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說題目的說明,首先我不得不提我非常喜歡和欣賞的一位日本女作家——樋口一葉。
樋口一葉生于1872年,去世于1896年,是日本首位以“小說家”為職業的女作家,也是日本近現代文學史上開天辟地的女作家。現在日本發行的五千日元紙幣上,使用的就是樋口一葉的頭像。
說起樋口一葉的代表作,最有名的小說還要數「たけくらべ」了吧。日文小說題目取自《伊勢物語》,意思即為“丈量身高”。而這“比身高”的人,則是從小情投意合的男女兩人。其中深意大致就類似前一陣網上比較流行的那句話:“待我長發及腰,歸來娶我可好”這種。所以中文大陸譯本將題目翻譯為了《青梅竹馬》,臺灣譯本則比較直接,翻譯成了《比肩》。
我的這篇《比肩》在字面上采用了與臺灣譯本相同的名稱,但必然沒有樋口一葉「たけくらべ」的字字珠璣,章章精彩。我想寫的只是一個女孩從少女經歷一系列挫折、磨難和孤獨,成長為一個堅強、快樂,并最終收獲幸福的女性的故事。
在我的這篇小說中,以主人公美津子的成長歷程為明線,以文中出現的日本各城市相應的城市性格為暗線。題目《比肩》除了有“比身高”的意思,還有具有“陪伴”延展意的“并肩”的意思。
“比身高”,在文中曾出現過一次陽菜要求跟美津子比身高的情節。小說全篇想強調的則是主人公美津子在不斷成長中不斷與自己丈量心理的成熟度,主要是美津子隨著獨身一人到找到父親老家后遇到與母親同名的同齡陪酒女奈奈,在遇到不同人的過程中,對母親看法的改變,她的成長即是這種心境不斷改變的過程。
“并肩”則是主要描繪美津子在母親去世后,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與大介的分手,與網友見面的失敗,拒絕與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同齡女生,遠離奇怪的人,一開始無法找到正式工作,難以以女性的身份融入日本社會等等,這些都是美津子在抗拒自身心理以及不斷成熟后認清社會現實所做出的“遠離”的決定。對于“并肩”,與美津子一路走來的人則無疑是美津子成長過程中的珍寶。住在滋賀的姑姑一家人和爺爺,有緣相識的奈奈,還有最后決定結婚相伴一生的菅原翔。他們無疑是治愈美津子從幼年起就逐漸加深的心靈創傷的良藥。其實,一直令美津子無比糾結的母親奈奈,甚至是自出生起就素未貌面的父親真信,都是潛藏在美津子內心深處的力量源泉。雖然一開始帶給美津子的是羞恥和困惑,但最終,美津子總會了解,親人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有一天自己瀕臨深淵,背后也會有來自親人力量的一只手,把她拉回生命希望的這邊。
其余的人,比如說便利店店主、便當屋店主夫婦。這些人就跟我們生活中認識的形形色色的人一樣,是美津子生命中的過客。這些“過客”有可能留下鼓勵的痕跡,有些則可能反而會給你的生活增加壓力。但無疑,與你一直“并肩”走過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在有幸最終一起“并肩”的人的面前,其他一切都會變得毫無意義。
以上,通過題目,我大致說明了一下自己的創作思路。本來就是一個很淺顯的故事,但于我而言,素材的積累過程主要在一年前在日留學期間。那一年里,我遇到了許多開朗的人、憂郁的人,對我好的人、沖我發脾氣的人。但無疑,那一年的時光我是快樂的,那一年的時光之于我是無比難忘的。美津子一開始的孤獨感尤為強烈。其實,直到尾聲中美津子跟菅原結婚這一部分,美津子回歸家庭生活之后,才真正脫離了年少時的那種孤獨感。所以在這里,我不得不承認,這篇小說中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孤獨感,可能也是充斥在那一年里跟著朋友們游覽各地的我身體里的原生品。畢竟離家萬里。對于留學在外的學子們,在祝愿大家能實現自己學術理想,開闊眼界的同時,能找到和自己“比肩”的人,身心健康地度過離家在外的生活。
梗概:
陪酒女奈奈在40歲時由于用藥過量去世。奈奈的女兒美津子22歲,與男友大介分手后,就只身離開了東京。美津子輾轉京都的豆腐工坊、便利店,之后因為找到了素未謀面的父親的親人而到了大阪。在大阪便當屋打工的美津子結識了自己的鄰居——一個帶著孩子的同齡陪酒女奈奈。與自己母親同名這一點,以及孩子陽菜的境遇與自己童年時期十分相像這些都讓美津子對奈奈投入了特別的關注。兩個女孩在相互幫助和陪伴下出人意料地結下了友誼。都想轉變自己現在生活困境的美津子和奈奈通過菅原翔進入了茶室工作。美津子收獲了與菅原先生的愛情,最終也有勇氣回到東京,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比肩》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