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群雄并起,人才輩出,閉著眼睛就能數出一大把牛人的名字。
但要說三國后期還“幸存”了多少牛人,能端上臺面的,也就鄧艾、鐘會、姜維三人了。他們被稱為“后三國三杰”。?
但這“三杰”,卻無一例外地死在一個名叫衛瓘的書生手里。?
看了這個故事,你還會感嘆“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嗎? ?
PART
01
公元263年,曹魏的實際當家人司馬昭發動滅蜀戰爭,大將鐘會、鄧艾、諸葛緒等受命開赴前線,分東、中、西三路進攻蜀漢。?
當年十月,征西將軍鄧艾趁姜維被鐘會牽制在劍閣,率軍偷渡陰平小道。
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越過七百里荒無人煙的險惡地帶,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蜀軍守將馬邈不戰而降。
鄧艾接著在綿竹大破蜀軍,蜀將諸葛瞻父子等人被其斬殺。
綿竹陷落,蜀軍就無險可守了,鄧艾再接再厲,很快攻陷廣漢,大軍直逼成都,劉禪降,蜀漢亡。?
有的人不能得意,一得意就容易忘形,鄧艾就是這樣的人。這么大的勝利,足以讓他腦殼進水。
滅掉蜀國后,自以為功高的他做了一系列腦殼進水的事情: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員,包括拜投降皇帝劉禪為驃騎將軍。
封蜀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蜀漢其他大臣,也都被他按照地位高低進行了安排。?
除此之外,為了宣揚自己的武功,鄧艾還把在綿竹作戰中戰死的士兵,和戰死的蜀國士兵埋在一起,修了一個高大的京觀。?
最讓人煩的是,他生怕別人不知道他的功勞,總是把它掛在嘴上,逢人便吹。
他還對被他安排了工作的蜀國士大夫們說:“你們幸虧遇到的是我,才有今天,若是遇到別人,早就死翹翹了。”
他還說,姜維雖然厲害,那是沒遇到我,要是遇到我,他一點辦法都木有。?
鄧艾說這話的時候,鐘會和他率領的十多萬伐蜀主力,正被姜維堵在劍閣寸步難行。
鐘會聽了這話,心里會怎么想??也許他什么也沒想,就直接給司馬昭上書,誣告他謀反。?
要說鄧艾謀反,即使借他兩個膽子,他也不敢。
真正想謀反的不是他,而是誣告他謀反的鐘會,鄧艾的得意忘形,給了鐘會整死他的口實。?
去處理鄧艾“謀反”這件事的,正是衛瓘。 ?
PART
02
衛瓘,今山西夏縣人,也是個官N代,其父衛覬在曹魏政權任尚書。往上追溯,他的高祖衛暠還是漢明帝時的著名儒士。
雖然在他十歲時父親就離開了人世,但他不但沒有成為混混,反而磨煉了自立的能力。
先是世襲了亡父的爵位,然后又做了曹魏的尚書郎,而那一年,他年僅二十歲。?
順便提一句,衛瓘還是個書法家,精通隸書、章草(章草是早期的草書,始于漢代,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今草的前身)。
他的章草,還被唐朝人評為“神品”。?
衛瓘書法
衛瓘最大的本事,是處事圓滑,左右逢源,在當時權臣當政、人際關系錯綜復雜的情況下,能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
一不小心,不是得罪這個就是得罪那個,所以其母陳氏非常替他擔心。?
老人家低估了兒子的智商,聰明無比的衛瓘“優游其間,無所親疏”,始終平安無事。?
衛瓘這個本事,也是曹魏重臣傅嘏最為欣賞的——這哪里是衛瓘呀,分明是當代寧武子啊!?
這個評價可不低,因為寧武子是春秋時期一個大夫,很會為官處事,孔子曾為其點贊:
“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意思是當國君有道、政治開明的時候,他就用他的聰明才智為國家效力。
當國君無道、政治昏暗的時候,他便裝糊涂,什么都不管;他的聰明也許其他人能做到,但是他的“愚昧”,卻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
這就是“愚不可及”成語的來歷。那時候這個成語,可是實實在在的褒義詞。
PART
03
衛瓘的命運與司馬家族的興衰捆綁在一起,是從滅蜀之戰開始的。
作為監軍,他被司馬昭派去監督鄧艾、鐘會(鎮西將軍)的軍事行動,并代理鎮西將軍司。
司馬昭還給了他一千人馬,作為他的衛隊。?
這足以說明,司馬昭是把衛瓘視為心腹的。?
此次鄧艾“謀反”,按理說應該讓衛瓘去處理,他是監軍,有這個職責,又深得司馬昭信任,但司馬昭卻命令鐘會去成都捉拿鄧艾。
司馬昭之所以未派衛瓘去處理,大概覺得衛瓘人手太少,此去必有危險。
鐘會卻不這么想,你姓衛的不是心腹嗎,還是辛苦你跑一趟吧。?
此時的姜維已奉劉禪之命投降鐘會,手握重兵的鐘會野心萌發,打算自立為王。
鐘會不但想干掉鄧艾,以便奪取一塊根據地,還想除掉衛瓘。不用自己動手,借鄧艾之手干掉衛瓘,當然再好不過了。
他的如意算盤是,衛瓘肯定不是鄧艾的對手,待鄧艾干掉衛瓘,坐實鄧艾謀反之名,他再去收拾鄧艾。?
鐘會的借刀殺人之計,衛瓘心知肚明,但又無法拒絕。其實他根本就沒想過拒絕,他已經想好了主意。?
為了保密,衛瓘是在夜里抵達成都的。他決定先清除外圍,然后再來個中心突破。
于是,鄧艾手下那些將領們,接到了衛監軍這樣的通知:本人奉詔處理鄧艾的問題,除了鄧艾,其他人一律不予追究。
請大家接到通知后,都自覺到官軍這里來報到,爵位賞賜不變,不然滅三族。?
通知一發,將領們哪敢怠慢,第二天天還沒亮,他們紛紛來到衛瓘軍營,只有鄧艾一人未到。他當然不會來,因為根本就沒通知他。?
被蒙在鼓里的鄧艾,還在蜀漢的皇宮里睡大覺呢,說不定睡的,還是劉禪睡過的龍床。衛瓘倒也不慌不忙,天亮后才去抓他。
那時的鄧艾父子兩個,都還沒起床,被抓了個正著。?
直到被抓,鄧艾仿佛才明白了什么,仰天長嘆:“沒想到我這個忠臣,也會落到這個下場。我特么簡直就是,第二個白起啊!”?
抓了鄧艾,并不等于萬事大吉,更大的考驗在后面。
看來鄧艾平時對下屬們不錯,他的那些部將們,都想把他救出來,他們帶著人馬,找上門來了。?
衛瓘的手里,只有區區一千人,哪里是對手?
衛瓘想了想,連兵器都沒帶就出去了:各位稍安勿躁,在下也覺得鄧將軍有些冤,正在寫奏章,大家放心,在下一定向朝廷申辯,還鄧將軍一個清白!
那些人說好吧我們相信你,撤了。 ?
PART
04
不料這邊剛消停,那邊鐘會又不安分了。決心謀反的鐘會,不但囚禁了護軍胡烈等將領,還試圖把衛瓘也拉下水。
他毫不掩飾欲殺胡烈之心,還把這個寫在木片上給衛瓘看,衛瓘說胡烈是朝廷大將,怎么能說殺就殺呢?
堅決反對殺胡烈。碰巧在上廁所時遇到胡烈一名手下,衛瓘便讓他把鐘會想殺胡烈的消息透露出去。?
外面的軍隊得知鐘會想造反,立即包圍了皇宮,但又怕傷著衛瓘,不敢沖進去。
鐘會明白那些人是沖著他來的,心里不免打鼓,讓衛瓘出去安撫一下,以免局面不可收拾。?
趁機脫身后的衛瓘立即組織力量討伐逆賊,經過一番激戰,鐘會被殺。
假意投降鐘會、意欲利用鐘會反叛實現恢復漢室的姜維一同被殺(有說自殺)。?
禍亂平息后,事情并沒有完,因為鄧艾本營的將士,不相信他們的老大會謀反,想把他救回成都。?
那時的鄧艾,已經被鐘會派的人押走,正在押赴長安的路上。
若是讓他平安抵達長達,那問題就大了,因為當初誣陷鄧艾謀反,也有他衛瓘一份,鄧艾若是反咬一口,后果不堪設想。?
絕對不能讓鄧艾活著抵達長安!
受衛瓘指派追殺鄧艾的護軍田續,在四川綿竹追上了鄧艾父子,夜襲鄧艾父子于三造亭,并將其殺掉。
鄧艾被殺后,他在洛陽的其他幾個兒子也被誅殺,其妻子和孫子被發配到西域。?
幾乎是頃刻之間,三個一流的軍事天才,全部死于這個“小人物”之手。創造了歷史的衛瓘,不知對自己有何評價??
平定益州的功勞,不可謂不大,大臣們紛紛議論,朝廷應該對其加封,這樣才對得起他。
衛瓘卻與鄧艾剛好相反,生怕朝廷把功勞算在他頭上,謙虛地說平定益州是大家的功勞,鄧艾、鐘會則是自取滅亡,與他關系不大。?
盡管衛瓘堅持不接受賞賜,但是朝廷還是讓他擔任使持節、都督關中諸軍事、鎮西將軍的職位。
不久轉任都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進封菑陽侯。 ?
PART
05
司馬昭死后,其子司馬炎建立西晉。
與其老子一樣,司馬炎對衛瓘的信任,依舊無以復加,因為這個人,早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對司馬氏的無限忠誠。?
但太忠誠也不是好事,物極必反,衛瓘之倒霉,就與他的忠誠有關。?
那么,衛瓘對司馬氏到底有多忠誠呢??
眾所周知,司馬炎立了個傻兒子做太子,也就是后來的晉惠帝司馬衷。
讓一個傻當太子,那不是拿國家前途,拿你們司馬家天下開玩笑嗎?皇上您可要想清楚了,現在后悔還來得及!?
但要讓他直接給皇帝提意見,他也沒那么大膽,因為“妄言”太子廢立之事歷來都是大忌,弄不好會掉腦袋。
但這個忠臣出于對司馬氏江山的關心,終于還是沒忍住,在一次朝廷宴會上,借著酒興摸著皇帝的寶座對司馬炎說:
“可惜了這個好位置啊。”
言外之意是,若是讓太子坐這個位置,他肯定坐不穩,趁早換人吧。
司馬炎當然聽出了他的意思,臉色一沉:“你是不是喝多了?”衛瓘一激靈,打了一個酒嗝,再也不敢放一個屁。?
司馬炎雖然對衛瓘的“多管閑事”很不高興,但也沒對他怎么樣。再說人家是好意,又一直很忠誠。?
但一個女人不這么想。在那個女人看來,衛瓘說這話就是找死,他既然想死,就成全他吧。
這個女人便是賈南風,歷史上著名的丑皇后和毒女人。?
司馬炎死后,傻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既然是個逼皇帝,那么他就管不了事,朝政大權,就落到了皇后賈南風手里。?
這個毒女人掌權后,開始清理之前建議廢太子的人,作為司馬衷的老師,衛瓘自然上了她的黑名單。
賈南風隨便找個理由,就把衛瓘干掉了,順便干掉了衛瓘八個子孫。?
早在鄧艾被衛瓘殺掉之時,就有一個“預言家”預言過衛瓘的結局。
那人名叫杜預,西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祖先。
他聽聞鄧艾被殺后說過這么一段話:“伯玉(衛瓘的字)其不免乎!
身為名士,位居總帥,既無德音,又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當何以堪其責乎?”?
意思是衛瓘這人也不咋地,可能將來也會不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