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敦煌的地理范圍內還保存了大量石窟群,如莫高窟、東千佛洞、榆林窟、西千佛洞、五個廟、旱峽石窟、下洞子石窟、堿泉子石窟等,它們共同組成了敦煌石窟的全貌,其中莫高窟最為出名。
公元366年,樂僔請人在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佛窟。自此之后,往來的僧侶紛紛在樂僔窟的旁邊開窟造像,莫高窟就這樣誕生了。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時期,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了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
大多數政權的交替讓敦煌藝術與不同文化互鑒融合,持續迭代,但在明朝嘉峪關封閉,敦煌被拋棄,敦煌藝術遭到了三百余年的斷層。清代中期,開始繼續開窟造像,但此時佛教衰敗,開鑿的多為道教洞窟,呈現出民俗化的特點。
在1900年,藏經洞的發現讓敦煌再次舉世矚目。藏經洞珍藏了405年至1002年的各類文物5萬多件。其中包括佛經、絹畫、文書、律令、戶籍、方志、星圖、醫書等各種圖文資料,還有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但當時藏經洞的發現并沒有引起當地官員的重視,王道長只能繼續看管。直到1907年英國斯坦因的到來拉開文物陸續流失海外的序幕: 1斯坦因用14塊馬蹄銀從王道士手中騙走了24箱經書、5箱繪畫和絲織品;1908年,法國漢學家伯希來用極少的銀兩騙走6500卷寫本和大量畫卷;1911年,由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組成的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買”走了400多卷文書和2尊佛像;1914年,斯坦因再臨莫高窟,又帶走5大箱經卷;俄國人奧登堡率團剝走一些壁畫,拿走了幾十身彩塑,還帶走了莫高窟南北二區洞窟中清理發掘出來的各類文物,以及在當地收購的文物,裝滿了幾大車,共計一萬余件;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化學膠布粘取莫高窟第320、321、323、329、335等窟的唐代壁畫,還劫走了第328窟彩塑供養菩薩像一尊。至此,藏經洞的絕大部分文物都流失到了海外。看到這里,沒有一個中國人能不痛心這些瑰寶的流失。
守窟人王道長為千夫所指。但是在那個時候,連朝廷都不重視,我們怎能把所有的鍋讓一個小人物王道長背?國強,國民強,才能保護我們自己的東西。國弱,列強們就能輕易拿走屬于我們的東西。
文末想感謝保護敦煌藝術的藝術先輩們,是他們的堅持,讓敦煌藝術得以最大限度保存,也感謝開展敦煌學的古學家,是他們的努力,讓世界知道,敦煌是我們的,敦煌學不是日本的,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