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入門移動端產品經理時,我為了培養對移動端App的產品感覺,下載過200多個App, 歸納整理成10類,然后針對某一類仔細鉆研和深入琢磨過,寫過一些體驗后思考的文檔,就像“用戶體驗要素”五層十模型的流水賬一樣,最終覺得并不是那么靠譜。我在分析一款App時走過不少彎路,覺得可以總結一下,畢竟漫無目的的分析就是浪費時間,于是提出一個問題: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簡要分析一款移動App?
一、體驗產品,為了盡可能多的去收集信息
有時一款應用,針對不同人群有多個版本,比如微店買家版和賣家版,為了體驗整個產品流程,這時需要都下載下來;而有的應用有付費版和免費版,比如名片全能王和掃描全能王,為了體驗免費功能和付費功能,需要買下來付費版,這樣可以盡可能還原產品規劃者的理念。
首先,以一個小白用戶去體驗這個產品,圍繞產品核心功能感受這個產品基本流程是否通暢,有無阻礙,其中有問題的地方記錄下來。
其次,轉換產品經理的視角再次去體驗這個產品,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找 bug、吐槽,而是去理解這個產品的關鍵點是什么、為什么這么設計。如果這個產品需要在特定場景里體驗,那就創造這樣的場景。比如:打車去體驗打車類應用、訂外賣去體驗外賣類應用;電商類產品,可以購買之后再退貨。
接著,兩次體驗完成之后,從其他渠道搜集更多信息,比如從版本迭代看發展過程,從新聞訪談看設計者初心,從百度指數等數據渠道看產品受關注情況,從知乎看用戶反饋等。
1 應用商店
看這個產品的介紹主要強調哪些功能,看版本更新記錄里面迭代最看重的是什么。
2 搜索
去搜索這個產品,找到產品的新聞稿、訪談、融資介紹、官方博客,去了解媒體怎么評價的,去了解設計者的初心是什么。
3 數據
如果是網站,去 alexa 了解流量情況。如果是 app,去 app annie 了解應用排名波動。如果是 Android app,豌豆莢可以看到相對準確的下載量。還可以通過百度指數,了解這個產品的受關注情況。
通過搜索了解這個產品的日活躍用戶量、裝機量,如果是新聞稿一般是乘了倍數的數字,如果是上市公司,財報和電話會議里的數據相對準確。
4 用戶反饋
去微博、知乎、論壇、應用商店去看用戶的反饋,一個人的聲音沒意義,站在整體去觀察,用戶最在乎的是什么,為什么夸這個產品,又為什么罵這個產品。
找到你身邊使用這個產品的人,去和他聊聊,他在什么場景如何使用這個產品,最喜歡什么功能,最不喜歡哪里。
找到從來沒使用過這個產品、卻是目標用戶的人,比如你的父母,讓他們體驗產品試著完成一個主流程的任務,觀察他們的困惑在哪里,卡在哪里不知道如何繼續。
5 競爭產品
了解這個產品的主要競爭產品有哪些,把競爭產品也按照上面的流程體驗一遍。
二、分析產品的關鍵點
★ 目標人群:產品的目標人群是哪一類或者哪幾類人,目前用戶量大概有多少。
★ 用戶需求:用戶為什么要使用這個產品,解決了他們的什么問題。
★ 解決方案:產品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解決用戶的問題的,提供了什么樣的解決方案。
★ 競爭產品:競爭產品有哪些,和競爭產品相比這個產品的優勢是什么,劣勢是什么。
★ 面臨挑戰:這個產品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如果是你來做,你會怎么改進這個產品。
三、 如何結構化表達
1 ?說明這個產品為什么樣的用戶解決了什么問題
說這個產品的核心定位,而不是某一個具體的功能。解決的問題是用戶遇到的一個難題,這個時候不應該提出解決難題的方法是什么。
2?產品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用戶為什么喜歡這款產品?
這里就需要說一個產品最核心的定位和價值了,在大多數情況下,簡單、方便、界面好看絕對不會是一個產品的核心價值,產品的價值在于更好的解決了一個問題。
3?和競爭者相比,這個產品的優勢和劣勢是什么?
首先你需要選擇正確的競品;其次需要抓住核心,站在產品全局,而不是僅僅考慮自己這一個用戶;最好是能對比一下,和競品相比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4 你會怎么改進這個產品?
這時候需要作為這個產品的產品經理去考慮,不是在為自己一個人定制產品,而是為全體用戶去優化。圍繞產品的目標和核心價值,怎樣能讓用戶更愛它?去解決一個切實存在的問題。
四、分析應用舉例
以下以我近期常用的移動App——"得到"來舉例。
1 產品定位
“得到”是邏輯思維團隊推出的一款知識聽書應用,它的slogan宣傳語為“好好學習天天想上”,而產品定位為“3分鐘聽知識5分鐘聽取精華”。它抓住了年輕用戶的精神生活的痛點:現在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環境里,很多年輕人其實是對知識有很大的渴望,也有成長的焦慮,需要一個平臺對內容的篩選,提供給用戶一個比較節省時間的產品,可以讓他們快速得到他們所要的知識。
得到就是這樣一個平臺,從最初的獨家媒體人-羅胖微信公眾號的每日早晨60s開始,到各大知名媒體人入駐,成為提供知識服務的平臺,付費用戶不僅能享受付費知識服務,還能夠加入社群小組參與互動。
2 用戶群體
(1)20~45歲,本科以上高學歷,月收入8k~25k的用戶;
(2)對心理、社科、溝通、思維、財富、商業、科技、自我管理、終生學習等方面感興趣的人,有極度知識渴求,好學上進的人;
(3)時間碎片化,希望快速學習了解模塊領域的要點或者精髓。
(4)用戶簡單分類
? ? ? ? ?普通瀏覽用戶:消費免費知識內容,只是把一些知識當做新聞來消費,有控制聽書時間長短的要求;
? ? ? ? ?中度或者重度用戶:支持知識付費,愿意為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長期訂閱和付費學習的人,他們相信某個領域名人的影響力,希望他們帶來的知識和思考模式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
3 用戶需求
對知識渴求,關注一些感興趣的知識新聞、專欄和書籍。
對知識質量的苛求,支持付費訂閱某個領域知名自媒體/公眾人物的付費內容,希望付費內容是針對某一領域的、連續的成體系的、知識來源的人是可靠的。
受知識獲取的形式的限制,由于工作繁忙,只有碎片化的時間閱讀和聽書,有空會整理碎片內容,偶爾做個筆記。
盈利模式的思考-知識付費和免費搭配,不同用戶層對內容要求不一樣:免費內容針對普通瀏覽用戶,只是把一些知識當做新聞來消費;付費內容根據內容的主講人、專業度、持續更新等維度進行收費變現的,針對中度和重度用戶,他們迫切希望了解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了解這個領域名人的思考模式,在潛移默化中對自己思維模式產生影響。
用戶需求的核心本質:利用知識信息獲取不對等性(先后時間、國外知識知曉的時間差),領域名人在行業的影響力,職場精英對自身學習提升的迫切性。
4 解決方案
(免費)熱點直播、(免費)知識新聞、(付費)訂閱專欄、(付費)每天聽本書,(付費)電子書等。
針對普通瀏覽用戶,設計了免費知識新聞和大咖直播。免費知識新聞從心理、社科、溝通、思維、財富、商業、科技、自我管理、終生學習等方面提煉出知識精髓要點,每日更新傳播給用戶;又根據用戶聽書習慣,設計碎片化時間長短,15分鐘,30分鐘,60分鐘,2小時,由用戶自主選擇聽書時間來聽取內容;大咖直播目前是平臺推送主播熱點,旨在通過直播提升用戶的關注點,(拉新促活存留中的促活),也可以是某個新晉名人自媒體傳播的入口。
針對中度/重度用戶,設計三種付費內容形式:付費電子書、付費每天聽本書、付費訂閱專欄。付費電子書只是對書內容的跟讀;付費每天聽本書則是重組書內容和簡述人思考的音頻;付費專欄就是某個領域的名人對一些領域知識、思考、感悟進行定期更新,用戶付費訂閱后定期推送給用戶。
5 競爭產品
提供知識服務的平臺有很多,比如知乎Live,這種線上付費講座的也是一種提供知識服務平臺。知乎已經提供了一個知識問答的平臺,連接各個領域有影響力的人和希望獲取這些知識的人,但這個平臺建立在文本內容之上,時效性不太好。而針對某一個專題內容,多個渴求知識的用戶希望就這個話題與提供知識的用戶進行問答式探討,因此,知乎平臺推出了知乎Live。前者是訂閱式付費內容,后者是實時線上演講式付費內容,各有所長,而后者會結合演講者的生活閱歷來具體佐證,內容可靠關鍵性靠知乎大V;得到-訂閱的內容來同樣來自某個領域的大V,但不能時效性討論答疑解惑,利于知識單項吸收者。
6 面臨挑戰
這個產品目前最大的爭議是,如果只是消費知識,當知識新聞看,那無可厚非;但是如果當做知識沉淀來看,碎片化知識學習真的能達到效果么?碎片化知識如何融入知識體系?深入影響用戶評價的標準又是什么?
對于需要深度系統學習的用戶而言,這些筆記和精髓只能作為參考,卻不能完全相信,因為作者所處的時間背景不一樣,產生的理論不一定適用于你所處的實踐。
針對這部分用戶疑慮的痛點,我會考慮使用用戶推薦訂閱的方式,首先,根據用戶過去訂閱、常聽的方向精準推薦類似內容;其次,每次推薦的內容都可以附加出處來源參考的推薦;接著對用戶關注領域的內容進行系統梳理整合和大類歸類,每一個份內容都有關鍵詞領域定位大類,然后制定“我的知識足跡”,這樣便于深度學習用戶去回溯系統性針對學習;最后,利用好付費社群,定期舉辦線下專題沙龍活動,邀請興趣者參與學習和探討。
五、總結
用戶體驗要素五層十要素模型提供了一種分析方法,但是套用模板為了分析而分析會陷入無用功的怪圈里,因此,分析一個應用最核心的前提是——你需要提出一個好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再去找資料,找競品,體驗產品信息架構,得出的結論會更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