就是一個自然界的智慧。所以,切忌追求完美。
當我們過度地追求完美,讓自己永遠保持高效的時候,我們的神經是緊繃的,而且是沒有創造力的。一個組織里一定要有一些人成為“懶螞蟻”,什么是懶螞蟻嗎?一般螞蟻都很勤奮,螞蟻都在朝一個地方走,去吃東西、搬東西、儲藏東西,螞蟻是非常勤奮的小動物。
但是一個蟻群總有幾只螞蟻不干活,總有幾只螞蟻是朝另外一個方向走的。也就是說,大量的螞蟻去那邊找吃的,而這些螞蟻朝這邊玩,到處逛,不干活。這些低效的螞蟻帶來的好處是,這一片吃完了,它們知道那邊還有吃的,它在給自己準備下一條“S曲線”,這就是一個公司里“懶螞蟻”的作用。
有很多人非常勤奮,勤奮到整個公司很多年不會有變化。因為他的全副精力都放在眼前的事情當中,每天在不斷地處理這些事情,他沒有時間去放空,沒有時間去旅行,沒有時間去天馬行空地想問題,去結交一些之前根本不認識的人。休息放松很重要,閑暇才是真正的成功的標志。當你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時,如果他特別忙,絕對不算成功;這人有閑,才算成功。
接下來這個規律叫作走捷徑的風險,就是人們很難抗拒走捷徑的誘惑。
比如說網上很多人紅起來都是因為跟你講捷徑:兄弟,跟你分享一個風口,你如果抓住了明年至少掙兩百萬。好多人講這個,一講這個大家就瘋狂點贊、關注,越看越覺得好,打算跟著他學??墒沁@些幾乎都是騙人的。因為他們的認知水平太低,導致他們看了兩三條就覺得自己什么都會了。這只能用來騙人,沒有任何別的幫助,但是絕大部分的人就是容易被他們騙。
創業是一個很不確定的事,它需要靠運氣,你得做對很多的事,還得等運氣好才能賺到錢。大家一聽就說:那跟你學啥?跟你學也掙不著錢。你要是告訴我“學會這三招就能掙一百萬”,那我愿意交十萬。人們愿意走捷徑。
走捷徑的代價有多慘痛,這里面有一個故事?!?846年,當納家族率領87個人離開伊利諾伊州的斯普林菲爾德,前往加利福尼亞?!本褪悄菚r候大家遷徙,這邊吃不上飯了,他們要去西部開拓。然后奔波了數個月以后,他們感到筋疲力盡,然后遇到了一個俄亥俄州探險家叫黑斯廷斯。黑斯廷斯告訴他們,有一條路可能能夠縮短三到四天的行程。這家人已經覺得很累了,如果能省三四天,那就走這條新路吧。
結果走在路上,他們要在盛夏的酷暑中穿越大鹽湖沙漠。他們幾乎喝光了所有攜帶的水,牛死了一大半。最糟糕的是由于迷路,路程還增加了一個月。這種延誤對他們來說是災難性的,這87個人的家族中出現人吃人的慘案,最后有個別的小孩子活了下來。當時有一個只有四歲的小孩,說他的爸爸給他嘴里放了一種很奇怪的肉,他爸爸一邊喂他一邊哭。這也夠慘的,作者說這就是走捷徑的代價。他們只是為了能夠省下三到四天的路程,選擇了走捷徑。
為什么說走捷徑有問題呢?是因為成功這件事本身就是要帶有傷痛的,如果你不愿意忍受這個傷痛,你可能很難獲得成功。有一本著名的書叫《阿拉伯的勞倫斯》,還被拍成電影了。勞倫斯有一個習慣,他點燃了火柴,點完煙以后,用手指把這個火柴掐滅。然后旁邊看的人覺得很酷,自己也去嘗試,一掐疼得直叫:這么燙!這人就問勞倫斯,你怎么能把它掐滅,你的訣竅是什么?勞倫斯說:忍著點。訣竅就是忍著點。所以如果你不能夠忍受這個痛苦,你就不能夠裝這個酷,你就沒法承受這個成功。
羅斯福是小兒麻痹,所以他是坐輪椅的。他說,當你坐輪椅的時候,你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你跟這個人講,給我來一杯果汁,結果他給你拿來了一杯牛奶,你要學會跟什么事都沒發生一樣,把牛奶喝掉。他說,這就是你要請別人幫忙的代價。如果你要請別人幫忙,你就要做好別人給你拿錯果汁的準備。羅斯福講的是很有哲理性的。
接下來這條規律叫作大多數競爭優勢最終都會消失。
所有的這種進化優勢,它們在放大收益的同時也在放大損失。人類一直進化,我們現在獲得了特別多的優勢,咱們連核彈都有了,咱們的優勢很大。但這些優勢當中有沒有劣勢呢?劣勢就是我們把環境搞壞了,我們的氣溫越來越高了,我們的核彈會把我們都炸死。所以進化的優勢既帶來收益,也帶來損失。
當年有一家很大的企業叫西爾斯百貨,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想學習西爾斯百貨,因為它在世界五百強中排在前幾位,簡直太大了,大家都覺得它大而不倒,結果現在西爾斯百貨已經倒閉了。類似的還有柯達,誰能夠想到柯達會倒閉??逻_贊助的最后一屆奧運會是2008年的奧運會??逻_是第一屆現代奧運會的唯一贊助商,一直贊助到2008年奧運會,然后倒閉了,沒有人能想到會這樣。
為什么競爭優勢一定會被削弱呢?有五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成功會讓人堅信自己不會犯錯,所以傲慢會使得你的優勢減少。第二,成功會帶來業務規模的增長。因為你控制不了對于規模的渴望,而在規模不斷變大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彼得原理在發生作用。就是你很能干,你被提拔,最終你一定會被提拔到一個你不勝任的崗位上,這就叫作彼得原理。
為什么組織做大了以后一定會熵增?當一個組織大到上萬人的時候,管理一定會變成一件很難的事,它會熵增。原因就是這些老將你都得提拔,你都得給人機會,他原來做科長的時候是一個很好的科長,最后做到處長、局長的時候,他就不一定是很好的處長、局長了——彼得原理開始產生作用了。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因素極具諷刺意味。人們通過努力工作獲得競爭優勢,目的是將來不必如此辛苦地工作?!币簿褪钦f,你的努力就是為了不努力,終于成功了以后你開始不努力,然后競爭優勢開始減少?!暗谒?,在一個時代有價值的技能,到了下個時代不一定有價值。”競爭優勢在變化。最后一個叫作成功依賴于天時地利。人們常常在事后才發現,很多成功的背后就是運氣,這讓人既無可奈何又難以接受。所以,大多數的競爭優勢到最后都會消失。
我們過去有一個說法,說一個物種在世界中存在的時間越長,在未來存在的可能性也會越大,大家都這么認為。一個事物也是如此,這個事物存在的時間越長,在未來存在的時間也會越長。這個作者說,雖然他不知道這個道理是哪兒來的,但是不一定準確。在他看來,所有的物種滅絕的概率是一樣大的,就是說人也好,熊貓也好,老鼠也好,我們滅絕的概率是一樣大的。所以每一個參與生物競爭的動物,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持續地進步。
組織發展也是如此。有人說大而不倒,那么西爾斯百貨、柯達、摩托羅拉這些公司怎么倒的呢?已經足夠大了,還是會倒。有人說小而美不容易倒,小公司經受得起兩年不開張嗎?所以大也好、小也好,倒閉的概率是一樣的。物種被淘汰的概率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地往前跑。老鼠也得進化,人也得進化,細菌也得進化。
接下來這一條規律叫作人們常常低估新技術的力量,就是人們對于新生事物總是嗤之以鼻。
比如說當年別人勸我下載微信的時候,我說用那玩意干嗎,我不用。我第一次看到別人使用微信,跟用步話機那樣說話,我說這人是不是有病,沖著手機這樣講。我是很晚才開始用微信的。后來別人讓我拍短視頻,我說拍短視頻都是嘩眾取寵,不玩,結果后來我成了個大網紅。命運如此捉弄人。
人們對于一個新生的技術的反應通常有這樣一個過程,給大家念一下:
我沒聽說過。
我聽說過,但不太了解。
我了解,但不知道它有什么用。
我覺得有錢人會對它感興趣,與我無關。
我用過,但只是玩玩。
它對我的用處越來越大。
我經常使用。
我無法想象沒有它該怎么辦。
過去沒有它,日子到底是怎么過的?
它太強大了,得加以監管。
各位想想看,電視是不是這樣?小說是不是這樣?甚至包括看戲,過去看戲也是這樣。用手機、用電話都是這么一個過程,我們對所有這些東西的過程都是這樣的。包括現在人工智能來了,我相信我們很多人會說,有錢人會用那個東西,跟我沒什么關系。等到你開始用上了以后,你會覺得好用,離不了它,最后說要限制人工智能,因為它要毀滅人類。
所以這本書的價值在哪兒呢?這本書的價值是它能總結一些不改變的東西,這些東西才是我們未來做決策的依據。
所以以后你再見到新技術的時候,請你稍微謙虛一點,抱有一點好奇心。人類這個毛病已經很久了,在愛迪生的時代,有記者采訪愛迪生,竟然問過這樣的問題,說請問愛迪生先生,創新的時代是否已經結束了?愛迪生說,我覺得創新還沒有開始,你怎么說結束了呢?可是普通人就會覺得已經結束了,還需要發明什么呀,咱現在還缺什么?什么都不缺。但問題是總有新東西會徹底顛覆你。
接下來這條規律叫作人們喜歡給生活加濾鏡。
人們總喜歡美化自己的生活,甚至很多人見到自己鏡子里的樣子是陌生的,人們只認識美顏過后的自己。一切皆營銷。我們每天說話、做事、發朋友圈、拍短視頻,都是營銷自己,我們在賣自己的“人設”,在賣自己的生活。所以記住一件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們都會掩飾自己的失敗、錯誤和痛苦。
作者講他很少跟別人講自己是一個口吃。他年輕的時候口吃,后來硬是給練好了。然后他跟朋友講,我現在勇敢地向你承認,我其實有嚴重的口吃。那個朋友說,沒發現,我們從來沒有覺得你口吃啊。
他更羞愧了,羞愧什么呢?因為他以前掩飾得太好了,他能夠把自己嚴重的口吃掩飾到讓朋友根本聽不出來。所以再次證明,自己的生活自己過,別老羨慕別人,別老吃別人的“瓜”,別老整天參與別人的生活。因為你不知道別人的生活,你為什么非得評論,你只是看了新聞里那么一點點文字,或者看了短短的三十秒經過剪輯、配上音樂的視頻,你就開始恨一個人,開始討厭一個人,可是那個人跟你根本就不認識。
接下來,什么東西決定人的行為?很多人講冷靜、理智、邏輯,對嗎?不是。決定人的行為的是動機。人有多么瘋狂的動機,就能夠有多么瘋狂的行為。
《華爾街日報》的一個專欄作家曾經寫過一個給作家們的建議:對那些希望聽謊話的人撒謊,你會發財;對那些渴望真相的人說實話,你能謀生。我現在干的就是這樣的事。大家想學點兒知識,我講點兒知識,也就是謀生。第三,對那些希望聽謊話的人說實話,你會破產。這是他給寫作者們的建議。這說的是什么呢?就是動機的力量。人們為什么會做很多非?;奶频氖??很簡單,他們有著足夠瘋狂的動機。
我們一般問一個人說,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真正的瘋子,大家可能會說3%或者5%的人。但是如果有合適的動機,50%以上的人可能成為“瘋子”,甚至是更多人。你們別不相信,你們看看那些加入傳銷組織的人,你覺得他是有智力障礙嗎?你覺得他是有精神分裂癥嗎?沒有,他只是擁有了一個超級瘋狂的動機。當他有了這個超級瘋狂的動機的時候,就會不滿足于每個月掙固定工資,他不滿足于老老實實地干活,一點點地積攢,他渴求的是一下子暴富,所以這時候你讓他做那些很奇怪、很瘋狂、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事,他都會去做。我們就能理解了。
所以這一條很重要,理解一個人的行為,更重要的不是回歸到道德,而是回歸到動機——他到底是為了什么。
本杰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如果想說服他人,不要講道理,最好投其所好?!北窘苊鳌じ惶m克林是一個很高尚的人,他也寫文章,寫文章怎么打動別人?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他想要什么,這才是核心。
驅動人們行為的是動機,而非他人的建議。孟子有一句話叫“逢君之惡”,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什么叫逢君之惡?你整天琢磨你的領導,琢磨的就是他想要干什么。當你知道了領導想要干什么的時候,你會盡量地去讓領導能夠實現,讓領導能夠滿足,領導會因之而瘋狂。這就是動機的作用。所以,瘋狂的動機決定了人類瘋狂的行為。
所以我們真的不要認為只有瘋子才會干瘋狂的事,有瘋狂動機的人也會干瘋狂的事。所以,小心你們的動機。
別人忽悠你去做傳銷,別人忽悠你去參加邪教這些東西,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不斷增強你的動機,不斷地讓你喊“要發財”,寫下一百個目標,“明年我就要成為百萬富翁”“后年我就要成為千萬富翁”“我要把我的名字寫在母校的大門上”……天天讓你喊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全是動機,通過喊口號讓你的這個動機不斷地膨脹,最后你愿意為此做特別多奇怪的事。雖然我們也要發展,但是我們絕對不采用這樣的手段,這樣的手段是飲鴆止渴,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接下來一條規律,親身經歷更具有說服力。
歷史上就有這么一個疑問:希特勒怎么會上臺?希特勒沒有上過大學,只是個中學生,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然后在維也納的生活相當于乞討,在街上給人畫畫,考維也納美術學院沒考上,后來流落到了德國。
就是這么一個人,用的都是暴力的手段,使得大家都很害怕他。這么一個人怎么能夠成為德國總理呢?在歷史上,這是個很讓人疑惑的事,因為德國人是以冷靜和理智著稱的。之前在德國能夠當總理、大將軍的基本都是貴族,希特勒根本沒有任何貴族的頭銜和血統。
原因是什么?因為那個時候德國人絕望了,德國的馬克貶值的速度說出來特別嚇人。通貨膨脹能有多嚇人,我們很多人沒有概念,你手里的錢一夜之間貶值了成了十分之一,你覺得可怕嗎?比如米線賣到一百塊錢一碗了,這就貶值了十倍。那時候德國人上廁所用的都是錢,因為錢是不可能買到衛生紙的,衛生紙更貴,所以他們用大量的錢上廁所。整個民族崩潰了,整個民族覺得完了,還債也還不了了,德國馬克變成廢紙了。這時候希特勒開始宣揚他的理念,講他的理想,講我們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不團結,沒有元首,所以我們要團結——這是納粹的講法。
很多德國人真的是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希特勒身上,直到“撞到南墻”那一刻。像張伯倫或丘吉爾這樣的政治家,是能看出他們的瘋狂的,納粹的政權是完全瘋狂的。但是你去跟德國人講是講不通的,因為德國人當時完全處在絕望當中,只有撞到南墻才會停止。二戰結束后,德國人口大幅減少,年輕人幾乎死光,這時候他們才意識到瘋狂是不對的。
歷史就是需要這么多的血淚,需要付出這么大的代價,我們才能夠意識到問題。所以親身經歷是更具說服力的東西,有時候你勸不了一個人,只有等事實來勸他。我們勸大家讀書,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被事實碰得頭破血流,你如果早點讀書,你可能能夠比別人更早一點看到南墻。不讀書的人,看不到南墻。
接下來一條規律,長期主義不僅僅是耐心。
我們很多人經常講:我是奉行長期主義的人。但是長期主義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只要堅持就是長期主義嗎?那我問你,打孩子這事你要堅持多久?我是長期主義,堅持打孩子,這多可怕?
第一,長期由諸多你必須經歷的短期組成。所以你不能以長期主義為幌子,忽略短期一個又一個的失敗。很多人經營公司也好,或者是經營自己的家庭也好,經營自己的事業也好,天天失敗。可是他說,我在堅持長期主義。你忽略了所有的短期,這是不對的。
第二,只有你堅持長期主義還不夠,你的合作伙伴、同事、伴侶、朋友也需要堅持長期主義。比如說,為什么很多基金難以賺到大錢,因為基金的有限合伙人,也就是出資的那些人,他總要求在五年或者七年之內,你要把錢還給我。但是如果七年到了的時候,正好遇到一個經濟低谷呢?那你只能忍痛“割肉”,賣掉基金。所以你這個基金的操盤手認為可以做長期的投資,但你的客戶不愿意,那你只能夠做短期的交易。為什么市場上的短期行為很多,就在于想要堅持長期不是一個人說了算的。
第三,耐心堅守不是固執己見。耐心堅守的是我們的理想、愿景,固執己見的是我們的方法、策略。即使你有一個偉大的理想,也要不斷地調整你的方法,這才是真正的長期主義。
第四,長期主義強調時間跨度,更強調靈活變通。如果你不靈活,你是很難長期生存下去的。所以,反脆弱在長期主義當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
接下來這條規律很重要,叫人們崇尚復雜,忽視簡單。
比如說,你覺得是一個科普工作者重要,還是一個醫生重要?你跟人做自我介紹,你說我是一個做科普的人,我勸別人戒煙。另一個人說我是一個醫生,我每天做手術,幫人解決癌癥問題。你覺得人們會更尊重哪一個人?絕大多數人會敬佩醫生。
這是人類的天性,人類就是喜歡復雜的東西,因為復雜的東西能夠帶來安全感,帶來專業感,讓你覺得有依靠。這個人太厲害了,有個醫生在身邊,太厲害了。但事實上,很多醫生們說,如果你能夠勸一個人戒煙,跟你治好了一個人的癌癥的效果是一樣的,這兩件事在社會上的功效是一樣的。
事實上,人類的進化是一個不斷簡化的過程。你看那些遠古生物,它們都有多個重復的部位和器官,比如有多個嘴巴、多只手腳、多個眼睛,這是古生物的特點。但是隨著進化,眼睛越來越少,鼻子的鼻孔變倆,嘴巴只剩一個,手也只有倆。你要是個古生物,那你的身上可能全是手。所以進化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簡化的過程,但是人類崇拜復雜的東西。
故弄玄虛的人喜歡跟你講復雜性。比如說拿我最熟悉的領域育兒來講,我告訴你育兒最基本的方法是少管點兒,多提升你自己,允許孩子犯錯,對他表示包容和愛,多歡笑。這幾句話幾乎已經涵蓋了育兒的全部了,但是很多人聽完就覺得不踏實。這行嗎?真的嗎?這樣就可以了嗎?你會不會在家里邊自己使勁?我天天在外邊跑,我在家里怎么使勁?壓根沒有,但是他不能夠接受簡單。
但假如有一個專家過來跟你講,我給你制訂一個育兒計劃,咱們家現在開始按計劃執行。有專家開始介入了,明天早上起床先干什么,中午干什么,晚上干什么,全安排上,你會覺得踏實,覺得這個專家看起來靠譜,有這么多工具可以用,但結果可能是你跟孩子一塊兒“瘋”了。
這就叫“勿謂言之不預”。凡是用過度復雜的手段去管理孩子的,最后你跟孩子一塊兒瘋,這是你們要共同承擔的后果。因為你完全不知道,簡單才是他最需要的東西,他的大腦已經足夠復雜了,他的大腦的復雜程度就是為了把事情變得簡單。而你用過度復雜的工具替代了他的大腦,讓他的大腦無處可用,最后他只能抑郁、狂躁、精神分裂。
這個作者講,人們都喜歡舍簡求繁。他說,如果你要熟悉一個新的領域,任何一個新的領域的核心法則通常就是3~12條,你能夠理解這3~12條,你至少是前百分之六七十的人了,你及格了。
比如說以他熟悉的領域,就是理財這件事來講,他說理財最重要的幾句話是,量入為出,把結余的存起來,保持耐心。他說這三句話大概總結了90%你在理財時需要的認識。
最后一條規律,叫作你的經歷決定著你。
傷口雖然愈合,但是疤痕永在。你經歷了一個嚴重的創傷事件,雖然那可以治療好,但是這件事對你的影響會一直在。凡是經歷過二戰的人,后來被發現糖尿病、抑郁癥的比率都遠遠高過沒有經歷過二戰的人,因為二戰期間的恐懼和饑餓給他的基因形成了壓力,所以雖然戰后已經和平了,但他們患抑郁癥和糖尿病的概率比一般人高很多。
巴甫洛夫拿狗做實驗,這個大家知道吧?巴甫洛夫一搖鈴,這條狗就流哈喇子,這是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關于這個實驗,有一件大家不知道的事:巴甫洛夫養的這些狗被關在籠子里邊做實驗的時候,突然那個城市發洪水了,大量的洪水涌進實驗室,很多狗都被淹了,在鐵籠子里邊出不去。你想想看這些狗得有多恐懼,非常恐懼地被困在那個籠子里。后來這些科學家連夜跋涉,跑到那個地方把狗救了出來,狗幸存下來。
這些狗從洪水當中被救出來以后,巴甫洛夫發現了一個特別神奇的現象,就是搖鈴的時候沒用了,之前一搖鈴就流哈喇子的行為習慣徹底消失了,好不容易訓練出來的一搖鈴就流哈喇子的行為,沒有了。
而這些狗的表現是什么呢?總是不斷地看門口,過一會兒就看一會兒門口,它們總覺得水會涌進來。這就是創傷對一條狗的改變。人跟動物一樣,所以當你經歷了一個巨大的創傷的時候,你會變得跟別人不一樣,你會受到這樣的疤痕的影響。
你了解這件事以后就要知道:不要試圖用道理去說服其他人。原因是什么?他的經歷跟你的不一樣。這句話是著名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開篇里的話:我的爸爸告訴我,永遠不要站在你的角度評判別人,因為他們的經歷和你所經歷的完全不同。這就是菲茨杰拉德在開篇講的話。所以人跟人意見不一樣非常正常,對同一件事情,你認為這有什么不明白的,而對方覺得你為什么一點都不明白,這很正常,因為你們倆的經歷完全不一樣。
換一個問法可能會好一些,比如說:“你有什么我沒有經歷過的事情讓你篤信自己的行為?如果我與你有同樣的經歷,也會像你一樣看待這個世界嗎?”這個問題能夠很好地解釋為什么人們總是意見不一。但是要問出這個問題是需要勇氣的,人們談話很難談到這樣的深度。分歧的產生與其說來自人們的認知,不如說來自人們的經歷。
當然,那你說還要不要讀書呢?當然要,因為至少讀書可以改善你的認知,讀書可以讓你意識到你的經歷對你的影響。如果你意識不到的話,你是不會改變的,你更容易被這個潛意識所操控。
作者最后說:“過去一直如此,將來也永遠如此。”這就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所在。這本書薄薄的,也不厚,但是它無愧于《一如既往》這個書名。
人類社會一如既往的這些規則,相信他沒有總結完,如果我們從東方的角度,把孔子、老子的東西再拿出來總結,你會發現可能有很多重復,但也會有很多新的一如既往的東西。
作者最后給了一條建議:在你了解了這些以后,希望你能夠學會怎么學習。學習就是要少看預測,多看歷史。我們學微積分,學量子力學,學相對論,這些知識也是歷史。你不要說這是數學,這也是歷史上發明的東西。
你要更多地去學習歷史上的事、歷史上的道理、歷史上的工具、歷史上的規律,然后你才能夠對未來有更清晰的預判,而不是寄希望于預測下一個風口在哪兒,預測下一個“黑天鵝”在哪兒。你做不到,其他那些看起來很厲害的人也同樣做不到。明白了這一點,你就可以少被騙很多次。
隨筆/恒之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