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贏思維”這一章的引導詞中講道:
“雙贏者把生活看作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一個角斗場。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就視為自己之失。”
我想,這是在談一個角度的問題。
心胸之狹隘到容不下他人,就會把他人之得認為是自己之失,就會出現不平衡的心態,說白了是嫉妒,“為什么他有,我沒有?”“為什么是她,不是我?”
所謂“情緒推動行為”,有了這樣的情緒之后,自然就會做出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本來就已經被一葉障目了,此時更看不清退一步海闊天空、轉換一個角度可得另一片天地的視野。
為什么我們當中總是不乏有人抱著“我得不到,你也別想得到”的心態去做事呢?又為什么有不少人總是秉持著一種對別人充滿了敵視、抱怨、批評的模式過活呢?
關于這個問題我思考的結果不是很清楚。不過,我想,更多的除了來自于他們成長的環境之外,還來自于他們對自己不滿的投射吧!
昨天跟燕子聊天時,她的一句話提醒了我。
她說,有些人即使看到了自己的錯誤,也不愿意承認,而且會把這種對自己的憤怒投射出去,不管TA面對的是誰。
我問:“為什么就是不能承認呢?承認錯誤,承擔責任不是應該的嗎?”
燕子說:“承認錯誤就等于承認自己的無能。不是每個人都愿意這么做的。承認自己無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p>
的確是這樣。
生活中的很多事,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經常演變到愈來愈激烈的程度,問題的癥結就在于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有容乃大,對自己對他人都是如此。包容可以化解很多事,但前提是在彼此尊重、體諒的基礎上。如果在第一時間不能承認錯誤承擔責任的話,一味地任性下去,還指望他人的理解和包容,那實在是錯的不像話了。
雙贏,是在相互依賴的環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要實現雙贏,首先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同理并表態。對方感覺到被同理被尊重的誠意,才是愿意伸出橄欖枝的前提。
然而,雙方做出的妥協讓步必須是發自肺腑的,而不是一時的緩兵之計。這就再次回到了“誠信”的主題。
“要達到互利的境界,必須具備足夠的勇氣及與人為善的胸襟,尤其與損人利己者相處更得這樣?!保ㄊ返俜?柯維)
除了誠信之外,成熟和知足是雙贏品德的另兩個基本特征。
我非常喜歡赫蘭徳.薩克森年對于成熟的定義,他說:
“成熟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時,又能體諒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i>
簡言之,成熟的標志就在于敢作敢為和善解人意之間的平衡點。
知足,是相信資源充足,人人有份。我認為,知足是自制的心理呈現。
上面講到的那些損人不利己或損人利己的人,見到別人好就會眼紅的人,往往受到了不知足,即匱乏心態的驅使。
在我們國家這樣的人這樣的心態特別多,當然一部分是因為資源匱乏、人口眾多的現實問題;另外一部分,也是由于個人價值觀和安全感的匱乏。
所以,要具備雙贏的品德,恐怕要先從知足、自制做起。
我認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一定非要分出一個你輸我贏的結局。
在人與人的互動過程當中,包容、誠信、尊重、體諒、勇于承擔、善解人意等等這些人格素質的進步,往往比輸贏的結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