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中小學生很多時間精力花費在背誦古詩詞。也有人思考,一定要背誦古詩詞嗎?不背誦古詩詞人生會有實質性的損失嗎?以上材料引發你什么樣的聯想和感悟,請寫一篇文章。
《詩心映照,日月悠長》
千年時光如長河奔涌,詩詞卻始終是河床深處不滅的星砂。當有人叩問背誦詩詞的必要性時,敦煌藏經洞的萬卷詩書、敦煌壁畫上飛揚的衣袂早已給出答案。那些鐫刻在竹簡絹帛上的平仄韻律,不僅是文明的密碼,更是每個中國人精神原鄉的坐標。背誦詩詞絕非簡單的記憶訓練,而是讓文化基因在血脈中蘇醒,讓靈魂與先哲對話的精神儀式。
詩詞是文化基因的活態傳承。當我們在晨光中吟誦"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白筆下的大河便從盛唐奔涌至今;當我們在暮色里默念"星垂平野闊",杜甫眼中的星辰依舊閃耀在華夏夜空。正如葉嘉瑩先生以九旬高齡仍堅持講授詩詞,她在《感動中國》舞臺上說:"詩詞不是古董,而是活著的文化基因。"這位"詩詞的女兒"用一生證明,那些穿越千年的平仄,能在當代青年的心田播下文明的種子。就像《詩經》中的草木仍在原野生長,楚辭里的香草依舊歲歲芬芳,背誦讓文化基因永遠鮮活。
詩詞是精神力量的永恒礦藏。文天祥在獄中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時,筆墨間奔涌的是整個民族的氣節;蘇軾吟詠"一蓑煙雨任平生"時,竹杖芒鞋丈量的是中國文人的精神海拔。在新冠疫情肆虐時,《感動中國》人物張定宇院長辦公室掛著"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條幅,這句林則徐的詩成為他拖著病體奔走的動力。那些印在課本里的詩句,在危難時刻會化作照亮黑暗的火把。就像杜甫草堂前的浣花溪,看似平靜的水流中,始終激蕩著憂國憂民的情懷。
詩詞是審美靈性的不竭源泉。當我們在早春遇見"沾衣欲濕杏花雨",方知古人觀物之微;當我們在秋夜仰望"天階夜色涼如水",才懂先民體物之切。《中國詩詞大會》冠軍陳更說:"背詩就像在心靈銀行存錢,關鍵時刻自有利息。"這利息便是審美能力的復利增長。冬奧冠軍徐夢桃在奪冠后脫口而出的"千磨萬擊還堅勁",讓全世界看見了中國運動員的文化底蘊。那些儲存在記憶中的詩意,終將在某個時刻綻放成審美的花朵。
從《詩經》的"蒹葭蒼蒼"到《離騷》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從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到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詩詞長河始終滋養著華夏文明。當我們站在故宮的紅墻下背誦"春風得意馬蹄疾",當我們在黃鶴樓頭默念"白云千載空悠悠",文化的基因便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傳承。正如錢鐘書所言:"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輩子,讀書的人可以活三千歲。"那些印在心底的詩行,終將成為照亮人生的星光,讓我們在文明的長路上,永遠看得見來時的月光,望得見遠方的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