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俄羅斯世界杯11個舉辦城市簡史:莫斯科、圣彼得堡、加里寧格勒、喀山、下諾夫哥羅德、薩馬拉、伏爾加格勒、薩蘭斯克、頓河畔羅斯托夫、索契、葉卡捷琳堡。
莫斯科——俄羅斯起家的搖籃
當我們提到一個國家的城市,大眾首先想到的往往都是她的首都。正如我們向外國人提到中國的城市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首都北京。
這座世界歷史名城,承載著俄羅斯人的十個世紀的光榮與恥辱。
還記得那座童話城堡——克里姆林宮嗎?1156年,基輔羅斯國的尤里·多爾哥魯基大公在奧卡河支流——莫斯科河畔,修筑當時還是泥木材質的克里姆林城堡。他修筑木柵城墻,吸引居民,建成了第一代莫斯科城鎮。卻不曾想,當蒙古第二次西征來臨時,被拔都一把大火毀掉了,居民也屠戮殆盡。13世紀70、80年代,另一位大公,丹尼爾一世又接管了這片土地,而他的父親,正是著名的打敗條頓騎士團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丹尼爾一世重建了莫斯科,這是第二代莫斯科城鎮。無論之前的尤里還是丹尼爾一世,早些年的莫斯科大公領地,不過是莫斯科這個河畔小城及其周圍的土地。
直到彼得大帝遷都圣彼得堡之前,這里都是他們的根基,他們的老本,是一個未來龐大的斯拉夫帝國的搖籃,正是從這個小城鎮里,在后來的幾個世紀里孕育出了戰斗民族。伴隨著莫斯科公國崛起和后來的沙皇國的瘋狂擴張,曾經居住在這里的歷代大公和沙皇們合力書寫了一部民族勵志故事。莫斯科也從一個小城鎮擴張成一個大都市。
19世紀拿破侖遠征沙皇俄羅斯時,奉行焦土政策的俄羅斯人,寧可一把大火燒掉了自己曾經的首都,也不留給拿破侖。莫斯科再一次毀于大火,但是很快又被重建。到二戰時期,莫斯科保衛戰也異常慘烈悲壯,那個時代的蘇聯達瓦里希們,為傳承祖先的榮耀而繼續奮勇向前。
圣彼得堡——以彼得大帝命名的城市
說起圣彼得堡,必提俄羅斯史上著名的沙皇——彼得一世。
這座坐落于涅瓦河口,芬蘭灣沿岸的城市所處的土地,曾經在17世紀初瑞典——俄羅斯戰爭中,被瑞典奪取,瑞典人在這里修建了要塞。我們知道,從歷代莫斯科大公到俄羅斯沙皇,都為斯拉夫民族能擁有出海口而奮斗不息。到了彼得大帝時代,俄羅斯帝國再度崛起。在大北方戰爭中,俄羅斯人奪回了此地。彼得大帝決心認真經營這個寶貴的波羅的海出海口,于1703年大興土木,建立以自己命名的堡壘,并派重兵把守。1712年,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這里,使圣彼得堡在200年里成為俄羅斯政治中心,這座城市也日漸繁榮。
1914年,一戰的年代,由于俄語里“圣彼得堡”有德語發音成分,為了“去德國化”,改名為更加“俄羅斯化”的彼得格勒。十月革命也在這里打響,革命之后首都又遷回了莫斯科。1924年列寧去世后,蘇聯為了紀念他,又改名為列寧格勒。蘇東劇變后,新的俄羅斯聯邦又將其名改回了最初的“圣彼得堡”。
加里寧格勒——曾經是條頓騎士團的首都
如果我們細心鉆研俄羅斯地圖,就會發現俄羅斯有一塊夾在波蘭和立陶宛之間領土,一塊脫離了俄羅斯本部的飛地。在這一小塊飛地上,矗立著首府城市——加里寧格勒。
提到這座城市,就不得不提日耳曼人和他們的十字軍。加里寧格勒在歷史上曾叫做柯尼茲堡。這片土地上最初居住著一些古普魯士人。歷經幾次十字軍東征之后,退回歐洲的條頓騎士團,應邀發動了對古普魯士人的宗教戰爭,并于1255占領了這里。波西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為條頓騎士團捐了款,興建了城堡。為了紀念這位國王,這座新建的城市以奧托卡二世的母親的名字命名。后來隨著條頓騎士團發展壯大為普魯士公國、普魯士王國、乃至德意志帝國,柯尼茲堡也一直被繼承下去,成為德國的一個城市。只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波茨坦會議后,這座屬于德意志人的城市與其周圍的土地劃歸蘇聯所有,成為她的一個州——加里寧格勒州。蘇東劇變后,俄羅斯繼承了這塊土地。
喀山——歷史上喀山汗國的首都
喀山這座城市在歷史上曾是喀山汗國的首都。而喀山汗國,對于多數人來講,少有耳聞。這座城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蒙古西征。蒙古在第二次西征中,吞并、臣服了不少東歐大大小小的邦國,拔都和他的后人們建立了金帳汗國,爾后在伏爾加河中游左岸的一個聚落的基礎上,興建了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喀山。14世紀末,隨著金帳汗國的衰落,那些蒙古王公大臣間漸漸產生了離心力,于是這個成吉思汗子孫建立的國家很快走向了分裂。終于在1438年,分裂出了喀山汗國,定都喀山。
一國的衰落往往是周邊國家的崛起的機會。恰恰自15世紀開始,斯拉夫人的莫斯科公國崛起。16世紀,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稱沙皇,莫斯科公國也“升級”為俄羅斯沙皇國。1556年,喀山汗國被崛起的俄羅斯沙皇國所滅,爾后喀山便一直為俄羅斯的領土。
在彼得大帝時期,因組建里海艦隊,喀山造船業蓬勃發展。自中世紀以來,喀山的建筑多為木質建筑,因此在歷史上備受火災威脅,顯得非常脆弱。在1774年普加切夫叛亂中,幾乎被完全摧毀。因而后來重建時,石料成為了主要建筑材料。二戰時期,因蘇聯西部遭受德軍入侵,大量軍工企業東遷到喀山,喀山成為坦克與飛機制造中心,至今都是俄羅斯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
下諾夫哥羅德——在河流交匯處建立的城市
這座城市原名就叫“諾夫哥羅德”,原意是“新城市”,但是為了區別俄羅斯歷史上的“諾夫哥羅德公國”,以及這座城市地勢很低,因此才有了“下諾夫哥羅德”一說。“下”的意思也是因為地勢、海拔低,相對于那些“上面的”城市而言。
這座城市歷史較為悠久。在俄羅斯人還沒有崛起的年代,1221年,一個斯拉夫人的公爵——尤里二世在伏爾加河和奧德河交匯處建立了一個小小的城寨作為據點。在蒙古西征的年代,以小城寨發展為大城堡,并以此為中心,漸漸發展為城市,成為一個公爵領地。
莫斯科大公國崛起后,占領了這里,因為其河流交匯處的地理位置,漸漸成為一個對抗外敵軍事戰略要地。19世紀,成為俄羅斯重要的商貿中心。
薩馬拉——二戰時期蘇聯的陪都
這座城市因在此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薩馬拉文化而得名。據說,一個圣徒曾預言這個伏爾加河和薩馬拉河的交匯處,將來會發展成大城市。一直到1586年前,這個地方只是個海盜巢穴,1586年,薩馬拉河口才修筑了城堡。但很快這座城市就發展起來,成為一個外交和經濟中心,東方各國的使者常匯集于此。
蘇聯時代,為紀念瓦列里安·古比雪夫,曾在1935年改名為古比雪夫。二戰時期,蘇聯西部領土被德國占領,蘇德戰場的戰線一度推進到莫斯科,政府主要部門搬遷到此。類似于抗戰時期中國南京政府搬遷至重慶。
伏爾加格勒——這座城市曾經叫:斯大林格勒
沒錯,這座城市幾經易名。二戰東線的轉折點,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便發生于此。
1589年,俄羅斯沙皇國在察里津河和伏爾加河的交匯處建立了一個名為“黃水”的城堡,用來防御來自南方的敵人。在俄羅斯不斷擴張的征戰中,此地幾易其手。哥薩克人劫掠過,阿斯特拉罕汗國占領過,克里米亞汗國包圍過,伏爾加格勒在一次又一次失陷中,證明了她是一個戰略要地。蘇維埃的年代,1925年,為紀念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在革命戰爭中,領導了與哥薩克人的戰斗,改名斯大林格勒。
二戰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之一,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戰爭的殘酷,也留下了無數英雄的故事。那場戰役徹底地毀掉了這座城市,今日的伏爾加格勒,幾乎是在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來的。
薩蘭斯克——要塞發展而來的小城市
薩蘭斯克這座城市的名字來源于薩蘭卡河,其坐落于因薩爾河與薩蘭卡河交匯處,位于莫爾多維亞自治共和國境內。薩蘭斯克是在1641年建立的阿特瑪要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708年歸屬于喀山省,1780年正式被承認為一座城市,歸屬于奔薩省。1928年成為莫爾多維亞民族邊區首府,1934年莫爾多維亞成立自治共和國,又成為其首府。
頓河畔羅斯托夫——頓河的明珠
之前提到的許多城市都位于伏爾加河河畔,俄羅斯除了伏爾加河,還有一條著名河流——頓河。提到頓河,很多人都會想起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
俄羅斯有兩個叫“羅斯托夫”的城市,其中一個坐落在頓河流入黑海的入海口,就是我們所說的頓河畔羅斯托夫。這座城市更加年輕,在俄羅斯人征服這里之前,曾是意大利熱那亞人殖民地。熱那亞人和奧斯曼土耳其先后在此建立過要塞。到1749年,彼得大帝的女兒——女沙皇伊麗莎白為了控制黑海貿易,通過法令,政府主導移民,才漸漸發展為城市。隨著俄羅斯的擴張,這里從邊境變成了內地。戰略地位逐漸降低,而由于其處于頓河的入海口,經濟商貿地位反而提升。1779年,頓河畔羅斯托夫吸收了大量的亞美尼亞難民,逐漸合并了周圍幾個居民聚集地,人口也越來越多。到了20世紀20年代,已經成為蘇俄的第三大城市。
索契——冬奧會城市·俄土戰爭的橋頭堡
索契,這座位于黑海東岸、高加索山脈北麓的邊境城市,當我們提到她時,自然會想到幾年前的索契冬奧會。在歷史上,無數亞歐大陸的民族曾光顧于此。西徐亞人、薩爾馬提亞人來而又去,希臘化時代的本都王國統治過此地,羅馬人也到達過這里,6到11世紀,又成為格魯吉亞王國的領地。爾后,突厥人、蒙古人的游牧大軍都曾光顧過這里。14到19世紀,又處于當地高加索部落的控制之下。然而這些往事如果展開闡述,甚至可以寫成長篇論文。重要的是,她是如何成為俄羅斯的領土的。
俄羅斯人是在19世紀的俄土戰爭中,因此地緊鄰兩國邊境,才認識到索契的戰略重要性的。1829年,俄羅斯擊敗了奧斯曼土耳其,并攻占了這里。然而,當時的俄羅斯人對這里的民風、歷史、地理并不熟悉,當地的高加索人也很排斥俄羅斯人,后來俄羅斯才派出了探險隊,并建造了一系列要塞。19世紀中葉,當地高加索人反抗俄羅斯人,遭到了鎮壓,許多高加索部落民或被屠殺,或逃往奧斯曼土耳其。所以后來的索契人主要是從俄羅斯其他地方移民而來的。
葉卡捷琳堡——彼得大帝為葉卡捷琳娜所建
大北方戰爭中,彼得大帝率領的俄軍被瑞典、奧斯曼帝國聯軍圍困。正當他感覺自己走投無路,心灰意冷想要服毒自盡時,他的隨軍情婦突然打碎了毒藥瓶,給他鼓舞打氣,并賄賂了奧斯曼帝國的首相,奧斯曼帝國以俄羅斯割讓領土為代價,放彼得大帝回國。
彼得大帝為了感謝情婦在他危急關頭的勇敢與睿智,娶她為皇后。這位皇后,就是后來成了女沙皇的葉卡捷琳娜一世。
彼得大帝為了紀念他的皇后,1723年修建了這座城市,并命名為葉卡捷琳娜堡,最初以鑄鐵工業為經濟支柱。
十月革命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在此被處死。1924年,為紀念布爾什維克領導人,雅科夫·斯維爾德洛夫,改名為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同樣是在蘇東劇變后,俄羅斯聯邦改回了原名。
(圖片主要來自維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