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靜賢
二孩時代已經(jīng)開啟,有一孩的適齡家長都會不由地面對這個問題:生,還是不生?如果要生、養(yǎng)二孩,我做好準(zhǔn)備了嗎?
這里不從生二孩的硬件——經(jīng)濟、人力等一般想生、養(yǎng)二孩的父母基本上都會不由自主地去考慮的角度去說,而從一般父母容易忽略而又恰恰不應(yīng)忽略的角度來說:生、養(yǎng)二孩,在情感上,尤其是面對自己身邊這已有的第一個孩子,捫心自問:我做好該做的準(zhǔn)備了嗎?
而且這個話題也是針對那些真正愛孩子,希望自己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的家長們,也是給他們在生、養(yǎng)多一個孩子之路上的關(guān)于如何對待孩子的一個提醒。至于其他家長,比如說固執(zhí)且自大類型的,認(rèn)為孩子怎么教是自己的事,由不得別人在旁說三道四;比如說,重男輕女的家長……對于這些家長,關(guān)于他們?nèi)绾螌Υ⒆樱抑荒苷f:我無能為力。我所能做的就是在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給那些愛孩子的父母一個由衷的提醒,提醒他們在育兒之路上盡可能地給孩子適中的愛和關(guān)懷,讓自己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幸福和快樂地成長,僅此而已。
好吧,開始這個話題了,首先,來扒扒生二胎的普遍心態(tài):
在我看來,生二胎的普遍心態(tài)不外乎這兩種:一、希望多一個孩子;二、希望二胎生一個男孩。
可以說這兩種心態(tài)都是當(dāng)前生二胎的普遍心態(tài)。尤其是后一種,更是與前一種不相上下,甚至說大大超過了前一種也不為過。
不信,你放眼你的周圍,現(xiàn)在二胎放開,正在懷孕或準(zhǔn)備懷孕的是不是大多數(shù)都是第一胎是女兒的父母?
相反,第一胎是男孩的家庭,想生二胎、正在懷二胎的也有,但并不是很多,或者說生還是不生還正在的慢慢地踱步之中,而二胎政策一放開,立馬就懷孕的往往就是那些第一胎是女孩的家庭。
由此可見,當(dāng)前社會,雖說大家的文化水平已大大提高,但許多舊有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就比如重男輕女。
說完心態(tài),再來問一個最根本也最實在的問題:
你愛你現(xiàn)在的這個(第一個)孩子嗎?
你愛你現(xiàn)在的這個(第一個)孩子嗎?這個問題聽起來似乎問得有點傻,誰不愛自己的孩子呢?
但是且慢,在我身邊就有很多生第二個孩子的原因恰恰就是因為第一個孩子,最常見的理由就是:她是女孩,而我或我的家族希望能有一個男孩。
也就是我上面所說的“放眼四周,二胎政策一放開,看看身邊立馬就迫不及待懷孕的往往都是那些第一胎是女孩的家庭”。
總之不論出于什么原因,對于相當(dāng)一部分人來說,希望能生一個與第二個性別不同的孩子就是他們考慮二孩想生二孩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在這種情形下,如果你真的愛自己的第一個孩子的話,首先你就要問清楚自己:
如果再生一個與他(指第一個孩子)性別不同的孩子時,我還能對他感情依然如故且一視同仁嗎?
你確定你能在感情上至少在理智上能對這兩個孩子保持不偏不倚的疼愛嗎?
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很多家長從打算再要多一個的孩子想法開始,其實就已經(jīng)把兩個孩子放在了不同輕重的位置上了,尤其對于希望生個男孩而第一胎卻是女孩的家庭來說。
好,下面再來說說我在生活里看到的幾個二孩家庭的生活場景吧!
第一個場景:可以平等對待兩個孩子的父母
前幾天,我?guī)е⒆釉跇窍赂従蛹业膫z姐弟玩。當(dāng)孩子跟他們倆姐弟玩的時候,我們做家長的也在一旁聊起了天。
我順口問對方做母親的:“姐姐跟弟弟好相處吧?經(jīng)常照顧弟弟吧?”
“哪里!”對方笑了。
“兩個經(jīng)常在一起打架!”
看得出母親臉上一臉的幸福笑容,一點抱怨的表情也沒有。
我有點驚訝:“姐姐不是大弟弟五歲嗎?
而且弟弟也不大,才四歲,怎么兩個經(jīng)常打架啊?
要知道做姐姐的都已經(jīng)讀小學(xué)了,而弟弟才剛剛上幼兒園,說兩個在一起打架,這也似乎太什么了吧?
兩個根本不是同齡人,而且年齡相差如此大。
“是啊!兩個經(jīng)常在一起打架!姐姐還總是說弟弟都那么大了還不懂事!”對方依然一臉的幸福笑容。
我的想法
想起老公小時候就是給大五歲的姐姐帶大的,開始聽他們母親說兩個相差五歲的姐弟倆還經(jīng)常打架有點愕然。
可是很快我就釋然了。
現(xiàn)在是什么時代啊?
想當(dāng)初,那時很多人的家境可以說都不是很好,而且孩子多,所以家里基本上對孩子就是放養(yǎng)、粗養(yǎng)。
而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每個孩子都是父母里的掌心寶,尤其是家中第一個孩子,更是被家里的所有成員捧著、寵著,即使后面又有孩子,也依然是精養(yǎng)。
所以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哪個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即使自己后面做了姐姐、哥哥,可是還是把自己當(dāng)作寶、當(dāng)作主,不容別人侵犯、搶占自己的地盤。
而且做哥哥、姐姐的就一定要照顧弟弟、妹妹的責(zé)任和義務(wù)嗎?
我覺得不一定。
為什么?
因為首先,在年齡上,做大的不一定就適合帶小的。
如果相差一兩歲、兩三歲,甚至四五歲都不一定合適,最合適的年齡我認(rèn)為是九歲。
九歲以上的孩子基本上已經(jīng)明白一些事理、一些基本的常識,這時他(她)可以在旁邊幫父母帶小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活。
而其他相差年齡不大的,則真的沒必要也不能把這照顧弟、妹的責(zé)任和義務(wù)不分青紅皂白地硬往孩子身上套。
想想,他連自己都照顧不了,都需要大人的照顧,又何來的肩負(fù)起照顧另一個更弱小、無獨立的人呢?
說到這里,我再順帶說說我對大孩子被要求照顧小一點孩子的自己的意見。
我覺得,其實做大孩子真的沒義務(wù)去照顧下面小的孩子。或者說照顧比自己小的孩子并不是大孩子的義務(wù),它是父母的義務(wù),包括養(yǎng)育自己所有的孩子,這一切都是父母的義務(wù)。
誰是父母?
而且生多一個孩子這又是誰的選擇?
這些說到底其實都是父母的義務(wù),即養(yǎng)兒育女是做父母的最基本責(zé)任。
所以父母不應(yīng)把本屬于自己的擔(dān)子隨意往下卸,而且一卸就卸到肩膀柔弱、還不能獨立的子女身上。
當(dāng)然你可以叫家中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大孩子幫幫你的手,或者說從小就為鍛煉孩子創(chuàng)造一定的機會,但是養(yǎng)、育每一個孩子卻還是你的份內(nèi)之事。
不要隨意地把擔(dān)子丟到其他人的身上,也不要進(jìn)行什么道德綁架。畢竟孩子盡管是你生的,但他一出生就注定是個屬于自己的獨立的人。
所以上面那個母親笑嘻嘻地看著兩姐弟互相爭寵、互相打架,我還是能夠理解的。
是啊,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人,不能說,在自然安排上我先出生,做了姐姐,我就一定有義務(wù)去帶、照顧弟弟。其實真正帶、照顧弟弟的應(yīng)該是家長,而且不但止照顧弟弟也包括照顧這個姐姐。對于姐姐照顧弟弟,只能說引導(dǎo)做姐姐的,學(xué)會幫父母分擔(dān)一下,學(xué)會去疼比自己小的弟弟,這樣就已足矣。
第二個場景:不能平等對待兩個孩子,有意或無意忽略另一個孩子的父母
再來講第二件事。
前幾天,我在吃早餐的時候,看到一個四歲左右的小女孩在我吃早餐的小桌子的前面怯生生的站著,似乎想做什么卻又在猶疑著。
一會兒回頭看著我這邊的桌子,這張桌子我的對面還有一個正喂孩子吃東西的婦女,她的孩子看起來也差不多有兩歲了吧,是個男孩,自己獨自坐在一張凳子上,媽媽在旁邊喂著他。
小女孩一會兒又看看她自己旁邊不遠(yuǎn)處正在賣早餐的阿姨,看得出她似乎有點猶豫。
怎么回事?
看到她這個樣子,我也有點奇怪,心想她不是想尿尿了吧,她的家人呢?
看旁邊,除了我和對面坐的這兩母子,再加上賣早餐的阿姨,也沒其他人了,那么這個坐在我對面的婦女是她的母親嗎?如果是母親,也不見這做母親的瞅下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是,她的母親又在哪里呢?
小女孩就在那里拉著自己的褲子,一副猶豫又欲言又止的樣子,過了好久,才看她把褲子拉下來,很快地上顯現(xiàn)出尿漬。再然后,小女孩走到我們的桌子旁坐了下來,旁邊喂小孩的母親也沒出聲,甚至看都沒往那看一眼。而小女孩呢?也沒出聲,就是在一旁靜靜地坐著。
再然后,對面的母親和孩子吃完早餐了,母親把兒子抱到自己的電動車上,我看到小女孩也走過去,坐在了母親的后面,看來他們是一家人。
這時,母親前面的兒子好像有什么事情了,在那鬧,我看到母親回過頭對小女孩說了句什么,小女孩就馬上下車,往這邊跑過來,哦,原來是忘記拿弟弟的喝水瓶子了。
我的想法
整個過程看下來,不知怎么,我有一種心酸。
可以說,在整件事情中,包括女孩幫她弟弟拿遺漏的水瓶,我都感到母親的目光從沒觸碰過她。即使是叫女兒去拿水杯的時候,也只是回頭去交待下,然后便很快重新把目光落向前面的小兒子身上。
這樣的情形我相信在很多家庭里都有。
雖然說現(xiàn)在是什么什么開放的時代和社會,可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放眼四周,身邊持“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只有兒子才是自己家的”觀點的人比比皆是,甚至80、90的所謂新生代人抱持這樣的觀點的人也不少。
我在外打工的親戚就是這樣的典型代表,女兒可以一年回家看一次即可,而且僅僅只是一次,而兄弟家的兒子卻每年至少不遠(yuǎn)千里地過來看一回,你說為什么?而這又說明了什么?
所以,這個小女孩,別看年齡才那么小,但我想,也許從她兩歲弟弟出生的那一刻起,她可以說就已經(jīng)成為了父母眼中以及家庭里可有可無的無關(guān)輕重的人了。
就比方說,她剛剛吃早餐的時候想尿尿,其實母親帶她到附近找個地方尿很難嗎?
我們吃早餐這里是一個臨時搭的地方,前面的車進(jìn)進(jìn)出出、來來往往,可以說小女孩自己去尿尿也不安全,這時就需要有家長的陪同。
但是家長怎么呢?叫小女孩自己去尿尿,而小女孩只能選擇就近尿尿。而且小女孩已經(jīng)四歲了,也多少有點羞恥之心了,但是母親又不去理她,讓她自己解決,于是小女孩只能自己將就著、猶豫不決地就近解決了。當(dāng)然這里我也許有誤會,小女孩的母親并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在里面,只是忙著照顧小的而忽略了大的。
而這,也更說明了大孩子的悲哀:父母一味地照顧更小的孩子,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他們。使得他們年齡小小就活在被家人遺忘的角落里。
寫到這里,我又忍不住發(fā)點自己的議論:
不要總是給自己的孩子道德綁架。
大孩子說大是大,但這大只是相對比自己小的孩子而言,如果單獨地來看大孩子,其實很多大孩子并不大。
就像這上面剛剛寫的四歲的姐姐,她大嗎?她不大,她還是一個需要照顧的小孩子,甚至小小孩子。
但是可悲的是,現(xiàn)實中我們的家長、身邊人總是拿這名義上的大來做文章、來道德綁架;要挾孩子做與自己年齡不相稱的事;要求孩子去承擔(dān)某種所謂的責(zé)任和義務(wù)……
卻忽略了所謂的大孩子在這個年齡作為一個小孩子最基本的情感、心理需求。
而且不但止忽略,一些孩子反而總是被身邊人以此抱怨和指責(zé),甚至可以說從小到大。這也是一個作為家里的大孩子的悲哀。
我一個朋友,可以說從她妹妹懂事起尤其是成人后,還總是不斷地抱怨她這個做姐姐的沒盡到做姐姐應(yīng)盡的責(zé)任,可她才大妹妹多少歲啊?還不到三歲。而且這個做姐姐的從小到大都深受疾病困擾。
想想看,一個僅僅只是比對方大三歲的孩子就被自己的身邊人從小到大賦予如此多的責(zé)任和義務(wù)。難道不可憐、不可悲嗎?
而且不要說身體不好的大一點孩子,即使是身體健康的大孩子,也不應(yīng)該被隨意甚至刻意安上什么所謂道義上的責(zé)任與使命。這不但止不切實際,而且也是不公平的。
所以我希望,有理性的家長,甚至已到了一定年齡的成年人,都能客觀地看待兄弟姐妹之間的關(guān)系,不要輕易地將對方置于道德綁架的氛圍下和位置上。
還是像前面所說的,大一點的孩子充其量只是盡己所能地減輕點父母養(yǎng)育、照顧孩子的負(fù)擔(dān),盡可能不過多地勞煩父母就已是盡到自己做大孩子的責(zé)任。
而養(yǎng)育、照顧好自己所生的每一個孩子則是每一個選擇做父母的最基本的份內(nèi)之事。勿將自己做父母的份內(nèi)之事輕易地轉(zhuǎn)嫁到弱小的兒女肩上。
當(dāng)然你可以引導(dǎo)孩子多幫父母分擔(dān)一些辛苦,甚至借此鍛煉孩子。但前提是一定要分清自己與孩子間的權(quán)責(zé)界限,這樣可以做到:
一來免于道德綁架;
二來減少對某個大一點孩子的忽略和傷害。
第三個場景:父母忽略而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說到大孩子在一個家庭中所受的委屈,這讓我又想起幾年前的一件事、一個場景。
雖然已經(jīng)過去幾年,但是那副場景卻在我記憶中依然猶新,依然每次想起都會不由地引起內(nèi)心的觸動。
我希望,每個有心且希望自己的每一個子女都能在父母的關(guān)懷、呵護(hù)下快樂成長的父母在這個場景中都能領(lǐng)略到什么、收獲點什么。
那天,我去一家私人經(jīng)營的小藥店買藥,走進(jìn)去,店主在靠近門邊的這個柜臺吧,我因為要找想買的藥,又轉(zhuǎn)過來走到前面的柜臺。這時看到一個約八九歲的小女孩在那獨自輕輕地啜泣,如果不是靠得近,還真的不知這個角落里有一個小女孩,而且還是如此地悲傷。不知她的父母有沒看到。但我想應(yīng)該沒看到吧,因為小女孩啜泣的聲音非常小,基本上聽不到,只有靠她非常近才發(fā)現(xiàn)她在輕輕地哭。那樣子充滿了委屈,而且看起來委屈也不似短暫、簡單的委屈,看起來似乎已經(jīng)有相當(dāng)長時間的委屈、痛苦了。而就在這個小女孩的不遠(yuǎn)處的柜臺里面,放著一個小小的嬰兒車,車?yán)锏膵雰赫察o地恬睡著。
我的想法
我的心里就在那時突然感受到了一陣強烈的觸動。
這是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嗎?
怎么我感覺眼前這正在靜悄悄痛苦啜泣的并不像是一個八九歲正處于天真快樂無邪年齡的孩子。而說這痛苦的感情類似一個三十多歲正處在情感折磨的痛苦時期的少婦也不為過:
忍耐,而且是長久地忍耐、受委屈和痛苦,并且又無人理解、無處訴說......
上面三個場景,我的想法與看法:
回到前面第一個講的鄰居家的姐弟,其實他們母親對待兩個孩子的態(tài)度,我還是蠻認(rèn)可的。
盡管表面上看起來似有不妥,似在放縱做大的一方,但實際上兩個孩子都是孩子,都是需要父母的呵護(hù)與愛護(hù),還有包容。
而母親對他們姐弟之間經(jīng)常打架所抱持的樂觀、理解態(tài)度也恰恰說明了母親誰也不偏心,誰也不偏袒。兩個都是自己的心肝。如果說還有什么做得不夠的話,那就是做父母的在平時應(yīng)盡可能多去引導(dǎo)大一點的孩子多讓著小點的孩子。讓兄弟姐妹之間學(xué)會互相關(guān)心、互相幫助。這樣就夠了。
而對于第二件事中的女孩,我不知如何說。
作姐姐的小女孩才四歲,可以說現(xiàn)在母親就已經(jīng)開始在一旁或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那以后會怎么樣?會不會也像上面最后那個女孩在八九歲時心中已堆積滿滿的痛苦與委屈而獨自流淚、獨自承受?不好說,也不愿去想。
我想,父母給每一個孩子充足的愛和關(guān)懷,這是做父母對待自己的子女最基本的要求。否則,只會給孩子帶來愛的缺失、愛的匱乏,造成孩子人生的痛苦和缺撼。這對于愛孩子、希望自己孩子過的好的父母也是不愿看到的。
你想生二孩嗎?你打算要二孩嗎?你做好生二孩的準(zhǔn)備了嗎?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的話,如果你希望對于孩子自己能盡到為人父母的基本職責(zé)甚至能給予孩子更多,那么你一定要做好該做的準(zhǔn)備。
哪怕僅僅只是在心理上、認(rèn)識上,知道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關(guān)心、呵護(hù)與愛惜,也好過當(dāng)二孩出生后你無意中的所作所為而且似乎理所當(dāng)然地對另一個孩子的忽略甚至道德綁架,以此給其和其人生帶來的深深傷害。
生、養(yǎng)二孩,親愛的父母,面對你們面前這個把自己全部身心和命運托付給你、不帶一絲雜質(zhì)愛著你的可愛小人兒,你們準(zhǔn)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