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看了“可能吧”的一篇文章,講擁抱微信公眾號才是未來,因為“用戶和用戶時間都在微信上”,所以用戶在哪里,產品也應該建造在哪里。
文章寫得真是好,我翻來覆去看了兩遍。但是我有一些不同意見,或者更準確地說,我對此有一些困惑。因為我一直在做原生APP,對服務號關注很少,接下來的觀點如果有錯,請大家指出,不喜勿噴……算了你要噴就噴吧,反正我也攔不住。
是否擁抱公眾號,怎樣擁抱公眾號,有兩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第一個是你對產品體驗的要求。目前服務號的H5體驗在加載流暢度,交互流暢度方面都比不過原生,尤其當涉及強交互的時候(上傳、發表、富媒體編輯等),流暢度與動效很難維持起碼的體驗門檻。所以服務號以弱交互的產品為主,注重信息的單向獲取,也就是“點擊瀏覽,點擊購買”。超出這個范圍的都做不好,除非用微信原生的IM功能去提交內容。
第二個考量因素,說起來更復雜一些。
服務號作為微信的子功能,適合懸掛“瑞士軍刀型應用”。服務號整體是瑞士軍刀,一個好的服務號就是一個有用的插件,承載輕盈的主打服務——通常是一項服務,層級很淺,功能簡單,快速消費。用戶不會在服務號上面花大量的時間,既沒有逛的興致,也沒有學習的耐心,三五次點擊建立品牌印象,一刀下去解決問題,以后才有可能想起來搜索你,使用你。
我問了問身邊的朋友,平時都用什么服務號,有人說賣自家商品的,有人說修手機的,有人說信用卡查賬還款的,而我自己訂閱了一個送健身餐的,一個上門維修家電的,一個上門按摩的。你們看,都符合“瑞士軍刀”的特質,快速拿起,快速滿足,快速放下。
然后我再想想自己平時常用的原生APP,不行不行,大多數無法移植到服務號上。一方面交互體驗跟不上,另一方面它們提供了更重的服務,有著更復雜的信息層級,滿足多樣化的場景需求,同時也渴望用戶停留更長的時間。
接下來,即便微信推出“應用號”,交互體驗有所改進,也很難跨出瑞士軍刀的邊界。輕量級的自媒體、O2O、垂直類自有品牌電商放在微信上很好,超出這個服務范圍就很難施展開。公眾號天然傾向于簡單快速工具化,比如閱讀工具,生活小工具,定向購買工具。如果這個狀況維持不變,作為產品經理,我個人沒什么發揮空間,注意力還是會放在原生APP上。
但我同意“可能吧”的觀點,對于大部分的創業者來說,擁抱輕盈的公眾號比做原生重APP更好。畢竟互聯網早就過了拼創意拼體驗的年代,下沉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供優質商品,獨特內容,便捷工具才是主流大方向。那么公眾號和原生APP相比,研發成本,獲取用戶的成本,喚醒用戶的成本都更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