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講完了吳越爭霸的歷史,但是比吳越爭霸的歷史之外,最大的功臣有文種和范蠡。那么這兩個人最后的結(jié)果是什么呢?
越王勾踐打敗吳國以后,稱霸于中原,而號令天下,范蠡作為功臣封為上將軍。
范蠡被封為上將軍,沒有來得及喜悅,他深知勾踐為人,
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句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
他認(rèn)為,勾踐其人,可共患難而不可共富貴。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中國古代,但凡能夠做成功業(yè)之人,必然是強主,而強主最害怕的就是權(quán)力被分割出去。因此但凡是強主執(zhí)政,對于部下是非常猜忌的。
春秋五霸之中,似乎只有齊桓公為人溫厚,事事聽從管仲之言。相反同時代的晉獻公能為了權(quán)力意圖殺死自己的兒子。
其次,越王勾踐隱忍二十年,能夠忍耐之人必定是狠角色。
因此,范蠡立馬就對越王勾踐說:
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今既以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
我聽說君辱臣死,當(dāng)年君王蒙受恥辱,我之所以不死,是為了等到復(fù)仇那一天。現(xiàn)在君王已經(jīng)成就霸業(yè),也是我將死之時了。請求君王賜死。
越王勾踐說:先生怎么能這么說?寡人愿意把國家分給您,怎么會殺你呢?如果你接受,我才會殺你呢?
范蠡說:您說的話是旨意,我做的事是我的想法
于是帶著財寶,和手下的人,一起漂流出去,再也不回越國。
傳說,范蠡離開越國的時候,是帶著西施一起前往的。
吳之后,西施復(fù)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越絕書》)
當(dāng)然這個故事,也真的只是一個故事。這是對絕代佳人的惋惜,且不說西施送給夫差,行使美人計,到底有沒有這回事。就算有這回事,范蠡歲數(shù)遠遠大于西施。
范蠡離開的時候,給大夫文種寫了封信,信中寫道: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其人長得長頸鳥喙,可以與之共患難,不可與之共富貴,我勸您趕緊明哲保身吧。
可以想見,范蠡是很聰明的。聰明在哪呢?
其一、越王勾踐說的好聽,給他分國。可是仔細想想,這可能嗎?我們不要忘了,吳越爭霸已經(jīng)是春秋末期了。我們在春秋歷史中看到那么多君主被架空,原因是什么?就是實行分封制,導(dǎo)致地方勢力做大。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是深知這一點的,所以他絕不可能再把土地分給功臣。其次再好的感情,也會隨著時間磨滅。
而范蠡絕對是一個聰明人,當(dāng)時勾踐本來希望要饒夫差一命,是范蠡對勾踐說,夫差有可能成為另一個越國,現(xiàn)在放走就是放虎歸山。同樣,當(dāng)年夫差對伍子胥倍加禮遇,但是伍子胥是什么下場?
其二、越王勾踐是一個很功利的人。一個人善于認(rèn)錯,有兩種可能,一個是道德完人。一個是功利主義者。而后者他的道德是有虧的,但是他能夠忍耐,最后成事。而勾踐自然是后者。
但是文種沒有聽從,但是文種也有心眼,他就請病假。
有人就進讒言說文種會作亂,越王勾踐就賜劍給文種,說:
子教寡人伐吳七術(shù),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你教我寡人攻打吳國的七種方法,我只用了三種就打敗了吳國。那么其余四種,你自己實驗給我看。于是文種自殺。
且說范蠡,范蠡離開越國以后來到齊國。齊國是商業(yè)很發(fā)達的國家。
改名為鴟夷子皮,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是一個酒器。
從范蠡為人來看,此人應(yīng)該深通道家之術(shù),老子曾說:
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作為一種實體存在,他是沒啥用的。只有那個“無”,才能蘊藏萬物。因此,無是用。范蠡用酒器來作為名字,從道家來看是大有深意。
1、酒器所蘊含的空間,正是老子所說的無之用。所以說,有容乃大之說
2、其次,老子說:
大成若缺。
老子的本意是說,道化生萬物,而甘于處于柔弱,因此他是最大的成就,但是為人所不知,故而為缺。相反的是,大缺若成。
也就是,這個奇奇怪怪的名字,感覺很粗俗,反而一下子讓人記住。
可能是這個意思吧。
范蠡,
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chǎn)。居無幾何,致產(chǎn)數(shù)十萬。
成為齊國富豪榜的前幾位。
齊國人一看這個人真是人才,為政為商都做到頂級水平,于是想讓他做齊國的相。
范蠡說:我為政、為商都做到頂級,古人說,物極必反,月滿則虧,這是不詳啊。
于是散其財產(chǎn),把它分給父老鄉(xiāng)親。這樣一來,眾人更覺得范蠡賢明。
范蠡就到了陶這個地方,由于范蠡為人很出名,很快又積累大量的財富。并且陶地處于交通要地,致富是非常容易的。可見范蠡精準(zhǔn)的判斷力。
于是自號為陶朱公。
范蠡生了三個兒子,其中有一次,老二犯了事了。被關(guān)在楚國的監(jiān)獄。
于是范蠡說:殺人償命,天經(jīng)地義,但是如果在大眾之前被殺,卻是不好看。我可以用錢讓孩子不于示眾。
于是他把錢交給老三,讓他去楚國疏通一下。
但是老大說,自己應(yīng)該承擔(dān)這個責(zé)任。范蠡堅決不肯。
老大說:我作為老大,弟弟犯錯了,我理應(yīng)承擔(dān)這個責(zé)任,如果不讓我承擔(dān),就是我做人的失敗。
于是就要自殺。
范蠡的妻子說:要不就讓老大去吧,他畢竟是長子,經(jīng)驗也比較豐富。
范蠡說:你不知道啊,看來老大肯定也要死了。
于是只能讓老大去。
范蠡專門寫了封信交給老朋友莊生,囑咐老大說: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告訴我的老朋友莊生,你到了楚國,就去找莊生,然后一切聽他吩咐。
老大聽頭稱是,然后又帶了不少錢財。
到了楚國,就跑到莊生所居之地。一看,莊生住的地方破破爛爛,一想,這個人有什么本事可以辦成這件事情。
但是還是進去,跟莊生說:我父親交代我,把錢財給你。
莊生說:是啊,你已經(jīng)辦完事情了,你可以回去了。即使你弟弟被釋放了,也不要說什么。
老大連忙說:哦哦。
但是一邊出門,一邊就想,他該不是騙我的吧。
于是自己用錢財又去疏通楚國人。
莊生為人正直,聞名楚國,楚國人很尊重他。他也不想把這些錢據(jù)為己有,只是完事以后,再還回去。
于是就對妻子說:這是我好朋友陶朱公的錢,不要動。
莊生就入宮,見楚王。說:某星宿移到某處,這將對楚國有危害。
楚王說:那該當(dāng)如何?
莊生說:只有實行仁義,才可以免災(zāi)。
于是楚王,查封貯藏三錢的倉庫。
于是楚國的達官貴族,就對范蠡的老大說:看來楚王要大赦天下了。
老大說:何以見得?
貴族們說:每當(dāng)楚王大赦時,常常先查封貯藏三錢的倉庫。昨晚楚王已派使者查封了。
老大一想,既然楚王要大赦天下,那么留在莊生的錢就沒用了,那還干嘛給他錢,于是就去要回去。
莊生看到老大說:我不是告訴你,趕緊離開嗎?你怎么還在這里。
老大說:我聽說楚王大赦天下,弟弟自然要赦免。所以來此...
莊生知道老大想要拿回錢財,于是就把黃金交給老大。
但是莊生卻覺得不恥,因為他覺得老大認(rèn)為,他是賄賂楚國人,或者是認(rèn)為這是一筆交易。
于是他又入宮,對楚王說:上次我對您說,星宿之事,讓您行仁義之事。但是如今我聽說,陶朱公之子來楚國賄賂楚國的貴族,所以君王看來不是體恤民眾,而是為了朱公的兒子才赦免。
楚王大怒說:我怎么會是為了朱公之子才大赦天下?
于是下令殺死范蠡的兒子,第二天才宣布大赦天下。
于是老大帶著老二的尸體回到了家。
范蠡的妻子和父老鄉(xiāng)親非常傷心,但是范蠡笑著說:我早就料到這一天啊/
別人問說:您如何得知呢?
范蠡說:老大跟我一起創(chuàng)業(yè),備受艱辛,所以舍不得花錢。相反,幼子一出生就是錦衣玉食,沒有錢的概念,花錢如流水。所以不會重視金錢。所以我打算讓小兒子去,這樣小兒子不會吝嗇,才可以救得了老二啊。
所以,范蠡此人,三次遷徙,卻三次富甲天下,老死于陶地,世稱陶朱公。也被后人稱之為商圣。
而和范蠡其名,此人叫做計然。傳說,范蠡遇到計然,還要稱呼一聲老師。
世傳一本,叫做《范子計然書》,我們不妨來看看。
計然,傳說是晉國流亡的貴族,但是博學(xué)多才,看似愚笨,卻深藏智慧。他游樂于天下的山海湖泊,故自號為漁父。
南游到了越國,看到范蠡,便收他為徒。
范蠡于是希望把他推薦給越王勾踐,但是他說:越王勾踐,可以同患難,不可共富貴。
于是范蠡就更加尊重他了。
越王勾踐因為遭受會稽之恥,想要復(fù)仇。
就向計然請教,他對計然說:我想要復(fù)仇,卻不知道吳國的弱點在哪里?
計然說:越國要滅亡吳國,必須注重后勤。必須首先積累糧食、錢財,布匹。如果沒有后勤保障,前線的戰(zhàn)士就會頭暈眼花,殺傷力就會急速下降。這樣,敵國面對這樣的士兵,就如同猛虎遇到綿羊一樣,必然屠殺。這樣一來,士兵就會四處潰逃,導(dǎo)致前后自相踐踏。其次,主帥攻打他國,不能傾盡全力,否則一旦戰(zhàn)敗,社稷就會困窘。
越王勾踐說:好,請問如何才能打敗吳國呢?
計然說:萬事萬物都是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物極必反。人們只能順應(yīng)自然而運行,然后等待時機。我有這幾條辦法,希望可以幫助君王
其一、減免賦稅,勸民耕種
其二、扶持救助遭受災(zāi)害的人民
其三、軍隊必須積極訓(xùn)練
其四、為了防止災(zāi)難出現(xiàn)以后,大規(guī)模出現(xiàn)二次災(zāi)難,必須未雨綢繆。
越王勾踐說:那么實施的要點是什么呢?
計然說:我們從事情的決策來說吧,
其一、要有堅韌不拔的決心
其二、依據(jù)自然變化的規(guī)律
越王勾踐說:什么規(guī)律呢?
計然說:
1、需求量越高,越稀有的物品,價格就越貴。而由于生產(chǎn)越多的這種商品,商品價格就開始下跌。因此,我們可以運用這條規(guī)律,在低價時期買入,然后再需求量上升的時候,賣出。就可以獲得高額利潤。
2、天災(zāi)人禍?zhǔn)强简炚囊粋€時候。如果處理不好,民眾就會對政府產(chǎn)生不信任的情感。所以政府必須事先高瞻遠矚,未雨綢繆。
3、必須任用有才能之人,如果大臣只會媚上而奉承,則官僚集團就會形成逆淘汰,就沒有人給國家出主意。
越王勾踐說:好,我們?nèi)绾瓮ㄟ^努力和時間去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呢?
計然說:一個人如果貪圖逸樂,就會一事無成。一個人雖然家道貧窮,卻能努力學(xué)習(xí)和耕種,也可以大富大貴。因此圣明的君主應(yīng)該用其長,必須賞罰分明。
越王勾踐說:那么,我們?nèi)绾闻袛嗉獌茨兀?/p>
計然說:萬事萬物莫不是相輔相成,就如一件事情必然有利有弊,并且相互轉(zhuǎn)化。因此,天下之事,都是相互制約。因此,我們要順應(yīng)陰陽和五行的運轉(zhuǎn)而行事,因此賢明的君王,必須知道什么是有利于我們的,什么是不利于睡眠的,然后利用其利,而避免其弊。
越王勾踐說:好,怎么實行呢?
計然說:預(yù)測市場商品的多寡,然后預(yù)備貨物,低價買入,高價賣出。
越王勾踐說:好,既然今年豐收,何以為什么還有貧困之人呢?
計然說:因為人和人不一樣,如果一個人不辛勤耕種,就會貧困。如果沒有儲蓄,就會遇到天災(zāi)而破產(chǎn),如果沒有特有的種植技術(shù),還沒有君王的賞賜,必然會貧困。
越王勾踐說:如果說具體的實施,怎么做呢?
計然說:如果過高的賦稅,就會傷害經(jīng)濟的積極性,而喪失活力。因此,賦稅不宜訂得過高。
越王勾踐問:那如何選拔人才呢?
計然說:君王要尊崇仁義,才能治理天下。君王得道,國家才能興旺。大王要懂得選賢任能。
越王勾踐說:為什么人才不肯使力呢?
計然說:選賢任能要注重這幾條
其一、把他派到遙遠的地方,看是否忠誠
其二、與人暗地策劃某些秘密,看是否會守信
其三、突然向他提問,看是否機智
其四、讓他喝醉,看是否有定力
其五、讓他做冗雜的工作,看是否有臨變的能力
其六、用女色試探他,看是否有節(jié)操
越王勾踐說:那么什么是利害呢?
計然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規(guī)律。如果逆其規(guī)律則是害,反之為利。因此我們必須做到
1、按照自然規(guī)律耕種,是利一
2、留意莊稼,善加種植,是利二
3、到了秋天,百姓沒有錯過收割,國家沒有拖欠的賦稅,是利三
4、糧倉府庫沒有損壞,而能隨時清理更新陳舊的糧食,君臣和諧,人口繁衍,是利四
5、陰陽消長,減免賦稅,是利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