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成想,25歲生日就這么過去了。昨天晚上喝了點啤酒,就困得不行,不到十點鐘就睡了過去。
25歲了,完全沒有概念,自己還像個孩子一樣。
這一年什么都沒做,只是把自己悶在學校,讀了幾本“無用之書”,看了一些早該看的電影。
想起研一時老師那句話:會陷進去的。我現在感覺自己正在被無窮的理論所吞噬——或者說“凝視”,它們就像一個深淵,我既沉迷于此,而又時時想著逃離。
感覺我離我想做的越來越遠了。但又感覺這似乎是必須的。
今早起來讀《賈想》,還是很佩服賈樟柯的閱讀量,然而讀書與成功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嗎?就像成功與幸福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嗎?
近期讀齊澤克的書,磕磕碰碰,精神分析總是創造一大批新詞,讓人難以理解。然而卻總是在此基礎之上對它進行了“誤讀”。很觸動我的一個地方就是書中所言的“一小片實在界的應答”。我們習慣于把世界解讀成一個簡單的規律或者一個包容一切的理論體系,這一切可能只是這個荒誕的、虛空的、偶然的世界的片面呈現,我們總以此為綱領,以此為我們安身立命之本。就像狼人殺游戲中,大段大段的邏輯陳詞,效果可能還不如一個人的直覺。
讀到此處,既悲而喜,悲的是車窗搖下之后這個世界的荒蕪,喜的是明白了磕碰迷惘是人生常態。
蘇格拉底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是全雅典最有智慧的人,于是訪遍雅典有“智慧”的人后,才明白“無知之知”才是最大的智慧。
一直在懊悔,為何自己不早點讀到幾本書,不至于在本科畢業之后又花上一段時間來補課。然而書是讀不盡的,知識也是沒邊沒沿的。人最終還是要面對一小片實在界的應答,并奉獻出一生的時間和精力。
在森林中叫喚什么,森林就會發出什么口聲。人生,就是一場盛大的自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