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個有拖延癥的強迫癥。
想去的地方還沒去,想看的書還很多,想說卻還沒說的還很多。
如果你對某些觀點有不同見解可以給我留言,歡迎思想火花的碰撞~
拖延癥的一個表現在,被朋友推薦這部電影很長一段時間了,前幾天正好沒有事情做就找出來看了,原計劃是當天晚上寫一寫這部影片帶給我的感受,一直被最近的瑣碎事和自己的惰性給擱置著,遂趁著放假來臨把它給補上。
該影片改編自日本作家山田宗樹同名小說,由中島哲也編劇、執導,中谷美紀主演,于2006年5月在日本上映,同年12月在中國臺灣上映。
故事是以一位國中音樂老師川尻松子為主角,通過松子的外甥笙作為線索,逐步發掘出松子充滿坎坷的悲催人生經歷。
每次看完這類藝術電影,總讓人感到血液里有很多東西亂竄,但又找不到合適的一個出口,maybe,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松子這個人物身上有幸福的閃光,但可能不幸表現得更多一些。而造成這種不幸的根源在于家庭環境,從小父親因為妹妹殘疾而心懷愧疚把幾乎全部的愛都給了妹妹,對松子的成長漠不關心。其實,這樣的父親是相當自私的,看到松子為了得到父親的一個笑而不停地扮鬼臉,我是心疼的,孩子永遠是最天真單純的那個。這也導致松子長大后一緊張就做出這個表情,可想而知她為此付出了多少時間和代價。
你也不能說她很軟弱,在面對人生重大挫折時,松子在積極地去爭取,盡管最后不得不一次次向現實屈服,只能說每次她的選擇都不夠明智。而造成這種錯誤的除了她自身的判斷力不足,還有外界給她造成的一些幻覺,周圍的人無疑都在背后推了她一把,所以她越走越偏,步步下滑。。。
松子的可憐在于她每次都像飛蛾撲火一般對待感情,在每一個男人面前把自己袒露得赤裸裸,寄托著自己全部的希望。殊不知,這不但使她失去了愛情中的主動權,還暗暗地成為了沉淪的毒藥。
所以,我就在想一個問題。這個世界到底存不存在無條件的愛呢?
我的答案是——沒有。或許,有人說,你看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就是無條件的嘛。從某個角度來看是這樣的,但是這種無條件的愛也是建構在血親這層關系上的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松子熾熱的愛源自她對愛的渴望、對孤獨的恐懼(她說:就算如此也比孤單單一個人好…)只要對方給她一點光亮,她便能借著那小小能量生存下來,她可以為此去做任何事,把自己低到塵埃里也行。或許,那是她覺得她存在的意義吧。最后,她被所有的人放棄后,她只能說著“生在世上,我很抱歉…”我認為松子的悲劇還在于她有點自欺欺人,即使知道跟她在一起的男人是什么樣子,依然沒有勇氣壯士斷腕。
該影片采用了略帶夸張的表現方式,凸顯出了喜劇效果,使整個故事不至于壓抑、沉悶,傳遞給人的也不是負能量。尤其是結局,松子再次鼓起勇氣重新面對人生的時候,遭受不幸殺害。假如這是一個happy ending,最終松子得到了救贖,沖擊感就沒有那么強,而之前的層層遞進到此處也就斷了。而這個結局,仿佛是理所當然的,讓人并不意外。人生啊,及時把握機會、當機立斷挺重要。
王小波說,人來到世上就是慢慢受捶的過程,想通了這一點,一切問題都能夠泰然處之。
希望與勇氣還是要有噠。
本文章首發于微信公眾號:第二個星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