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周六,今天跟給大家分享的書叫《牛奶可樂經濟學》。
作者羅伯特·弗蘭克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這本書的內容來自于他給學生布置的一份作業,要求他們用經濟學視角解釋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我們從中精選了三個生活中的經濟學問題,分別是機會成本、成長曲線和折扣門檻,并引申出了3條接地氣的成長建議。
①「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要放棄的其他機會可能產生的最大價值。打個比方:有個農民想養一種家禽,假設其他條件相同,養鵝可得9萬元,養鴨可得8萬元,養雞可得7萬元,那么養鵝的機會成本就是8萬,而養鴨或者養雞的機會成本都是9萬。
在做決定時,我們不僅要考慮到顯性的成本,還要考慮到選擇背后的機會成本。而且,成本這個概念不僅僅是指金錢,還包括時間、精力等等。
比如有些商家會邀請用戶免費參與活動,并且贈送小禮物。看起來不用花錢就能得到禮物,但試想一下,參加活動的這些時間原本可以用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是不是有點得不償失?
甚至,我們常說的「斷舍離」,也蘊藏著機會成本的原理。據說有一戶人家,房子里囤積了很多殘次的舊家具、舊家電舍不得扔。可是放著這些東西,看起來是節約,實際上是巨大的浪費。因為這些空間原本可以放上一些更新、更好用的東西,但他們忽略了空間資源的機會成本。
由此可得第一條成長建議:不要只看到表面利益,而錯過背后可能會有的機會。
②「成長曲線」
外國高檔餐廳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服務生的收入比助理廚師還高,光小費就是對方工資的好幾倍。成為一名優秀的助理廚師,需要的經驗、天賦和訓練,要比一名優秀服務生多得多,為什么收入反而更低呢?
這是因為,雖然助理廚師的工資相對較低,但它是通往主廚的敲門磚,而主廚是一個受人尊敬且收入優渥的職業。相反,服務生的可替代性相對較低,成長空間也沒那么大,做得再好,也不太可能獲得高幾倍的收入。
年輕人在擇業的時候,也要注意這一點。如果有一份工作,目前工資看似沒有競爭力,但是可以學到很多有用的技能,而且未來的成長潛力很大,那么它的成長曲線就像指數增長函數,進步速度越來越快,可能未來三五年之后,收入就會超越那些一開始工資高、但是漲幅比較有限的人。
和指數增長曲線相反,對數增長曲線在初期的進步速度非常快,到后來就越來越慢,最后幾乎不再增長。對于個人而言,對數型增長簡直是個陷阱,看起來開局順利,風光無限,但后來再怎么堅持也收效甚微,想要轉換賽道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所以,第二條成長建議是:在指數增長的領域長期經營,實現爆發式地突破。
③「折扣門檻」
有一家酒店的前臺貼了一張海報,提醒顧客詢問折扣價。只需要開口詢問,就可以減免四分之一的房租,但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沒有這么做。為什么他們有便宜不占呢?
有的商務人士可以報銷房價,根本不在乎有沒有折扣;還有的人覺得問特價不體面,寧愿多付一點錢。發現海報并且開口詢問,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動作,但也是一個必要的門檻。折扣門檻的本質是一種消費屏障,可以篩選出對價格敏感的人,也是那些最有需要的人。
多付了一點錢的人,看起來很傻,但也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在乎。注意力在哪,生產力就在哪,有的人把精力都放在柴米油鹽的精打細算上,而忽略了很多投資機會。這就叫「小錢精明,大錢糊涂」。
再舉個例子:超市里的被子打折,有大、中、小三種規格,原價分別是 300 元、250 元和 200 元,現價一律150元。根據售貨員的經驗:窮人更傾向于買大的,因為省錢;而有錢人則會從自身需求出發,選擇適合的尺寸。
富人思維更重視自己的真實需要,不會因為一點折扣而影響自己的決策,比如他們會在想看書的時候買書,而不是在打折的時候買。因為對他們來說,相比于省下來的小錢,節省的時間和注意力可以發揮出更大作用。
第三條成長建議:像富人一樣思考,把注意力放在能創造更多價值的事情上。
總結一下,我們今天分享了三個生活中的經濟學問題,分別是機會成本、成長曲線和折扣門檻。生活中有很多司空見慣的現象,如果能多想想背后的原理,也能讓自己的成長如虎添翼。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參考書目:《牛奶可樂經濟學》[美] ?羅伯特·弗蘭克
來源:剽悍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