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各種思想流派,無疑十分復雜,但無一都是源于一個“道”字。中國“道”字的精華,無疑在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這一論述上,這也是整篇《道德經》的核心之所在,這里的“道”是包羅萬象,是論述事物的根本。孔子在老子之后,在《論語·公冶長第五》中,“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這里“道”是順應歷史,知進退之機,識達變之微,是做人處世的必備素質。商鞅在《商君書》里說,“有道之國,在于弱民”,讓老百姓不要太有錢和太有閑,否則一不好管理,二不思進取,要想盡辦法讓他們為生存而掙扎,這里的“道”又是法家的思想。
但總體來看,道家的“道”傾向于自然,傾向于對自然和自身玄妙的領悟。而其它思想流派的“道”更傾向于秩序,傾向于對人際關系、社會秩序的思考。但從整體的思想高度來看,老子對人生看得更透徹,他所思考的不僅是人群,而且是整個自然界,整個天地萬物,茫茫宇宙。正因此,老子的思想更博大玄妙。不過老子的智慧,至少在當時,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沒有較高文化修養,沒有痛苦而深切的人生體驗,沒有較高的悟性,難以真正悟透老子。
老子給予中國民族文化影響最為有力的,還是他的“道心”理論。從森林中走出來的人類,對自然的感情愈來愈淡薄了,人們心理的空間遂漸被“人事”占據吞蝕著,陷入功名利害泥淖中而不能自拔。老子第一次向人類指出了一條釋解自縛自困的有效方法: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現在我們常常提的和諧社會,也就是這個理論的直接反映。
這種理論與從古到今的天下紛爭、弱肉強食的時代氛圍,顯得格格不入。但老子其實只是把人的生命放在他所思考的一切問題的中心,他的所有命題都是圍繞這個中心展開的,他所謂的“道”指自然之“道”,宇宙之源。人們往往不大注意,這位哲人是第一個將自然法則巧妙地運用到人生之中來的人。其實這個問題的最知音者自然是莊子,后來司馬遷看得也很準,他稱老子不過是“修道而養壽矣”。“生命”乃人之根本。人可以有種種欲望,種種理想,種種追求,物質的,精神的。可以腰纏萬貫,妻妾成群;可以權勢傾朝,萬人仰賴;可以流芳萬古,光宗耀祖;但光陰如梭,人生幾何?痛苦莫過于疾病折磨,可悲莫過于中途夭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盡管人生短促是人人都會感受到的,但在名利的誘惑面前,人們往往傷生而不惜,乃至于置生命而不顧。然而自然之法則是不可抗拒的,有其得必有其失,得之者虛,失之者實。
老子的哲學自有其不可磨滅處,此不可磨滅處正是其“養心”的智慧。他那些精練、淳厚而充溢著靈光的話,總是給人無窮的啟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毋以有己”等等,說到底是消解人的理想與現實矛盾在心理上的擾亂,抑止這些擾亂給生命帶來的損傷,以便使人在知足常樂的心態下保持生命之樹常青。從這個角度說,普通人的“道”就是修心養性。能修心養性達到“無我”之境界的人,便無異于獲得了長生不老的“仙丹”。蘋果電腦創始人喬布斯的辦公室,有兩百多平方米,里面幾乎什么都沒有,只有房中間的一個坐墊,是用來打坐的,這樣一個日理萬機的人居然是一個佛教徒,可見“養心”對于悟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