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或許都會有一年的記憶令自己極為深刻。或歡樂或幸福或快樂或美滿或許是痛苦。而《一九四二》絕對稱不上一部令人感動的電影,它帶給人的幾乎是無盡的痛苦與反省。在近乎幽默式的講述中去體驗屬于我們民族的歷史。
在馮小剛執演的電影《一九四二》里,整個故事的布局幾乎是以痛苦和靜默為主線,雖說電影里穿插講述了一些苦難中的快樂。比如說幾個人物夸張的動作和搞笑的語言,可是更多時候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一種沉痛。如果說痛苦所能帶給我們的是沉靜的思考,那么笑著哭的感受應該就是一種對于歷史的反省了罷!
每年十二月十三日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日子。更有諸多人為南京大屠殺的歷史默哀。可是南京大屠殺中死去了三百萬人,一九四二年的大荒災也死去了三百人啊。可以說,全國無人不知南京大屠殺,可是誰又了解一九四二呢?或許我們今日的視角已經變成了歲月的洪荒,我們自己也成了歲月的觀者。只是唯有牢記歷史,才能繼往開來。可是如今問起雙十二,大家都會說是“淘寶狂歡日”,可是卻沒有多少人知道雙十二不僅是購物狂歡日,更是西安事變的紀念日。
娛樂至死的年代,我們不能要求任何一個人或是團隊去銘刻國家的歷史,可是作為中國人,我覺得關于國家的基本常識還是應該擁有。當我了解到一九四二那一年死去的人數之后,我只能說為逝者祈禱。除此之外,別無我能做之事。那些確實逝去的曾經,不會因為某個人的力量而改變。可是我們終究是應該留住心底最單純的那一份善良。
在影片里,老范是一個大財主,可是在逃荒路上他歷經了許多,他由一開始的執迷于金錢與物質,慢慢懂得感情與親人的重要性。在瞎鹿的母親掩掩一息時,他尚且不愿意拿出一升小米,直到瞎鹿母親去世那天趕上了日本兵空襲,他的全部食物都不存在了。這時,他才第一次意識到明天和意外說不準誰會更先到來。而逃難剛開始的時候,他還是固執地堅持著自己的錢財。萬貫家財散盡,才懂得人之一生能守住的東西實在不多。
劇中的語言以及人物色彩相較于劉震云的小說終究是有些不同。小說里面的多條敘事線索在電影中失去了一些色彩,可畢竟影片更具有紀實性,我們不能要求一部影片達到哪種程度,只能說《一九四二》已經表達出了導演當時想拍這部電影的目的,那就夠了。
劉震云先生在寫這部小說時更多的是站在客觀的外在視角前去描述,所以書中的每個人物都可以相互交叉,而站在整體之外的去看的作者與每一個影片中活生生的人物是不一樣的。在影片中,老范就是老范、星星就是星星、瞎鹿是瞎鹿,而栓柱就是拴柱。每個人都更加獨立。每個人都是自己。他們已經呈現出了書中的人,我們反而少了猜測的空間。敘事也因此跟小說相比顯得有些雜亂。
可是在電影中各種人物交相映雜,每個人都成了獨立的個體,少了旁觀者與整個故事的講述者。在觀影的時候可能會覺得缺少了某種東西,而這或許就是在拍影片的時候少了小說的“上帝視角”吧。不過劇中的人物語言跟個性展示已經足夠。相反,看劇的時候會有一種真實感。而老范的轉變、星星的逃亡、栓柱從一開始到最后對于星星的愛與對于花枝的責任感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從他為了星星與中國士兵的戰斗,而他對花枝一開始只是純粹出于性,后來他對于花枝出于責任與愧疚,最后他為了鈴鐺的風車而死也許是最好的結局,一個人活著總是要有個什么信仰。
忽的想起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的一句話“這一令人心悸信任的目光是短暫的,很快,卡列寧就把頭靠在腳上,特蕾莎知道以后再也不會有人這樣看她了。”當已經失去生的希望的老范帶著路邊的小女孩離開的時候他已經知道了自己想要些什么,一個思想再根深蒂固的人,在時代面前也終于做出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