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點擊“音頻版”,可收聽我的語音分享。
今天我們聊個有意思的話題,我們人類為什么能戰勝其他的動物,甚至包含一些其他的人種,這里面的關鍵在于什么呢?
以前我們可能總會認為,因為人會思考,人會使用工具等等。
最近因為我正在每天一刻讀書(《Tom教練:一刻讀書,我覺得挺好》),在讀的一本書叫《理性樂觀派》,內容挺有趣的,書中就有講到說,我們人為什么能戰勝其他動物和像尼安德特這些人種呢?
其實,尼安德特人比我們更有力量,包括他們也會使用工具,但是我們后來能戰勝他們的關鍵就在于——以物易物。
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人會覺得“以物易物”這是常識,但是你可能沒有想過在其他的人種或者在動物里面這可不是常識,這是他們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動物學家就做過實驗,比如說兩只大猩猩,它們都喜歡吃蘋果和香蕉,但是如果你讓一個大猩猩用自己的香蕉換另外一個大猩猩的蘋果,它們就不換。
因為它覺得這兩個我都喜歡,我憑什么拿我喜歡的換另外一個喜歡的呢,它不舍得這樣去換,就是它們不能把兩個不同的東西進行交換,而我們人類卻可以。
比如說,一個人捕了魚,一個人打了獵物,兩個人就可以相互更換,那我們人類就是這么不斷的交換發展起來的。
你可能會說,這以物易物不就是換個東西嗎,怎么就能產生這么大的競爭力呢?
這里面的關鍵就在于因為能以物易物,所以就會促進不同的人去分工協作,不同的人去做不同的事,以至于每一個人都把自己做的事變得更專業,而更專業會帶來生產力的提高。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專門打漁,我原來每個小時能打三條,但是因為我天天打魚,肯定長期下來積累了很多打魚的經驗,那效率就會增加,所以現在我每個小時能抓到五條。
而你專業打獵,就積累了更多打獵的經驗,最終你的打獵能力就越來越厲害了,平均每小時能打十斤肉回來,這樣我可以用我的魚換你的肉,咱們兩個就都受益了。
同樣是工作一小時,咱們生產力提高了。那同樣,還有別人專門去織漁網,那他的網織的就好;也有的人專門做弓箭。
這樣不同的分工就全出來了,整個的生產力就提升了。
比如,咱們同樣是每天工作八個小時,生產力就大大的提高了,你會發現不僅生產力提高了,我們還能獲得自己所有想要得到的東西。
反之,如果你什么都要自己干呢,比如你又要去打魚,又要去打獵,還要做漁網和弓箭,你這一天工作就會非常忙,效率肯定也會大打折扣。
那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你會發現已經是全球分工了,不僅僅是在一個村、一個鎮、一個鄉、一個市,而是在全球化分工,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其實我們都應該發揮我們人類這個獨有的優勢。
通過以物易物,來發揮每個人獨有的優勢,也就是做自己專業的事情做到極致。那你一定會能獲得很好的競爭力的。
你想要的面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你想要的“詩和遠方”也會有的。
這就和我前兩天分享的《Tom教練:如何避免自己45歲時失業?》,內容中有說的,要積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要去思考你要解決哪一類人的具體的哪一個問題,把它解決好,你在這個全球化的分工下,一定會越來越好。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你有一些啟發,謝謝。
------------------------------------------------------
往期分享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