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解語,鳥自鳴。自然界從不缺乏表達自己的方式。
印度婆羅門教《吠陀》中:語言是神賜予人類的一種特殊能力。基督教《圣經》中:耶和華創造了亞當,亞當創造了語言;我國苗族傳說:山神創造了人,并傳授了語言。關于人類語言的起源,人類已經很難用語言證明了。今天這篇文章,不討論語言是怎來的,只說它的表達方式。
劉繼莊《廣陽雜記》云:“驢鳴似哭,馬嘶如笑。動物的語言特點很容易用一句話來形容,但是人類的語言是沒辦法形容的,試想一下,僅中國的方言就有129種,何況整個世界呢?如果全世界所有的語言在你耳邊一同響起,那威力,應該不亞于聲吶之于鯨魚吧;定讓你躁亂不堪。
人類的語言主要是用來表達思想和情緒的。語言分說出來和寫出來兩種。于是也就出現書籍和影音這兩種傳承語言的載體。有了這兩個載體,你才能體會到李白的飄逸、東坡的豪放、諸葛亮的舌戰群儒……
“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從不愿只充當善良的天使。古人打仗之前,兩個將士往往會先把對方損一下再開打,給人一種“講不明白,那就用拳頭解決”的感覺。當年魯提轄打鎮關西的時候用的也是這招,“小子,打你是因為你口出狂言”。
生活也是這樣。兩人大打出手的原因,往往只因為一句話。如今最經典“架前”語言是這樣的:
你瞅啥?
瞅你咋地?
再瞅一個試試?
試試就會試試!
三個問號一個感嘆號,拉起了戰斗的號角。奇怪的是你那么犟,為什么偏在這個時候聽話呢?讓你試試就試試?
大部分戰爭的起源跟語言表達有必然的關系的。如果我們換一種語言表達方式,結果是否不同呢?
有沒有發現,小孩對話的時候喜歡用疊字,給人一種萌萌的感覺;大人之間如果也這樣的話,一切氣憤也許就消散了吧。
當年魯智深見到鄭屠之后這樣對話,或許就沒有后來的花和尚了。
魯智深:西西,來十斤肉肉。
鎮關西:好的,深深,肥肉肉還是瘦肉肉?
腦補一下畫面,估計魯智深開口自己先笑了,萌化了恩怨;也許就換一種方式處理金翠蓮事件了。
當年陳琳的《討賊檄文》一出,舉國震動;曹操身邊的人都憤怒不已。孟德卻說了一句“琳琳,文采真好”完美化解了心中的怒火。我相信,陳琳聽完之后也沒有動力寫第二篇了吧。
“惡語善化”這是曹操的做法。別人用惡語傷你,你被情緒控制了語言,是常人的做法;你用語言控制了情緒,那便是梟雄的做法。
幽默的語言即使不能化解仇恨,也不至于加深恩怨。亞理士多德在《動物學》里說:“人是唯一能笑的動物。“笑”是人類的專屬語言。“抬手不打笑臉人”雙方都用幽默的語言來解決問題,那么“打架”一詞也就銷聲匿跡了。若干年后,你的子孫后代,也許會像百度“人類什么時候開始有語言”一樣,百度“人類什么時候結束打架的”;他們已經不知道“打架”是怎樣的形式了。
語言豐富多彩,語言演繹生活,語言傳承文明,語言有善惡之分,一字一句內藏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