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么,讀完這本書,想寫點什么的時候,我翻著目錄,突然想到了巴菲特。想象著他簡易的生活:閱讀,思考,對話,做決策。想象著他不露聲色的外表下,那顆腦袋里咕嚕咕嚕地在琢磨什么:會不會有這本書提到的一些方法和問題呢?這么想著,覺得挺有趣的。
如果這么想開去,富人之所以富有,在于思維的不同。由于思維的不同,他們搜集信息以及對信息的處理方法不同,得到的決策也就不同。不是說,優秀的人總是在做對的選擇么?
那么,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里,什么是對的選擇,什么又是不好的選擇呢?似乎我們太容易被微信小長文隨時刷新世界觀了呢。你愿不愿意停下來去想想,你為什么會做這個選擇呢?是因為你覺得事情已經沒有其他辦法了嗎?是因為你已經足夠自信自己的選擇就是對的嗎?還是因為你的恐懼呢?
《決斷力》這本書的作者說:
Indecisiveness either means that you don’t have the right options or the right information about them. 猶豫不決要么說明你沒有好的選擇,要么代表你沒有獲得關于如何選擇的有效信息。
他的話當然不是說果斷的決定就一定都是好的,而是說在我們猶豫不決不知道怎么辦的時候,我們的信息及選擇的匱乏。
那么你造嗎,四大因素會阻止你的有效決策:
第一,我們的聚光燈思維可能會把問題集中在淺層的一兩個對立的選項中。思維的狹隘限制了我們的選擇范圍。
第二,在分析選項時,我們傾向于搜集利于自己的信息。
第三,在做出選擇時,我們容易受到短期情緒的影響。
第四,在接受后果時,我們又對自己的預判太過自信。
我們為什么會受這四大因素的影響呢?
一、思維狹隘- 拓寬選擇空間:
我認為我們受思維狹隘的影響是由于我們沒有正確地發問甚至追問我們為什么要做決策以及決策的目的是什么。
“決定”到底是什么?一開始書中分析了兩種決定,一個是“我決定要做XXX”,一個是”在AB之間我選擇XXX”。但作者啟發我們突破當下的眼界,找到更多的選項。所以,我認為所謂的“做決定”其實是“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或者“如何使我能夠達到我的目的”,決定應該不是一個孤立的行動選項,而是一個系統化思維之后,拿到的方向或問題的突破口。
這一章的關鍵問題有:
“有更好的辦法嗎?我們還可以怎么做?”
“我想從生活中得到什么,又是哪些選擇能夠幫我實現目標?”
“如果我做了這件事,同時我又放棄了什么呢?”
“你不能選擇任何一個你當前正考慮的選項,你還能做什么?”
“如果可以設置問題的多種追蹤維度,你能列舉出哪些呢?”
“避免消極結果的選擇是什么?追求積極結果的選擇又是什么?你可以劃出他們之間的范圍嗎?”
“還有誰也在奮力解決相似的問題,我可以從他們那兒學到什么?” 問三遍:從內部尋找,從外部尋找及著眼于遠處尋找。
問題列表:“要問什么問題?參考什么原則和考慮什么想法?”
“為什么當你可以從世界上豐富的選擇中進行挑選時,你非要自己提出想法?”
二、自我證實- 把假設放到現實中檢驗:
我認為我們受證實傾向的影響是因為大腦不愿意多費力思考,大腦會尋求最直接的答案。
因為我們會自然地去尋找自我證實的信息,所以我們需要訓練自己從相反的原則思考問題。
我非常喜歡書中的這個問題:“必須具備什么條件,才能成為正確的答案?”答案沒有思路重要。也就是說,當我們弄清思路和標準,我們就可以更好地評估可行性。
這一章的關鍵問題有:
“評估這些選擇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不要再爭辯誰對誰錯了,還是讓我們一次考慮一個選擇,然后問問自己:這個選擇必須具備怎樣的條件,才能成為正確的答案?”
“在這種情況下,最有可能阻止我獲得正確信息的方式是什么?”
“平均來看,這件事的成功幾率有多大?”
抽樣查看:“你能發現其中的什么線索及問題嗎?”
嘗試:“為什么我們要在可以了解的時候去猜測?”
三、情緒影響- 在做出決策前,留出一段距離來考慮:
我認為我們受短期情緒的影響是由于我們的ego.
在一部分作者告訴我們:“好啦,你看清楚了你的選項了。那么,問問你的心,告訴我你真正地想要的是什么?” 信息是無窮盡的,我們可以掌握無限的信息,我們可以反復地思考,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拿這些信息怎么辦。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決斷”或“判斷”。而這個judgement無關對錯,只是自己選擇的一條路而已。
這一章的關鍵問題有:
“從現在算起的10分鐘后,我們對這一決定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再過10個月后呢?10年后呢?”
“如果面臨這種情況的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會建議他如何做?”
“我們的繼任者會怎么做?”
“我是否在做自己當下最需要做的事情?”
“從今天起,我需要停止做什么事?”
四、避免過度自信 - 做好出錯的準備:
我認為我們受過度自信的影響是由于我們認知和思維的單一性。而作者指出:“未來不是一個點—一個我們必須預測的簡單場景,它是一個范圍。”
這是太重要的一個啟示。貌似我們做決定就是為了聚焦,而聚焦的同時我們會忽略掉各種各樣的背景。但如果未來不是一個點,我們能夠把眼光放遠,看到更廣闊的范圍,或許我們不會再為眼前的事情那么糾結。就像10-10-10所建議的那樣,對于浩瀚的一生來說很少決定能夠影響深遠。
這一章的關鍵問題有:
“好吧,已經過去一年了,我們的項目遭遇了徹底的失敗,這確實讓我們很難堪,那為什么它會失敗呢?”
設置絆網:我有一個選擇要做。
“這個決定的缺點是什么?”
最后作者落腳在做最大膽和智慧的選擇上,而不是好的選擇,正對應我題目中拋出的這三個詞:決斷、果敢和明智。因為沒有絕對的正確,如何做選擇也就是選擇的過程也是選擇的一種。就像作者說”變得果斷本身就是一個選擇。果斷是一種行為方式,而不是一個遺傳特質。它令我們做出勇敢而又自信的選擇,這并不是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將會是正確的,而是因為在嘗試之后失敗要好過與在延期之后的懊悔。“ 而好的決策流程會使我們每次得到一點點微小的進步,不斷地把我們錘煉得更有智慧。
可能我們90%的時間都是在直行,但決定我們停在哪里的還是拐彎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