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春天,樹木長出嫩嫩的葉子,小水池子里也出現黑黑的小蝌蚪,風中都彌散著春天的土腥味。
一群年輕的父母帶著孩子一同春游,就這徐徐吹來的微風,大手牽著小手,幸福的感覺真的是爆表了。父母們在樹蔭下的小路慢慢的走著,放放和柔柔在前邊玩耍著。一個吹泡泡,一個追泡泡跑,彩色泡泡隨風飛舞,孩子們玩的不亦樂乎。
突然,放放被路邊的石頭絆了一下,摔倒在了地上,泡泡水全灑了,放放哭了。柔柔一看泡泡水沒了,也跟著哭了起來。
兩隊年輕的父母趕快跑過去。
放放媽將孩子拉起來,訓斥道,“哭什么哭,多大點事!那么多阿姨和小朋友該笑話你了。再說了,你哭有用么?”
放放繼續哭,不理睬媽媽。
放放媽又說:“我說話沒有聽見是吧?再哭,媽媽就不不理你了。”
放放嚇得不敢哭了。
而柔柔媽媽呢?
柔柔媽媽抱住柔柔,說:“放放哥哥摔倒了,泡泡水灑掉了,真是叫人太難過了,柔柔一定很傷心,來給媽媽抱你!”
柔柔抱著媽媽大哭,媽媽沒再說話,只是輕拍孩子的后背。
沒多久柔柔停止了哭泣,很快就忘記了剛才的不快,拉著亮亮一起去摘花。柔柔采了花送給媽媽,而放放一直不高,捏著小花不說話,柔柔媽問:“放放怎么不去給放放戴花呢?”放放低著頭不說話,好久才說:“我怕媽媽不喜歡。”
情緒就像風一樣,情緒在來的時候會來,在去的時候回去。
孩子最常見的情緒是哭泣,只有正確的接納這些情緒,孩子才能從父母身上學到更多。情緒經常被別人接納,孩子的性格平和,與父母的關系也比較親近,與別人也有一個很好的溝通模式;而經常被阻止宣泄情緒的孩子,所有的情緒將在內心壓抑,慢慢的就變成了有什么話也不會對父母說,親子關系就是這樣慢慢的變壞,有可能會升級為仇恨。
作為父母,你要學會自己調整情緒!
很多的時候,孩子一哭,我們這些小爹小媽就煩躁的不行不行的,有時會采用各種手段去組織孩子的哭泣。“其實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認為,孩子的哭鬧會讓父母處于一種特別狀態,讓父母會對孩子的哭泣緊張、排斥、反感。所以接納孩子情緒的前提是要父母自我調整情緒。
陪伴與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讓孩子在愛中學習成長!
孩子的愛是一種很原始的愛,同時他們又需要父母對他們的愛,在這兩種愛的作用下,孩子有情緒時,會做出很大的妥協,在日常生活中就體現為“聽話”。久而久之,孩子在想哭泣時和害怕時就會壓抑自己;犯了錯學會撒謊等等。當情緒壓抑久了,他就會把愛的天平慢慢的壓的傾斜、扭曲,這也是很多人一直在說的“我成長在一個比較壓抑的家庭”。
所以,孩子有情緒時,父母只要留在孩子身邊,不要打斷也不要呵斥,或是輕擁著孩子,或是輕聲細語的詢問與傾聽,讓他們盡情地宣泄,不要用多說什么,只需讓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什么,父母始終陪伴你、關心你的。待孩子發泄完情緒,一切就會過去。
孩子之所以會有情緒,肯定是發生了一些什么。透過孩子情緒的宣泄,家長可以找到問題的所在,然后引導與啟發孩子自己去面對問題,找到問題解決方式。
例如:孩子都愛看《凹凸曼打怪獸》,孩子說怕怪獸,父母就說:這有什么呀,你看我都不怕,都是假的。這些話在日常中很常見,但它所表達的東西在深層次看,是父母在內心中不允許孩子害怕。孩子有可能就理解為:父母不喜歡我害怕,害怕是不好的行為,我要是害怕,否則爸爸媽媽就不愛我了。
對待孩子的情緒,父母在陪伴的同時,用感同身受的模式去溝通,給予中肯的建議與引領,他才會從中學習到更多。
在孩子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愛是保護、陪伴、引領,而不是太多的要求。
最后說一句:如果孩子哭泣時提條件,請千萬別答應,那將把孩子引向一條懦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