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正當我敲完文章準備關電腦上班,不知哪來的想法,鬼使神差地在結尾加了句:“本周我會踐行這一方法”。
于是,一篇周更的讀書筆記就變成了日更的方法實踐直播。
或許,小的嘗試都是這么莫名其妙開始的。
《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高效的緣起便是制定了一生的奮斗目標——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
理所當然,要踐行他的工作法,得先有個目標。
趁著坐地鐵那會兒,我大致定了個周目標,具體如下:
完成《事件·時間日志》記錄的每日分享和周末復盤;
五天無氧運動,三天沙拉晚餐;
工作日結;
完成一本書的閱讀和讀書筆記,構思下周的踐行計劃;
嘗試使用專欄中習得的1-2個概念,并分享。
目前看來,完成的還不錯。
不得不說,小目標真的很有效:目標聚焦,快速反饋,跳一跳就能夠得著。
下面我想簡單談談帶著周目標去做《事件·時間日志》記錄的感受。
1.?是什么:你能真切地感知到時間的存在——在哪里和去哪里。
一天24小時,每當完成記錄,我就對前一分鐘去哪里心知肚明。印象最深的是今天下午連續工作后到樓下遛彎,差不多轉了兩圈,我突然意識到“可以了,該回去了”。看看表:十多分鐘。換做以前,可能閑逛半小時也沒啥感覺。
2.?為什么:你不會變幸福,但你會隨時知道有事可做。
還記得我之前說的“階段性墮落”么?現在看來,每次選擇游戲追劇等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不知道現在該干嘛”。好了,有了目標,工作不忙的時候可以抽空鍛煉,準備大吃大喝的時候會想起應該素食,到家以后會馬不停蹄健身,洗完澡不會躺下,因為你還有事情沒完成。
3.?怎么樣:善用“時間下腳料”,從時間中去找時間。
除了下樓、過馬路、或者晚上在車上實在想放松下眼睛,大部分等待、交通、排隊、上廁所的時間我都會用來做點什么。不是看新聞追熱點聊微信,而是完成你的小目標。正如文章中所寫:
“應當不斷挖掘一切時間潛力。明擺著,人不能老是每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應該正確利用工作時間,從時間中去找時間。”
4.?你應當忽略那些無關緊要的對象(人和事),因為有更重要的在等你。
比如今天,工作中遇到了無比坑爹的事情,氣得我直想罵娘,但那又能怎樣?工作不是還得繼續,目標不是還得完成?
看來長期以往,我的心態都能變好不少~
重翻《奇特的一生》,有句話再次感動到我: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驚世界,而是要像易卜生所說的,生活在世界當中。
簡單總結下:小目標&《事件·時間日志》記錄,讓我感知到時間的存在,明白該做什么,如何省時間,忽略不相關對象。
附:今日的《事件·時間日志》記錄,看起來工作又不及格,還好領導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