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又稱蓉城,地處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因農業發達、物產豐富,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近年來,成都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實現了較快的經濟增速,連續五年位列“新一線”城市榜首。
作為西部城市的成都,真的實至名歸嗎?
1.何為“新一線”城市
“新一線城市”的概念是由《第一財經周刊》于2013年提出,它認為行政級別和GDP不能反映城市的商業魅力和經濟增長潛力,因此對全國400個城市進行了詳盡調查,通過綜合人均收入、一線品牌進入密度、211高校數量、國際航線數量等10項指標計算出每個城市的綜合商業指數,基于該指出對這些城市進行了全新的分級,其中“新一線”城市為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天津、西安等15個城市。
自2016年起,第一財經旗下數據新聞項目“新一線城市研究所”都會發布《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而成都一直領跑“新一線”城市排名。
成都是否真的有足夠的實力成為新一線城市的領頭羊?本文將基于2019年的數據,從經濟、人口、科教等方面對成都、重慶、杭州和武漢進行簡要對比。
2.經濟
在GDP總量上,成都位列第二,但其同比增速最快,表現出較強的經濟增長勢頭。成都與重慶同屬西部城市,物價和工資水平都明顯低于杭州和武漢,因此成渝兩城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與杭州、武漢差距較大。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和武漢的房價收入比也高于成渝,四座城市中成都的房價收入比最低,說明在宜居性上,成都更有優勢。
從產業結構上看,成都的第三產業比重較高,達到65.57%,僅次于“互聯網之城”杭州的66.17%,這得力于成都近年來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了互聯網、金融等行業的發展。但是,成都第二產業的比重略低于其他三個“新一線”城市。事實上,工業一直都是成都的短板。
2020年4月底,四川省政府同意設立成都東部新區,計劃推動成都在工業上的轉型升級,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未來成都在第二產業上的發展,值得我們期待。
3.人口
大量的人口能為城市建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也能帶來推動經濟發展的投資和消費。因此,城市的人口總量和人口凈流入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這個城市的活力。就常住人口而言,成都僅有重慶的一半,但在人口密度上,成都超過了其他城市。這意味著,相對于其土地面積而言,成都已經容納了相當多的人口,說明成都具有相當高的城市吸引力。
2019年成都年末常住人口比上年增加22.1萬人,而重慶、杭州和武漢分別增加22.53萬人、55.40萬人以及13.1萬人。在人口凈流入量上,成都落后于重慶和杭州。但考慮到重慶和杭州的人口密度遠遠低于成都,尚有更大的城市承載空間,在今后的人口規模擴張上,成都可能會處于劣勢。
4.科教
如果說人口決定了一個城市發展的下限,那么科技和教育就決定了這個城市發展的上限。要實現城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就必須科技教育兩手抓。
在普通高校數量上,成都落后于重慶和武漢。但在211高校數量上,成都與從重慶和杭州拉開了明顯差距,與“大學之城”武漢相比只落后2所。在校本專科人數上,成都也僅少于武漢。這說明在高等教育的辦學規模和教學質量上,成都并不存在劣勢,甚至可以說具有優勢。
2019年成都共有4149家高新技術企業,而重慶、杭州和武漢分別有3141家、5528家和4417家。在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上,成都遠落后于杭州和武漢。由此可見,成都在科技創新領域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5.成都發展任重道遠
與重慶、杭州和武漢相比,成都有著更快的經濟增速,更具城市吸引力和宜居性,在高等教育的辦學規模和教學質量上僅次于“大學之城”武漢。但是,成都的人口密度已達到較高水平,人口規模的擴張速度可能會放緩。同時,在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發明創新上,成都與中部城市武漢和東部城市杭州還存在一定差距。
近年來,成都憑借成功的城市宣傳在網絡上獲得了極大的流量和曝光率,成為了“網紅城市”,由此帶來了大量的人口凈流入,而成都相對較低生活成本留住了流入人口。依靠人口紅利和正確的產業政策,成都實現了彎道超車,成為中國西部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如今,不斷涌入的外來人口將使成都的城市承載力面臨嚴峻的考驗,成都必須要保證能夠提供相應的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以維持城市高效快速地運轉。同時,成都應當繼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彌補自身在高端制造業上的短板,將科技創新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