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孩子,自然少不了步行。
那時沒有摩托,也沒有三輪,更沒有屁股冒煙的汽車,有的是慢得讓人著急的牛車,跑起來嚇人的馬車、騾車,還有叫起來怪異的驢車。
盛夏時節,方圓村子都有廟會。每逢這時,有車的駕車,沒車的步行,接姥姥,叫姑姑,大戲臺子搭起來,各家都是呼朋引伴,熱熱鬧鬧。各色小販也聚攏來,戲臺外的街道兩旁,賣燒餅的,賣糖糕的,賣麻花的,還有各種水果,小雜耍,小零食……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可比過年有趣多啦!
聽說哪個村子唱戲了,吃過午飯,向家里要上三角或五角,裝在最安全的口袋里,飛奔出門,相約三五個小伙伴出發了,順著田間的小道,翻過山梁,說著閑話,蹦跳著向目的地走去。一路上,漫山遍野的笑聲,玉米,谷子散發著誘人的清香,小小的池塘,藍藍的天空,伙伴們像出廄的小馬,好不快活!山的巍峨,樹的蔥綠,花的俏麗隨處可見。
最喜歡去姑姑那村看戲。
那時候沒啥作業,老師們似乎也都喜歡去看戲,要是趕上放假那簡直太棒了,前腳進門,放下書包,后腳出門,跟爸媽喊一聲:“我去看戲了昂!”話音剛落,人早一溜煙,沒了蹤影!
順著村前的田間小道,跑上一二里,累了坐路邊歇歇腳,然后站在土堆上張望一番,隱隱聽到鑼鼓聲,那心情怎一個好字了得!想象著姑姑把一大堆好吃的放我面前:糖豆,麻花,燒餅…不覺又起身快步跑起來,穿過玉米地,翻過紅土坡,再爬上一道長長的斜坡,一座飛檐凌空的小廟出現在視線中。快了,快了!約摸十分鐘就來到了小廟前的戲臺旁。
高大鮮艷的戲臺,深紅色的幕布,喧天的鑼鼓,咿呀呀的唱腔,紅的,黃的,白的,還有大花臉!臺前坐著黑壓壓的幾百人,有頭發花白的老大爺,有系著方巾的老奶奶,還有在人群里鉆來鉆去的孩童,當然外圍更多的是各村年輕少男少女,說著玩笑,逗著樂,吃著零食…
姑姑家就在戲臺后邊,我一進門,姑姑便喜滋滋地迎來:“蓮,快來,想吃啥姑給你買去!”說著便拉上我去了戲臺。想吃的太多,可又吃不了,每次姑總是說我不中用(吃得太少)。
山里的孩子,少不了幫家里干農活。每到農忙時節,學校便放幾天假,不論春種還是秋收。
春種時節,最自豪的便是能幫家里點種。那時種玉米得四個人:一人刨坑,一人點種,一人撒肥,一人埋坑。我常常是點種的,左臂挎著裝有玉米種的籃子,右手抓一把玉米種,每坑兩到三粒,要又快又準,不能掉到坑邊,一定要讓種子落在坑底。這也算技術活吧!在爸媽的夸獎下,我的點種技術越來越好,感覺像個小大人!
每當快中午時,母親便打發我回家,早點回去開火,坐鍋,洗菜…這樣,可以節省母親的做飯時間。本是件輕巧事,可我并不喜歡!因為回家的路太窄,草很高,更怕遇上蛇!所以,每次總是硬著頭皮,警惕地飛快地蹦跳著跑回家。
當然,路上,遇到過蜥蜴,也遇到過蛇。起初錯把小小的蜥蜴當成了蛇,后來,真的見到了黃花色的,長長的,沒長腿卻爬得飛快的動物。終于知道,那才是蛇,見到它,你別動,千萬不要傷害或驚動它,它會悄悄地走開。雖然鎮定以待,但看到蛇的第一反應總是:一怔,頭皮發麻,腦子一片空白,心怦怦地跳,似乎能跳出來!一身冷汗冒出來!直到它消失在面前,自已才鼓起莫大的勇氣向家飛奔,生怕再遇到,心里不停地祈禱:別出現,別出現!
也許,幼小的心靈是在這種獨自面對恐懼中逐漸變得堅強起來,以至不怕各種昆蟲!
兒時,每到升級考試,我們便要來一次長途跋涉---到鄉中心校考試。每人背一把小凳子,干糧,水壺,拿上夾板,學習用具,排著長龍隊,跟著老師,從村西出發,先是五里山路,然后是三里柏油路,一路上歡呼雀躍,有說有笑,大約一個小時的行程,我們終于到達目的地。
考場在鄉公社的露天大院里,一溜排開,一個村子一豎行,坐上小板凳,夾板放腿上,就這樣,上午考數學、常識,下午考語文。考試結束,再排著隊走回家,一個個餓得七倒八歪,灰頭土臉像蔫黃瓜。
考試,不單是智力的比拼,更是體力的較量!
不禁想放聲高歌: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
梯田層層,山路彎彎,無論走多久,走多遠,總走不出童年的記憶,因為那是我的樂土!
(每次踏上回鄉的路,回憶便開始瘋長!就這樣任意地想,隨意地寫來!親們,別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