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長夜,也只是漫天在聊。
聊到了游戲,感慨著一款王者榮耀利潤超過了90%以上A股上市公司,討論著游戲和讀書都在消遣的話哪有什么高低貴賤。想了想快樂真的有三六九等嗎?沒有的話那么你三五千塊人山人海一肚子氣的七天并不樂旅個游和他吹著冷氣吃著炸雞馳騁縱橫召喚師峽谷誰爽?且游戲是不是某種意義上較之其他體驗更有平等可能?橙子同學說最想的事就是科技發展了躺在床上帶著VR眼鏡一勞永逸體驗一切,那為什么我們反對黑客帝國中不愿醒來的人們?
聊到了家庭對性格形成的影響。我們是知足的總在追求我們沒有的嗎?佛洛依德是不是太絕對的把一切歸之于性和家庭?這種絕對是不是造就著絕望?社會心理學的數據和體系會不會因為可變參量而更全備?我們回想起幼兒經歷總是在以第三人稱?這意味著我們所謂的童年經歷和想法其實是被構造而不是真正的經歷體驗,從而形成性格的因素也一樣?
聊了聊愛情。人的常態都是注定分開不要彼此承諾牽絆的而是不要束縛彼此的“開放式關系”,天荒地老海枯石爛的死守才是非正常的狀態?什么可以支撐50-70年的廝守,看起來不像是激情,合適等原因,不像是崇拜和吸引,那是持久忍耐的耐性,是覺得歷歷紅塵非福而擾的從而相信單一解脫的看破嗎?
聊到了你愿不愿意活在一個沒有謊言的世界。謊言是不是這個世界必不可少的?它是不是維系這個世界的穩定,促進文明發展的本質?人性逐求本質是否決定了我們總在追求信息不對稱下的利益最大化?即使有一天三體式交流技術實現,我們是否還是會因為這種本性進化出偽裝和謊言機制?如果有一些措施,比如選擇性表達真相可以使得真話達到和謊話一樣的效果,但是卻不用承擔謊言的副作用,這個世界是不是就就可以沒有謊言了?與此同時我們是不是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腦力?這件事情的損益比如何?政治是不是約等于謊言?或者它等于組織,階級,分工協同?那這種組織分工促進生產前提是不是可證謊言促進社會發展?
聊到了話劇。話劇比起電影發展不好,不能壯大是不是IP屬性不夠?電影電視的可復制行帶來的收益遠遠大于話劇,話劇卻獨立存在是否因為這種藝術形式有不一樣的體驗?我們有唱片有直播卻為什么還是如火如荼的承認現場效果就是好?是因為臨場觀眾互動的氣氛嗎?看似合理因為籃球比賽幾萬人,或者啤酒館熟人一起看直播也很有氛圍,但是去看話劇有這種互動的氛圍嗎?沒有的話比起坐在電影院看電影這種藝術不一樣的體驗到底是什么呢?
寫在最后
我算是比較早的進入了可能三四十歲甚至更高年齡生活才會有的狀態:
“喝個啤酒,都想往里加點枸杞了”
“從前都是悄悄從家里跑去派對聚會,現在悄悄地從派對跑回家里”
所以在熬了一夜通宵后,要略顯無病呻吟地感慨下:
挺好,這個年歲心境,還能有不眠暢聊的夜。
挺好,這幫認識的朋友。
怎么說呢,很多社交活動認識朋友的過程都是一個貼標簽的過程。收入,工作,學歷,履歷,。我們甚至可以在八分鐘內迅速根據這些標簽匹配選擇一輩子的伴侶:海龜嗎,事業單位工作嗎,有車嗎,有房嗎,月薪范圍?本地戶籍嗎?
其實可以理解,畢竟大家都太匆忙了,賺錢花錢,夙興夜寐的人生百態著。所以標簽成了高效的展示和認知手段。很合理。
而那些多合理,這里就有多難得。
大家沒有甚至在回避著自己的標簽。用思辨,邏輯,態度針對問題去表達著自己的想法,語言和價值觀。讓你通過我對這個問題怎么看從而了解我是誰。
一股清流。
先濕為敬
然后來一波猝不及防的驚喜萬分管他硬不硬的廣告,每周六晚,有空來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