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混雜著懊惱、厭煩、鄙視的“小拳頭”狠狠地在我腦門上Duang、Duang了幾下,那天,正當我在黑板上畫十六宮格圖的時候。
“重復的教案,相同的話,一樣的活動上七遍你不覺得煩了嗎?”這個念頭,已經不是在這一年中第一次出現了,只是一直覺得思緒萬千,無從下手。
一年前的兩校合并,將原本我一人上三個年級,每個年級三個班音樂課的慣例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年級(七個班)外加跨年級的一個班。這意味著在這一個年級中,我需要把同一篇教案上七遍。七遍誒,是不是覺得很無趣?不不不,其實,當時我是覺得很開心的。重復多好,可提煉精華,穩固要義,上到后來的幾個班簡直就是駕輕就熟,孩子們知識點掌握得也妥妥的。一不小心,有時還能從重復中迸發點新亮光,靈感,多好。
可是,現實在應和你的同時,又讓人措手不及。
慢慢地,我發現盡管每個班級“雨露均沾”得獲得了同樣的課堂待遇,但在這流水線的教學下開始呈現出各自的毛病,音準感不好的一年后也沒見啥長進,節奏感弱的一遇到復雜的組合就是混亂一片,而課堂氣氛各方面都挺好的還是什么都挺好的。那我在干什么?要我又有何用?我到底能為孩子們,為課堂做些什么,讓他們比原來的自己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當然,不能否認的是這一年他們經由音樂課學習了一些歌曲,節奏型,律動。。。。。。一定程度也體會到了音樂的美妙。
這Duang,Duang的幾下,把一段時間難受的我算有點撞醒了,或者說這撓人的痛點真的開始讓我坐立不安了。
必~須~“對癥下藥”。
在分析記錄每個班級不同的特點后,開始動手。這一周正在教授“后十六分節奏”,今天是第一節復習課。
“孩子們,請看好我的手勢,我們一起把這幾條節奏加入到這首音樂中去。”隨著歡快的旋律,我打亂了四條節奏的順序,在觀察到多數孩子能合上音樂節拍并準確拍擊后,根據樂段的變化,變更到下一條,并不斷加快變更的頻率。個體展示和拓展升華(創編身勢,音樂伴奏)是我為整體節奏感較好的七班學生準備的復習內容。隨著交替變化的加快,小家伙們抑制不住地咯咯發笑,卻眼神愈發專注,還在音樂結尾處自動處理了“漸弱”。
在這七個班級中,有兩個班級節奏能力相對薄弱。那就大家一起上吧,吃大鍋飯總不會出大錯,沒準兒還能帶領一些能力弱的孩子一起進步。但怎樣才能讓個體也有所進步?今天試了下四人小組,請組長根據每個孩子的能力為其選擇其中一條,假如不會,小組同學一起幫助他,直到教會為止。結果,后排的幾個男生組不成四人,我說:“那就五人吧。展示時一個同學把其中一條再重復一遍好了。”孩子們倒也認真,圍圈學習,完成著。展示時,我選了三組,最后一個機會,留給了這“五人”。正在我納悶那平時幾乎不動口不動手的家伙如何表現時,小家伙半遮半掩得跟著另外四個孩子一起開始拍擊了。組長在完成后解釋說:因為他真的不會,那我們商量著一起幫助他。果然,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還是大啊。
有的班級來點誘惑,加點打擊樂器。有的班級有節奏感特別穩定的孩子,那就請你來當小老師,也可以讓這“懶惰精”老師坐邊上喘口氣,好好欣賞欣賞。
你們本就不同,就得用不同的方式。怪在老師我,反射弧太長,很多時候需要觸摸邊邊角角才能明白一些道理,那就讓我們一起去改變,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