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一個漂泊在外的人都是一條船,期盼最多的是:何時能靠岸?
“岸”這個字,總是給人踏實、安心的感覺。
風平浪靜的天氣還好,忙著欣賞沿途的風景,一旦遇到暴風雨或者其他極端天氣,小船開始搖搖晃晃想盡快靠岸喘口氣,大船也不能幸免:著名的“泰坦尼克號”撞觸冰山的一剎那,多么希望,再往前走兩步,就是一片寬廣而踏實的岸!這樣,該有多少游子可以幸免于葬身海底。
除了遭遇海難,還有一種情形,對岸的渴望可能還要強烈:若前述屬天災,那么接下來所說可稱人禍。日本作家夏樹靜子有一部小說《有人不見了》,致敬阿加莎的《無人生還》,主要講述了包括富家千金桶谷遙在內(nèi)的七人應(yīng)邀搭乘豪華游艇出海游玩,然而登船后的種種異常讓他們驚覺,處境與《無人生還》中描述的場景如此相似,甚至船上就有一本阿加莎的《無人生還》(《無人生還》講述了十個人被一個署名UNO的人邀請到孤島別墅,晚餐時突然響起的錄音宣判了他們的死罪,餐桌上放著十個小瓷人,而客人們相繼死于非命,瓷人也一個個消失,最終“無人生還”),巧合的是邀請七人的人姓名縮寫正是UNO,而豪華游艇的客廳中也擺放著一盤生肖偶,恰好對應(yīng)船上七人的屬相。
過程相當驚悚,但結(jié)局我們早有預料:六人相繼死亡,最后只剩下桶谷遙,“豪華游艇就像一間漂浮在茫茫大海上的密室,窗外是無邊無際的波濤,陸地似乎永遠不會出現(xiàn)……”
最后桶谷遙縱身一躍,跳海溺亡。(這并不是小說的大結(jié)局,結(jié)尾部分小說有個大逆轉(zhuǎn),相當精彩。)
此時此刻此種情形,唯一能讓桶谷遙安心的,可不就是一片寬廣的,讓人踏實的“岸”?
生命誕生于海洋,成長于陸地。岸,是人類最后的陪伴和守護。
2、
陪伴著現(xiàn)在和以往
岸,舉著一根高高的蘆葦
四下眺望
是你
守護著每一個波浪
守護著迷人的泡沫和星星
當嗚咽的月亮
吹起古老的船歌
多么憂傷
我是岸
我是漁港
我伸展著手臂
等待窮孩子的小船
載回一盞盞燈光
這是北島先生的一首小詩,名字就叫《岸》。
第一小節(jié)短短9句,詩人從第三人稱轉(zhuǎn)換到第二人稱,塑造了“岸”“尋找”和“守護”的形象。
詩中的“尋找”與時代和未來相關(guān)。有句古語這么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然而身在局中,有時候很難從抽象意義的“史”看到明確的前路,所以要“舉著一根高高的蘆葦”——帕斯卡爾說“人是會思想的蘆葦”——高出“岸”很多很多,置身于局外,伸長脖子四下眺望,想看清出路。
而“守護”關(guān)乎人的過去、現(xiàn)在,還有永恒。“每一個波浪”其實是每一個在時代大潮中“隨波而動的人”,“每一個”很重要,表現(xiàn)的是普世的、悲憫的情懷,與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相符;“迷人的泡沫和星星”則說出了一個傷感的現(xiàn)實:命運如泡沫,由不得自己,且脆弱不堪;繁星滿天,讓人充滿了對美和未來的向往,“泡沫”“星星”由下而上拓展出一片廣闊,帶來的卻是更深層的茫然。最后,“嗚咽的月亮”“古老的船歌”又從情感和時間的維度,烘托出史詩般的厚重,以及眺望的徒勞——“多么憂傷”,充斥著悲劇意味。
然而,若說絕望中還有一點希望,悲劇中還有一點亮光,毫無疑問,保留下那一點的,是“岸”。詩歌的第二小節(jié)說得再明白不過了。相較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更簡單,但仍然充滿隱喻。“伸展著手臂”這個主動性很強的動作,呼應(yīng)了開頭的主動尋找——“四下眺望”;“窮孩子”這個詞真是神來之筆,表達生動,意蘊豐富:每一個身處困境、看不到希望的人,都會心有觸動吧?
最后三句詩通過擬人和隱喻,讓“岸”這個形象更加豐滿,它的守護意義,已經(jīng)毫無疑義地等同于“母親”所帶來的歸屬感。這是漂泊者的終極渴望。假若《有人不見了》中的桶谷遙讀到這首小詩,想必也會“于我心有戚戚焉”。
詩歌總是能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出最豐富的意蘊。
3、
“漂泊”和“回家”,這是人類文化史上一對永恒的母題。早在先秦時候,《詩經(jīng)》中就出現(xiàn)了“羈旅思鄉(xiāng)詩”,如《國風·衛(wèi)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誰說黃河寬又廣?一片葦筏就能航。誰說宋國很遙遠?踮起腳尖就能望見。誰說黃河廣又寬?難以容納小木船。誰說宋國很遙遠?一個早晨就能到達。 )
這首詩據(jù)說是春秋時代僑居衛(wèi)國的宋人表達自己還鄉(xiāng)心情急迫的思鄉(xiāng)詩作。當時衛(wèi)國都城在河南朝歌,和宋國只隔一條黃河。詩人久久佇立在河邊,眺望對岸自己的家鄉(xiāng),唱出了這首詩,發(fā)抒胸中的哀怨。
經(jīng)漢朝尤其是漢末亂世之后,出現(xiàn)了很多創(chuàng)作羈旅詩的詩人,羈旅詩歌得到很快發(fā)展,之后經(jīng)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到唐代,羈旅詩發(fā)展為一種成熟的文學樣式,成為唐詩中的一個重要門類。著名的羈旅詩歌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杜甫的《月夜》《月夜憶舍弟》、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張繼的《楓橋夜泊》等等。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我最喜歡的是張繼這首《楓橋夜泊》,寫盡了古今天下羈旅之愁,尤其到了最后一句,從之前的“滿天”一下子聚焦到“客船”,頓覺詩人漂泊無依、顛沛流離,可憐可嘆,可悲可憫!“客船”二字,雖在岸邊,離岸甚遠!
張曉風曾經(jīng)寫過一篇著名的散文《不朽的失眠》,最后一句是這樣寫的:我們只記得秋夜的客船上那個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場不朽的失眠。
雖然寫得是“失意的人”,這一句卻寫得很恢弘,甚至氣勢磅礴。然而越是氣勢磅礴,越是讓人感覺到無限悲涼!落榜對于一個讀書人來說,是很大的打擊,所謂“十年寒窗”只為“榜上有名”,“上榜”就是張繼乃至成千上萬讀書人唯一的“岸”,也是那些讀書人漂泊在外最大的牽念。然而,寫《楓橋夜泊》的那個晚上,我們的張繼先生,套用蘇永康的一句歌詞來說,是:漂漂蕩蕩靠不了岸。
然而,每年登科的士子不勝枚舉,是不是登科就萬事大吉?并不是,以儒家的人生追求來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像打怪升級,是永無止境的。即使身為九五之尊,看似到頭了,其實又得從頭開始,繼續(xù)“修身齊家”,因為全天下人都在看,必須“修身”才能保有“至尊”的資格,否則朝廷里那些諫官首先就不會放過你;必須“齊家”,家國家國,小家就是大家的縮影,皇家要成為天下小家的典范。
那是一個無限循環(huán)的系統(tǒng)。就像米蘭 · 昆德拉所言:“生活在別處”。別處是哪里?你永遠到不了。你一直在追,你以為你到了,放眼一看,還在對岸。這就是人生:
我們四處漂泊,唯有漂泊;我們一無所有,唯有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