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看了漢朝相國曹參的故事,頗有感觸。我對“人貴有自知之明”的理解,更深了一層。
? ? ? ? 曹參在漢高祖剛起兵時,就跟隨在他的身邊。隨著他南征北戰(zhàn),立下無數(shù)的戰(zhàn)功。他之所以能在攻城野戰(zhàn)中功勞如此之多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明白自己的能力是在戰(zhàn)場上斬殺敵人,而不是統(tǒng)帥三軍,運籌帷幄。所以,他愿意以從屬的身份跟隨韓信,與韓信并肩作戰(zhàn)。
? ? ? ? 漢王五年,殺滅項羽,平定天下,論功行賞。曹參——這個被群臣公認受傷最多,功勞最大的人,卻被封做高帝兒子,齊王的丞相。他明白自己的治國才能跟蕭何(漢高祖封蕭何為漢朝的相國)是無法相比的,所以,他毫無怨言地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他明白天下剛剛平定,所以虛心采納有才之士的建議,采用黃老學說,崇尚清靜無為,讓齊地百姓自行安定,給了這個封地百姓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
? ? ? 蕭何去世前,向孝惠帝推薦曹參做漢朝的相國。雖然曹參和蕭何有私人恩怨,但是他特別認可蕭何的才能。所以接替相國之后,依然遵循蕭何制定的法規(guī)。這件事情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典故呢:孝惠帝覺得曹參作為相國,整天不理政事,沒有創(chuàng)新。曹參就問孝惠帝:“在圣明英武這一方面,你和高帝相比誰強?”孝惠帝馬上說:“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參又問:“陛下看我的才能和蕭何相比,誰更厲害呢?”孝惠帝坦率地說:“你似乎比不上蕭何。”曹參點頭認可,說:“陛下說的很對。高帝和蕭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經(jīng)明確,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謹守職責,遵循已有的法度不變,這才是對國家最好的治理呀!”曹參做了三年漢朝的相國,一直遵循蕭何制定的法規(guī),百姓也因此而安定富足。大家都對他交口稱贊。
? ? ? ? 看完曹參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佩服他的才能,尤其讓人佩服的是他的“知人和自知”的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是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一句話,這句話充滿了對人性的洞察。大多數(shù)人都覺得,充分了解別人是很難的一件事兒,但自己肯定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其實真不是這樣的。所以才有了“人貴有自知之明”,這樣的說法。正因為“自知”是最難的,所以才顯得“難能可貴”。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見:明太祖朱元璋對唐太宗制造的“玄武門之變”了解的一清二楚,而輪到自己身上,卻還是把位子傳給孫子朱允文,以至于后來明成祖朱棣起兵造反,發(fā)動了“靖難之變”;項羽雖然在戰(zhàn)場上勇略過人,但他卻因為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自負自大、不善用人等),不能及時調(diào)整政治布局,最后落得烏江自刎的結(jié)局;趙括憑自己熟讀兵書而恃才傲物,不懂變通,導致45萬趙軍在長平全軍覆沒;馬謖因自大而導致街亭失守。看到這里,你還覺得認識自己是很容易的事情嗎!
? ? ? ? 歷史給了我們?nèi)绱硕嗟慕逃枺墒牵诂F(xiàn)實生活中,我們還是一味分析別人,想方設法了解別人,好像抓住別人的弱勢,自己就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立于不敗之地。殊不知,這是外求,很難由你把握。我們應該更多地向內(nèi)求,想辦法了解自己,認清自己,進而改變自己,提升自己。這比外求更難,但更有效。因為只有認清自己,才能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只有認清自己,才能找準方向,找到適合??的天地;只有認清自己,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在別人的贊譽中迷失自己。
? ? ? ? 如何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呢?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就很好。自省可以更好地檢視自己的內(nèi)心,不讓自己被多彩的在外所迷惑,不讓自己被別人的評價而帶偏。如果在處理事情時,我們時常跳出圈外看自己,也能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嘛。另外多讀歷史,以歷史人物為鑒,也能幫助我們認清自己,少走彎路。就像魏征說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
人貴自知不自知,
計較得失唯恐失。
外求內(nèi)求求自己,
知古比古更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