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升入研究生前的暑假,宅居家中,父親見我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于是提議全家一起出去旅游。旅行計劃由我安排。
想起“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的詩句后,我便打算把洛陽當做旅行的目的地。在去洛陽前,依次游了覽武漢、鄭州、登封等三個城市。一來剛好順路,便于安排車旅行程,二來這幾個城市都有許多我感興趣的名勝。
歷史上,登封長時間隸屬洛陽,到了近現代才劃撥到鄭州治下。因此,登封嵩陽書院儀門楹聯寫道“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衡恒,四塞關河拱神岳;歷九朝為都會,包伊洛廛澗,三臺風雨作高山”,下聯描述的正是古都洛陽。
考慮到登封的歷史古跡較多,“天地之中”建筑群眾星璀璨,已參觀的名勝古跡有初祖庵、少林寺、塔林、少室山、太室山、嵩岳寺塔、法王寺、嵩陽書院等,未來得及參觀的有東漢三闕、觀星臺、中岳廟、會善寺等,這值得我另外再起一篇文章細述。因此這篇文章不包含登封部分。
人們形容洛陽邙山古墓之多時,會說“邙嶺無臥牛之地”。洛陽古跡的密集程度與此類同。對于編制洛陽地圖的人來說,光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部寫上,就很考驗排版能力了。
不僅如此,洛陽也號稱“博物館之都”,建成開放的博物館在六十處以上。不少特色的博物館令我頗神往,比如展覽墓志銘的千唐志齋,展覽古墓的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
在燦若星河的諸多古跡和博物館中,我安排了以下幾處:
一、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
二、天子駕六博物館
三、洛陽博物館
四、龍門石窟
五、關林
六、洛陽老街
七、隋唐洛陽城遺址
八、白馬寺
下面,開始我們的洛陽之旅。
一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
古詩云: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原先的名字是古墓博物館,正門立著“邙山陵墓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牌。館內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古代壁畫展區、古墓展區和北魏景陵展區。
除壁畫館外,展出的都是貨真價實的古墓~
古代壁畫展區則更像現代的博物館,展出古代壁畫與畫像磚。
相比收費300元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代壁畫珍品館,這邊的古代壁畫館可謂窮孩子的福音。
場館內光線條件不佳,而且有玻璃的阻擋,拍照條件不太好,因此值得展示出來的照片不多。下面的照片只列出了館內藏品的十之一二。如果要真正感受它們的美,還是要親身參觀。
————藏品分割線————
下面是我在參觀過程中較為感興趣的一些文物:
磁澗西漢墓壁畫,2000年發現于洛陽市新安縣磁澗鎮里河村。
明萬歷四十一年濟源明代壁畫墓。四壁繪畫為主人宴飲、賞樂和游玩等生活場景。
歌樂仕女圖真的很美,是古墓麗影一般的存在。
西漢空心畫像磚墓,用三十二塊形體巨大的空心畫像磚拼裝而成。空心磚上畫像豐富。下圖為門額,繪有朱雀、扶桑樹、虎、鶴等圖案。
北宋宋四郎壁畫墓。銘磚上刻有“宋四郎家外宅墳,新安縣里郭午居住。磚作人賈博士、劉博士,莊住張窯,同共砌墓。畫墓人楊彪,宣和八年二月初一大葬記”。
宣和七年十二月宋徽宗退位,次年改年號為靖康。宣和八年實為靖康元年。人們推測,此墓建造時間與新皇改元的時間相距太短,改元的信息尚未傳來。
也有另一種說法:后人修墓時不愿提“靖康”這一飽受國恥的年號,因此仍用“宣和”舊年號。
北宋壁畫墓,1983年發現于新安縣石寺鄉宋四郎墓旁邊。墓主大約與宋四郎為同姓家族成員。形制為八角形仿木結構磚室墓。
“婦人啟門”的藝術形式在我小時候就聽說過,算是童年陰影之一。婦人啟門壁畫位于正對墓門的墻壁上,婦人從虛掩的門中探出身子,寓意著門后還有無限的空間。可以理解為寓意墓主人家大業大,也可理解為婦人是仙界的使者,引領墓主人去往仙界或者轉世的道路。
(去古建筑拍照時可以模仿這個姿勢)
北宋磚雕墓。形制為四方形仿木結構磚室墓。門窗、斗拱及各類裝飾陳設齊全。四壁有二十余幅牡丹磚雕。
墓的穹頂造型獨特,正如一朵盛開的牡丹花。放到別的建筑中也不違和。我個人很喜歡。
金代鄒復墓,墓室周壁刻有人物壁畫,西壁《雜劇圖》;北壁《人物桌椅圖》;東壁《家居生活圖》;南壁上部和東南、東北、西北、西南等壁刻孝子故事圖。
北魏宣武帝景陵,孝文帝次子宣武皇帝元恪的陵墓。
景陵是在原址保護的古墓,因此參觀時可以欣賞完整的封土、甬道、墓室結構。景陵作為地下結構,現在同樣也面臨著滲水等巖土工程問題的考驗。從這點來說,土木專業也是能為考古做一點貢獻的。
如果你的膽子不算太小,對“古代藝術”比較感興趣,這個博物館值得一去。
二、天子駕六博物館
“天子駕六,諸侯駕四,士駕二”
天子駕六博物館同樣也是一個“地下”的博物館。它位于洛陽的王城廣場,地上建筑只有一個六駕馬車的銅像,算是洛陽市的城市標志之一。
地下部分包括一個小型的文物陳列展廳與作為考古現場的車馬坑展廳。走過文物陳列展廳,做一些知識鋪墊后,便到了車馬坑。
在下圖中可以看見,中間偏右的馬車前,有六馬并排。這六馬一車的格局,便是大名鼎鼎的“天子駕六”。
展出的車馬坑并不大,約四十米長,同時期被發掘出來的東周王城遺跡大部分被回填保護。
與洛陽無數還未被發現的遺址一樣,它們都埋在厚厚的土里,等待后人探尋,一同敲開歷史的門扉。
三、洛陽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我們可以叫它“蘿卜”。
洛陽博物館新館位于洛河之南。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甚至可以說是地級市級別最強的博物館之一,洛陽博物館留給我的印象極好。
博物館分兩層。
一樓主要為洛陽歷代通史展和石刻展,此外還有一個關于鮮卑民族的臨時特展。
二樓主要為珍寶館與唐三彩館,參觀時另有“洛神賦圖”特展。
洛陽的歷史傳承脈絡清晰,歷代的文物數量都不少,夏商周的文物讓人看得很是過癮。
下面是我在參觀過程中較為感興趣的一些文物:
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是幾乎國人皆知的夏代遺跡,洛陽博物館展出的鑲嵌綠松石銅牌飾和乳釘紋銅爵都是出土于二里頭的文物。鑲嵌綠松石銅牌飾是現今年代最早的鑲嵌銅器,乳釘紋銅爵則是現今年代最早的青銅酒器。
(順便吐槽一下古人,為什么精美好看的青銅器都是用來吃吃喝喝的?)。
聽說二里頭遺址博物館今年底就要開館了,希望下次再到洛陽時,能一探究竟。
獸面紋銅方鼎,猙獰的饕餮紋引人回到神秘的西周。洛陽城市地標之一的九龍鼎就是以這尊獸面紋銅方鼎為原型復制而成的。
曹魏正始石經用古文、篆文與隸書三種字體書寫,又叫“三體石經”,與東漢熹平石經、唐開成石經并稱我國古代最出名的三大石經。
洛博二樓有一個“洛神賦”的專題特展。鎮館之寶曹魏白玉杯也在其中展出。此外還展出了洛神賦圖歷代摹本的復制品,觀者不多,適合駐足細細欣賞。
洛神賦相關主題展廳的觀眾主要圍觀在一個大熒幕前。熒幕里,洛神賦圖中的人物鳥獸均呈動態,仿佛重獲生命。隨著畫卷移動,旁白依次講解洛神賦故事的起承轉合。講解效果挺好。
這件西晉三輪銅鳩車造型過于可愛,已經成為蘿卜(洛博)的網紅文物之一。看到它的時候確實有點想笑,太像小時候的玩具了。
永寧寺塔泥塑人面像也是鎮館之寶之一。 現在安排在“融合之路——拓跋鮮卑與華夏文明的交融”特展展出,我差點錯過了這件藏品。打光不是很好,但是微笑的神秘感依舊。
相比游客們愛拍的唐代彩繪陶馬與馴馬傭,個人更喜歡這件黑釉三彩馬。黑釉較為少見,四題踏雪的配色頗顯大氣。
(不過四蹄踏雪也會來稱呼小貓)
唐三彩鎮墓獸的造型讓人感受到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從中可以看到許多古代神獸的影子。
不過…收藏在家中…總感覺不太吉利?
石刻館是我比較喜歡的部分,分為石刻造像和碑碣墓志兩部分。下面這件東漢石辟邪是鎮館之寶之一。盡管參觀前做了些功課,但看見這座高達1.9米的石辟邪時,仍是嚇了一跳。昂首怒目,威猛無雙。
(但是拖著舌頭就很可愛了)
翁仲,指陵墓神道兩側的文武官員石像。
洛陽博物館以藏品數量多著稱,如果旅游時間允許,值得安排一整天到此仔細觀看。
四、龍門石窟
在燦若星河的洛陽古跡中,龍門石窟可謂知名度最廣、最稱得上雅俗共賞的一處。當你走到奉先寺盧舍那大佛的跟前時,相信你也會像我一樣感慨:天地間有大美而不言。
洛陽城南的伊河穿香山、龍門山而過。兩山對峙如雙闕,故稱“伊闕”。因為隋都洛陽皇宮大門正對伊闕,故又得名“龍門”。沿伊河走在兩山之中,會覺得兩山正如同被伊河劈開,殊為震撼。
龍門石窟就位于伊闕的巖壁上,沿伊河綿延,分為東山石窟與西山石窟兩部分。西山石窟規模宏大,集中了龍門石窟造像的80%。相比而言,東山石窟現存規模較小,但是古有“西山一山,不如東山一灣”的說法,即昔日東山石窟規模還要大于西山石窟。事物興衰,由此可見。
龍門大橋,跨伊河上,建成于1962年,中跨90m,是當時世界上拱圈最薄的大跨徑石拱橋和省內單跨最大的石拱橋。
龍門石窟曾遭盜采,現存的佛像雖然依舊壯觀,但處處有無首之佛,更有甚者整面巖壁都被鏟下。《帝后禮佛圖》等文物依然流失海外。實是吾國文化之痛。
賓陽北洞的“剪刀手”佛,奇怪的手勢其實是一種佛教手印,因為其它手指已損壞,才變成今天的可愛造型。游客一般會在此擺出剪刀手與之合影。
賓陽中洞的佛像笑容和藹,甚至頗有些憨態可掬。該洞窟以浮雕壁畫著稱,可惜沒能進去。著名的《帝后禮佛圖》就是從這個洞窟中遭盜賣流失。初唐褚遂良《伊闕佛龕之碑》也是立于賓陽洞。前女友的書法正是學自褚遂良。若她來看,想必會很開心。
敬善寺洞主佛窟內四壁刻有53尊坐姿不同的菩薩。仔細觀察可見這些菩薩的蓮花寶座由莖條相連為一體,數十莖歸于同一根,被稱為“一佛五十菩薩圖”。
武周時期開鑿的摩崖三佛內有三尊大佛像,分別代表過去、當下、未來。該處的三佛像以未來佛彌勒居主位,較為特別。據說是武則天自稱彌勒佛轉世,因此以彌勒佛居中。
萬佛洞因兩壁鑿刻一萬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兩壁小佛像下方刻有十二個伎樂人。主佛背后同樣有“一佛五十菩薩圖”。洞外小佛龕眾多,其中有獨特的兩尊護法石獅,可惜已被盜賣。
蓮花頂刻字““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龕”。”
惠簡洞造像與奉先寺造像頗為神似,被稱為“小奉先寺”。該洞系惠暕法師專門為唐高宗、武則天祈福而造。
蓮花洞,以洞窟上方優美的蓮花頂而得名。中間的釋迦牟尼立像非常肅穆莊嚴,可惜頭部已不存。
自蓮花洞等處逐漸向山,沿途欣賞小佛龕,突然走到一處平臺,豁然開朗,抬頭三面巖壁高聳,數尊巨型佛像矗立,宛如神跡,這便是奉先寺。
奉先寺的巨型雕像有九尊,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其中的大佛便是盧舍那大佛,堪稱中國石刻之精粹。
經雄偉壯觀的奉先寺后,再看西山石窟剩余部分的諸佛像,便有些意興闌珊了,因此欣賞的不夠仔細,拍照不多。實際上像古陽洞、藥方洞、六座塔等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地方,可惜自己當時沒能耐心性子來一處處欣賞,非常遺憾。未來總歸要再到龍門石窟補上的。
其中,古陽洞以碑刻文明,魏碑“龍門二十品”中的十九品都出自該處。
之后變到了東山石窟,規模相對西山石窟較小。主要有擂鼓臺、萬佛溝、看經寺等處。
擂鼓臺因武則天曾在此置擂鼓司而得名,分北中南三洞。中洞因四壁刻有一萬五千尊小坐佛而被稱為“大萬五千佛像龕”。南洞內四壁則布滿700余尊蓮花座像。
萬佛溝是香山中的一處山溝,因佛龕密集而得名。
看經寺相傳為唐僧曬經書處,因此得名。看經寺洞壁刻有29尊羅漢浮雕造像,據說是我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在下面這張照片的最下方可以看見羅漢浮雕的頭部。
五、關林
關林據說是武圣關羽的埋首之處。因關羽被尊為圣人,因此其陵墓被尊稱為“林”。關林自東漢末年延續至今,現存的殿宇為明清時期古跡。
從正門進入走到儀門,儀門兩側有兩方古碑。一方為岳飛題詩,一方為關羽繪竹。儀門與大殿之間為石獅御道,建于萬歷年間,御道有望柱36根,石獅106個。獅子神態各異,還挺耐看。
正門外有一座乾隆年間的戲樓,上題“千秋鑒”。戲樓專為祭祀關羽演習而用。
六、洛陽老城
我們是從麗景門加入洛陽老城的。自麗景門可進入洛陽的老城十字街,小吃攤點眾多。周邊的街區古跡眾多,如孔子問禮碑、河南府文廟、鼓樓、文峰塔、潞澤會館等,可惜沒來得及一處處細看。
麗景門最早始建于隋代,是洛陽古城的西大門。今日的麗景門為現代重建的混凝土結構。算是洛陽地標之一。
洛陽老城鼓樓,始建于明代。相比同為古都的西安,洛陽的鼓樓規模就小很多了。
文峰塔,清代九層樓閣式磚石塔。如今文峰塔周邊新建了名為“洛邑古城”的旅游區。
七、隋唐洛陽城遺址
隋唐是洛陽在歷史進程中最為顯赫的一段。那座如日中天、萬國來朝的隋唐洛陽城,讓當時無數的文人墨客極盡文采來贊頌,也給后人留下無限的遐想。
人們通過當代考古技術發掘隋唐洛陽城的痕跡的同時,也嘗試用現代的建筑技術復原它的盛況。
應天門、天堂明堂、定鼎門等都是重現古都風貌的嘗試。
古代的應天門始建于隋大業元年,為隋唐洛陽城宮城紫薇城的正南門。應天門左右連接兩闕樓,均置雙向三出闕。
在考古發現的應天門遺址上,新的應天門按舊制修建。周圍沒有高樓,因此顯得氣勢驚人。
明堂,又稱萬象神宮,為紫薇城正殿。天堂這是武則天禮佛之處。
相比后來建設的應天門而言,重建的天堂明堂總感覺氣勢不足。偏矮小。
八、白馬寺
白馬寺不用多介紹,作為佛教西來后中國的第一座寺廟,白馬寺足以青史留名。現存的白馬寺為明清時的格局,年代最早的建筑為金代齊云塔。
在洛陽八景中,白馬寺的“馬寺鐘聲”是其中一景。
元代夾纻干漆羅漢像是白馬寺內的珍寶之一。殿內燈火昏暗,加上隔著玻璃看不清羅漢像的細節,但仍能感受到其精光內斂的氣質。
清涼臺,相傳為漢明帝劉莊讀書、避暑之地,圣教西來后,攝摩騰、竺法蘭法師此處翻譯經文。
齊云塔,13級四方形密檐式磚塔,金代重建。
后記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這是人們提到洛陽時常會引用的詩句。盡管詩中不乏對古都的敬意,但更多的是物換星移的感慨。
確實,你若去走走曹魏洛陽城的廢墟,去翻開《洛陽伽藍記》想象那些無數消失的寶剎叢林,去邙山看看那些無花無酒鋤作田的古墓……百代興廢的沉重感能把人淹沒,如同埋在冷冰冰的石頭里。
但那些往日陳跡,并不是完整的洛陽。
你還應該看看新修的地鐵線,看看隋唐遺址植物園盛開依舊的牡丹花。
時至今日,洛陽依然是中州的第二大城市。他有他扎實的工業基礎,有繁榮的旅游業。
我相信,洛陽依然是那個翩翩美少年。他不必萬國來朝、傲視群城,但是能保持青年人的朝氣。愿他蒸蒸日上,繼往開來。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