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042字,閱讀約需2分鐘。
姑娘顧家,兩邊不發(fā)。
敲出這句話時,心里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生怕遭到廣大女同胞的猛烈炮轟,加入戰(zhàn)隊的,恐怕還有家有女兒的父母。
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以前從未聽說過這句俗語。下午,閱讀智然先生的《了凡生意經(jīng)》時看到的,心里一驚。“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早已成為封建糟粕,為世人唾棄。姑娘還不應該心里想著念著娘家嗎?那是自己的原生家庭,是自己的根,不能忘,不敢忘。顧家,天經(jīng)地義,義不容辭啊。怎么顧著娘家,就會導致娘家與婚后的小家庭、婆家兩邊都不會興旺發(fā)達呢?
智然先生在書中舉了個例子。云南一個女企業(yè)家朋友,十足女強人。結婚以后,娘家的大事小事她都罩著,家里還有一個在公安局工作的弟弟被壓住了,感到活得一點價值感沒有。女企業(yè)家在娘家,叫越位;對夫家的事兒不盡心,叫缺位。夫妻兩個常吵架生氣,家不和萬事就不興。
這個例子很有說服力。顧家是對的,是有孝心的表現(xiàn)。不孝之人,不可交。但過于顧家,大包大攬,指手畫腳,操控欲過強,就可能會侵害娘家兄弟的權益,雖然對娘家提供了物質上的巨大幫助,卻造成了親人心理上的巨大缺失。顧了那頭,顧不了這頭,如果因此影響了夫妻關系、婆媳關系,害莫大焉。
有個網(wǎng)絡熱詞叫“扶弟魔”,意思是因受到家庭的影響,會對自己的弟弟不計成本地奉獻,“扶弟魔”不僅指女性,還有男性,是一種“無邊界模式”。如果一個家庭中百般縱容較年幼的孩子,凡事都要較年長的孩子作出退讓和妥協(xié),甚至是無休止的付出,就會培養(yǎng)出令人聞風喪膽的“扶弟魔”模式。
前幾天,一位女生因家庭瑣事離家出走,當天就被米山中學一位熱心、細心的老師發(fā)現(xiàn)了,及時聯(lián)系家長接了回去。初步了解,她認為父母嚴重偏向于弟弟,而總是批評自己有錯。于是,她從城里徒步要投奔到幾十公里外的乳山的姥姥家去。
我對主任說,要與女生好好談心,之后再與家長溝通。孩子發(fā)生問題,首先是家庭的問題。可以適當介入家庭,引導家長改善親子關系。對于二孩家庭,家長要一視同仁,不能總是讓老大讓著老二。要讓兩個孩子都能“收到”父母的關注和愛。
付出不等于收到。付出,只代表了從一方發(fā)出,并不代表對方接受到了正面的積極的信息。
老師苦口婆心地說服教育,學生起初聽著低頭不語,后來聽著聽著火了,反唇相譏。這表明老師動機雖好,但智慧不足,沒有說到學生的心坎上,出現(xiàn)了超限效應。老師滿腔的愛,學生并沒有收到。
顧家的女子,也要將自己辛辛苦苦付出的真愛,讓娘家、夫家的所有人都收到,為她的善行大愛所感染和激勵。
2024年10月20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