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參加新入職教師培訓,說是培訓,其實就是在會場里念ppt,比大學課程還無聊。上午十一點半結束,下午兩點鐘開始。吃完午飯在會場里休息,怎么也睡不著,結果兩點鐘的講座一開始,聽著話筒里的聲音,我就不知不覺睡著了。醒來已是三點多,搖搖腦袋,看看手機,再瞅兩眼大屏幕,時間很快就到五點,一天的培訓算是結束了。
還好這次培訓為期三天,我們已經聽了兩天ppt,明天要去61中參加高中組的培訓,應該是課堂觀摩。除了路途有點遠,我還是蠻期待的,61中是蘭州數一數二的名校,如果真的讓我們走進課堂去聽課,還是可以學一點東西。
雖然到學校近兩個月,我卻一次都沒有真正站上講臺。盡管聽了幾節信息技術課,但是對于如何去上課我還是心里面沒有底。之前寫但教案,寫了開頭就寫不下去,到現在也沒有完成。所以我對普通教室里的課程還是蠻好奇的,明天去聽聽也好呀。
但是昨天和今天這樣念ppt的,真的是流于形式。我不否認主講人的努力,他們肯定為了兩三個小時的講座做出過努力,但這種努力已經脫離了大家的興趣點,很多人都在玩手機,或者睡覺。我覺得大家花時間去參加講座,是為了讓我們見所未見過的,聽從未聽過的,可實際上,大多數的講座,千篇一律,我隨便在網上搜幾篇,ppt可能做的比臺上好,內容還更全面。
怎樣的培訓真的有價值呢?起碼有一定的信息差。
比如說,給這些新教師講一下工資體系,兩個月來,從未有人跟我們正式談過工資的問題。那這樣的講座上,是不是可以將蘭州教育系統的工資體系說一下?新入職一個月多少錢,初級職稱多少錢,中級職稱多少錢,高級、特級怎么樣,校長是怎么發工資的。這些內容,大家肯定感興趣。
講完這些,是不是可以說一下教師的成長體系,雖然這個在ppt上展示過,但很籠統。具體一點,怎樣的條件下可以評職稱,科研論文主要在哪些平臺上發,真正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多講一下不好嗎?
這些說完了,再講教學。你講備課,什么備學生、備教材,這些誰不知道啊?那能不能拿出一點具體的實操案例來,讓我們看一看怎樣的備課教案才是好教案?多與實際聯系聯系,不流于假大空的講座,才是好的講座,這樣的培訓才是有效的培訓。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培訓是參加蘭州市信息技術管理團隊的培訓過程中,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中學趙金祿老師的講座,他本身就有著很豐富的教學經驗,加上他很好的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融合在一起,給我們分享了好幾個有趣的、實用的案例。他在講歷史課《南京大屠殺》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時,當時本來穿著T恤的他很鄭重的在臺上將黑色西服穿起來,用沉重的語調帶著我們走進課堂。當時就覺得這個老師真的是個厲害人,有情懷,愛思考。而生物課《花的結構》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中,他展示了打磨前后的課件,原本單調、枯燥的ppt,在他的精心設計下,變得生動有趣起來。而他富含激情的語調,更是讓我們不由得對大自然中花的結構產生好奇。他在臺上的每一分鐘講話,都在吸引著我們,因為我們從未見過如此有趣的案例,也從未思考過,課堂竟然也能如此有趣。他用自己的實踐與思考,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也帶動著我們去這樣行動。
我覺得他這樣的講座,才是真正好的講座。
而大多數培訓中的講座,只是將枯燥的條文羅列在ppt上,然后主講人將其讀出來。我覺得這樣的講座,倒不如直接將ppt發給我們自己看。
案例和故事,往往最能吸引人,也能打動人,希望以后能聽更多像趙老師那樣的講座。
也盼望著有一天,培訓不再是流于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