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JD與taobao的購物體驗
當前國內外的互聯網購物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享譽全球的Amazon還是富有中國特色的X寶,X東,都伴隨著互聯網的浪潮成長、壯大,而且在網購平臺大戰中形成了獨具風格的一方巨擘。
其實對于互聯網的接入,我們現在每天都與其有很多次的親密接觸,今天我們來一起聊一下,網購平臺中的國有特色的代表TB和JD。
在開始之前,第一個要搞清楚的是,這些平臺與顧客之間究竟發生了些什么呢?
抽象概括而論,都是以提供平臺服務為依托,提供對商家和顧客的雙窗口,最終努力促成雙方交易的發生。
雖然從思路和目標上都很接近,但是兩個平臺還是有自己特色與地盤的:
-銷售特色
? ? JD:以正品電子起家,特點追求正品和產品質量,
? ? TB:以小商品的平臺交易起家,是很有中國特色的商品平臺;產品種類全,價格優惠;
? ? ? ? -Tmall:TB旗下的追求品質的平臺版塊;但整體風格還是沒有脫了娘胎
-商家客戶
JD:開始以“自營”的印象走入視線,雖然隨著平臺擴展,早已轉型為專心做平臺業務,而不是商品代理商,但其商家準入門檻還是略比TB平臺高階。個人感覺第三方的明顯入駐時間可能Tmall的出現還是很相關的,屬于B2C的典型。
TB:前期以個人商家為主,造就了中國商業交易鏈的改變;個人的準入制,在神話的背后同時也帶來了監管和管控的問題,假貨和版權問題等始終是難以完美的解決;后來衍生出高階Tmall,提高了準入門檻,從某種程度上挽留了客戶群對于正品或者品質商品的需求。
-客戶群
JD:依托于完全自營的快遞網絡,快速的送貨與正品的形象保障;穩穩的抓住了城市客戶群體和追求商品質量的心理;這里更像一個網絡版的超市平臺;
TB:以其產品的全面性和超短產業鏈條,是很多特殊產品的渠道,在這里可以以價格為主要誘導,大部分你能想到的東西這里都有,這里是一個非常全的市場,而不是超市;
下面對比兩家的購物體驗,搜索同樣的產品(Bose耳機):
1,搜索界面:
a)功能幾乎一樣,包括各種過濾條和分類排序功能;
b)在左側/右側都有相似產品推薦
2,主頁面
對比感受一下,同樣的關鍵詞搜出來的商品列表;都能比較準確的搜索出關鍵詞的產品項;
但在產品的整個營銷風格上卻是對比明顯;
JD的產品陳列更整潔,風格統一,用圖片說話,盡量少的使用文字;這一點跟Amazon學的不錯呦
TB里的每一個圖片都在忽閃忽閃的使勁想抓住消費者的眼睛,但感覺這種吸引力又很費力而效果一般,太多的文字徹底打散了消費者的注意力,還有一點是各家自我風格;整體來略顯雜亂;
3,商品頁面
選擇同款商品,進入到商品展示頁面:
關于產品陳列風格和圖片特色這些就不說了,基本同上,不是一個水平的;來看看區別:
-JD:這個圖在向消費者訴說什么呢?看這個音響很不錯哦,你看都已經有1.3W人評價這個商品了呢,而且還是“自營”哦,來放心下單吧(既然消費者已經搜索到了某款產品,肯定是有些動心,這個時候應該是用更多的能量來說服消費者來完成下單的動作,這是唯一的目標)
-TB:換右邊來看看:首先圖片上說了商品的一系列的特點,而且這個正視的視角真不如側視圖好看啊;下面來看潛臺詞,我是旗艦店商品哦,從上海給你寄出去(消費者:離我家好遠啊,寶寶有點不放心呢);你看看都有590人付過款了哦(針對具體的店鋪某款商品),你看我還有各種認證五道杠,放心買吧,我是正品,(為什么要說正品。。。)
4,店鋪內部
如下圖所示,基本的功能區還是很類似;關于未展示出的營銷圖片部分,雖然同樣的產品,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背景和整體氛圍下,效果也大不同;
從上面的示例中;能夠感受到的是JD平臺提供的更像是一個互聯網的超市概念,干凈整潔,送貨方便放心,在購買東西的時候也有一種絲絲enjoy(哈哈,是不是變粉絲了);TB的平臺更像是一個農貿市場的感覺,平臺提供了場地,顧客買什么東西,就需要與相應的店家打交道而不是平臺本身,雖然中間使用了支付寶。
但文中只是示例了某一款略中高端商品的例子,的確不夠全面和不一定很是客觀。換個角度來看,TB也有自己的優勢,里面琳瑯滿目,東西很全,比如我要買個開發板學習一下嵌入式的開發,這個東西JD肯定沒有;買個youku的會員賬號;買點某農戶自己家釀的蜂蜜等。
由此可見,一個平臺的目標是以服務和提供優質商品為追求;一個是要做最大最全的市場,可能這個市場里也可以建一個超市,但超市絕對不是其全部。
整體而言,都屬個人淺見,結合購物體驗而談,肯定會有不全面的地方,不針對任何平臺的客觀拙見。除了購物以外,還有很多交互的環節不同包括付款,售后等等,本文主要針對購買這個動作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