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放開,爸爸媽媽的各種糾結也伴隨而來,今天我們整理一下那些困擾我們的五大問題,希望分享后對你會有幫助。
一、大寶比二寶聰明?
國外針對“出生順序對于家庭里的孩子們的影響”的多項研究發現了一種“出生臺階效應”:常常是哥哥姐姐比弟弟妹妹表現得更出色一些。
美國
一項對4.3萬名參與實驗者進行調查的結果亦表明第一個孩子的IQ普遍比第二個孩子高3.28。
德國
德國萊比錫大學與美因茨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分析了德國、美國和英國2萬多成年人的數據后發現,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常被認為擁有較大的詞匯量,且能很好地掌握抽象的概念。
挪威
一項針對24萬名挪威人進行的研究發現,在智商測試中,哥哥和姐姐的得分比自己的弟弟妹妹高。在接受測試的241310名18-19歲少年中,第一個孩子的智商大約是103.2、老二大約為100.4、而老三為99。研究結果認為,在同一個家庭中,頭生子女比下一個平均智商要高3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出生臺階效應”確實存在,也跟我們的教育意識有關,我們在懷第一個孩子備孕上更用心,受精卵質量更高;在第一個孩子教育更上心;對第一個孩子關注也會更全面。
那第二個孩子在教育上就會有劣勢嗎?不一定。菲律賓也有一項調查顯示,與先出生的哥哥姐姐們相比,后出生的孩子在身高體重方面雖處于劣勢,他們受到的關注也較少。不過,這卻使他們養成了自由開朗的性格,因此弟弟妹妹們更有挑戰和拼搏精神。
"出生臺階理論”終究不是萬能的,家庭教育狀況、子女數目等情況,都會影響這個理論的準確性。我們只要用心關愛、照顧自己的每一個孩子即可,不必對這一研究結果過于糾結。
二、二個孩子差幾歲比較合適?
馮穎在《二孩時代》里提到兩個孩子相差3歲以內,互動和樂趣更多,然而沖突也會更多,但是等到兩個寶貝都長到5,6歲以后,爸爸媽媽就會輕松很多,因為他們自己就能很好地相伴著打發時間了。
如果差4歲以上,哥哥姐姐可以作為小幫手,來幫助爸爸媽媽照顧,他們更能體諒爸爸媽媽的難處,生活更加獨立,雖然玩到一起的機會少,但手足情深會體現的更加溫暖。
在這之中,兄弟組合可能最讓爸爸媽媽崩潰,男孩的荷爾蒙讓他們天生好斗,情緒也不如女生穩定,針尖對麥芒的機會遍地都是。但是即使這些,也不絕對,男生的打鬧有時也會讓我們感覺萌化了。
三、二寶降臨,我們積極的做大寶工作,會有用嗎?
會有用,但是在面對具體問題上還是大寶還是會嫉妒。發展心理學也做了相關研究發現對于學齡前的孩子,孕期的時候給老大做心理工作,并不會讓大寶在二寶出生后更接受他。
讓我們了解些兒童心理學知識:弗洛伊德把嫉妒歸結于"性本能",他認為嫉妒起源于兒童情感發展早期階段的"戀母情結"。阿德勒也認為:兒童的嫉妒起源于被忽略或被歧視的感覺。長子在第二個孩子出生前一直是關懷的中心人物,但第二個孩子出生后,他的地位就會迅速下降,容易產生嫉妒和不安全感,比較孤獨或倔強,并表現為反抗和嫉妒。
大寶如果是2-4歲左右的時候,雖然你苦口婆心說了那么多,但是理解多少不能確定。即使大寶能夠理解媽媽是希望他對弟弟/妹妹好一點,并且答應了,也不意味著他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了。因為他根本無法想象有個弟弟、妹妹意味著什么,當二寶真的出生后,一定會有嫉妒的心理。
四、如何讓大寶更好的接受二寶呢?
真正影響大寶和二寶關系的因素,是媽媽和大寶的關系。如果媽媽在開始教育時經常和大寶沖突不斷, 并且沖突發生后,媽媽經常使用禁止和限制的管教方式,那么大寶在二寶出生后心理上會更抵觸,行為上會做一些事情來妨礙媽媽和二寶兒的關系,常見的就是打、搶玩具、哭鬧爭寵。如果媽媽和大寶之間形成了安全的情感依戀,經常幫助孩子表達和疏導情緒,那么大寶就有更好的共情能力,在二寶出生后更享受包容和照顧他的過程。
雖然我們會在孕期和大寶做各種工作,讓他理解,但當二寶出生后,大寶還是會有嫉妒心理。但如果我們能夠多傾聽、理解大寶,和大寶積極溝通,幫助他梳理情緒,學會耐心和寬容。
五、即使這樣,事實還是孩子之間的沖突無法避免
來自歐美高校的數據顯示:平均算來,3-7歲的兄弟姐妹每小時會發生3.5次沖突,2-4歲孩子之間發生的沖突次數最多,高達每小時6.3次,即每10分鐘內超過一次。我們不要被這組數據嚇到了,雖然孩子小的時候發生的沖突會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沖突常常會淡化。 ?
在孩子遇到沖突時,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有力的原則:當消極互動發生時,忽略行為本身、關注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更有效。當積極互動發生的時候,要描述具體行為,讓孩子意識到他們之間友好的交往經驗,起到強化的作用。
舉個例子,如果大寶在搶二寶的玩具,這是消極行為,我們第一時間要想大寶為什么要搶玩具,他是不是覺得這玩具是他的?或者有其他的原因,先跟大寶聊一聊他的想法,而不是沖上去當正義維護者,告訴大寶"不要搶弟弟或妹妹的玩具",這樣大寶一定會覺得爸爸媽媽偏心。
如果大寶能夠主動把玩具給二寶玩,這是積極行為,我們要描述他的行為:"你能夠主動把玩具給弟弟/妹妹玩,有分享意識,弟弟/妹妹現在一定很開心。"這樣大寶慢慢意識到他的行為很友好,這樣的行為就會逐漸增多。
孩子之間的人際沖突是他們社會化過程中一定會經歷的,大多數情況,他們都可以自己解決,可以一秒有沖突,另一秒又和好。如果沒有沖突,他們體驗不到各種情緒的感受,也不會了解每個人想法都是不一樣的,更失去了早期社會技能學習的機會。
所以,換個角度看待孩子的沖突,你的態度就會大有改變。
也許,等兩個孩子長大以后,你會覺得兩個孩子是最大的財富!正如臺灣作家汪培珽寫的那本書《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