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大家都在玩一個游戲《旅行青蛙》。游戲的主角是一只大眼睛無口的小青蛙,小青蛙獨自居住在一個石頭洞的小屋里,屋外頭種著一片幸運草,屋里則是木頭做的小閣樓。小青蛙平時就會在這里吃飯,在閣樓上的被窩看書,過著十分 " 居士 " 的生活。當然,它最大的愛好,就是出去旅行,世界這么大,小青蛙也想出去看看。放下一切瑣事,小青蛙背起簡單的行囊,帶上它的荷葉小帽子出發了。
玩家可以給它取名字,通過收集三葉草去商城買東西,有食物、幸運符、道具。青蛙帶著這些東西就會出門旅行,然后旅行途中會郵寄照片,回來還會帶回來當地的土特產以及它旅行的照片。
我也跟風下載了這個游戲,開始的時候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料,把收集來的三葉草全部給它買了食物、道具。想著它在旅行的路上可以有充足的旅費,幾乎每隔半小時就會打開游戲看看它的狀態,當我收到它寄回來的照片和土特產的時候,真的就像是自己孩子寄回來的一樣,有時候還會給周圍的人炫耀。慢慢的,我發現他走了好幾天不回來,對他的感情由孩子轉為老公,我想這樣想的應該不止我一個吧,出門好幾天不和家里聯系,回家就是吃飯睡覺削木頭,而游戲玩家就像是女傭一樣,收拾屋子,準備飯菜,收拾行裝等它下次出門或者回家。
游戲規則里說到:如果不準備食物,它出去就不回來了,我想既然這樣我就試試唄,趁著它在家的時候,我把桌子上的食物和行李都收拾了,沒給它準備任何東西,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它就踏上旅途了。我時不時的打開游戲界面看看,它竟然出去兩天沒回來,而且沒有任何東西寄回來。而在左下角收拾的方框上出現感嘆號,意味著沒食物了,看來不準備食物是不會回來的,我便在桌子上準備了食物,過了一小會,它就回來。
通過這個游戲,我忽然感覺到游戲的設計很像我們的生活現狀。青蛙出去、回來不和我們打招呼、交流,時不時的寄點特產、照片,就像是出門的游子一樣,和家里幾乎是斷了聯系了,偶爾打電話或者發視頻不是要錢就是訴苦,時間長了不好意思直接要錢了就給家里寄點東西,美名曰“孝敬父母”;準備食物青蛙就回來,不準備就不回來,像極了生活在大千世界的人們。你對我付出十分了,我便還你八分,你對我不好了,我便加倍索要。所有的好都是理所當然,沒有合不合適,只有應不應該,仿佛不對別人好就是犯了天條一樣,這難道不就是現狀嗎?有一個大家都熟知的故事,兩個人經常一起去食堂吃飯,套餐里有一個雞蛋,甲不愛吃,乙愛吃,甲便把雞蛋給乙吃,可當有一天甲把雞蛋給丙吃了,乙便覺得他們之間的關系破裂了。生活亦是如此,十次的“幫助”換不來一次的“沒時間”,貌似所有的好都是理所當然,這不就是生活現狀嗎?
《青蛙旅行》游戲出自日本,作者設計游戲的初衷就是祈禱親人早點歸來,以日本的社會風氣來說,養青蛙更像是在養丈夫;因為老公會經常出差,偶爾帶一些在出差旅途中的一些土特產以及與景點的合照。青蛙在日本寓意著平安歸家,同時也是保佑商業興盛的一種吉祥物,日本人旅行也經常攜帶青蛙當護身符。
當這款游戲來到中國之后呈現出來的卻是另一種“游戲規則”,由最初的“期盼回家”演變成了“理所當然”。身邊的人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然而在某些人眼里,你幫了是本分,不幫是過分,幫忙沒幫好就是過錯。
游戲在某些方面是和生活想通的,不同的是,游戲結束了可以重新開始,而生活卻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