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學生自殺事件頻繁發生,層出不窮,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之前有專門機構做了一個《大學生自殺問題調查報告》,發現大學生自殺是大學生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且大學生自殺率是一般同齡人的2-4倍,真的是觸目驚心。青年人好比初升的太陽朝氣逢勃,可朝陽剛剛升起,還沒有來得及發光發熱就過早的殞落,實在讓人痛心。為什么有作為有知識、有文化、有能力的大學生反而比同齡人更易自殺呢?
?一、大學生的學業壓力比同齡人的工作壓力更大。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看似輕松,其實腦力勞動比體力勞動更讓人心累。特別是學習本身不喜歡的專業,更加痛苦。期末考試、保研、考研、考博讓學生拼盡全力、心力憔悴。我女兒就面臨大四考研,因為復習時間長,睡眠時間少,用腦過度,頭發開始大把大把掉,她有次電話就跟我說:我原來不理解那些自殺的人,覺得他們逃避現實、逃避責任,對不起父母,但現在我也有些理解他們的壓力有多大,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已的生死。有的研究生、博士生因為種種原因遲遲不能畢業,壓力就更大。
?有人可能說,不喜歡專業可以轉專業,不喜歡導師可以換導師,不喜歡的學校可以退學重考。其實轉專業換導師談何容易,轉專業有的學校可能有這個選擇,但大部分學校都不允許學生轉專業,好多學生本來就沒有報那個專業,調劑到自己不喜歡的冷門專業,學校不可能讓你選擇自己喜歡或熱門的專業。換導師在大學也是比較忌諱的,教授們都在一個學校教學,抬頭不見低頭見,導師不可能為了一個學生而傷了和氣,在同行中造成不好的影響。退學重考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就更高,而且存在著不確定性,除非你有破釜沉舟的勇氣和決心,否則不會考慮退學重考。
而參加工作的同齡人雖然工作辛苦,但只是身體上的勞累,精神上沒有這么多焦慮,他們白天干活很辛苦,晚上一般都會睡得很香。而且他們干得不爽可以隨時炒了老板,此處不留爺,自有自爺處,現在年輕人只要不挑剔、不怕吃苦,找一份普通的工作還是很容易。
?二、大學生一路順風順水,一旦遇到挫折比同齡人更易產生挫敗感。大學生一般讀書時學習成績好,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他們從小受到的老師表揚和家長的呵護比較多,驕傲自尊。而一旦他們進入大學特別是名校后,發現周圍比自己優秀的人太多,自己不再有學習上的優勢,在其他方面也沒有什么專長,有的同學就容易心理失衡。一旦學業受挫、戀愛失敗、人際關系處理不好就容易自我暗示:我不行,我不受人喜歡,我沒有什么用。其實這就是抑郁癥的前兆,但他們害怕被別人知道患病看不起,諱疾忌醫,最后只能用死亡來逃避現實,解除痛苦。
而沒有上過大學的同齡人,從小學習成績一般甚至較差,老師不待見,家長也不重視,從小受到的批評和責罵就比較多,他們已經習慣了。早早參加工作,反而具有更強的適應生存能力,心理素質好,抗壓能力強。老板責罵幾句,顧客刁難都不算什么,掙錢才是硬道理。
?三、大學生沒有收入,比同齡人經濟壓力大。大學四年學費加生活費和其他費用,差不多得8-10萬元,如果讀研讀博,花費就更大。一些農村貧困家庭年收入只有1-2萬,他們培養一個大學生真有點力不從心。 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有的大學生在生活上節衣縮食,利用業余時間兼職,但又影響學業,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有的同學甚至落入網貸的陷阱無力自撥。
沒有上大學的同齡人,父母就節省了他們上大學費用,有人農村家里有兩個孩子如果一個上了大學結婚時父母就不再承擔其結婚費用。而沒有上大學的孩子結婚時,父母會資助他們一部分費用,用于聘禮和買房。工作早的同齡人結婚時自己也積攢了不少積蓄,所以他們結婚時一般都會在農村蓋房或在城市買房。
而沒有上過大學的同齡人,如果他們經過了職業技術培訓。是很容易找到工作的,像廚師、電工、汽修工、焊工、塔吊司機、縫紉工、電器維修工等等技術工都是很吃香的,很容易找到工作,而且薪酬也不低。沒有上過大學的年輕人本身對學習的投入不大,找工作自我要求也沒有那么高,建筑工人、工廠流水線的工人、商店的營業員、超市的收銀員、理貨員、餐廳的服務員、快遞公司的快遞員、家政服務員等都大量招人,他們反而比較好就業。
?五、大學生一般都處于單身階段,而同齡人已結婚生子,同齡人比大學生更容易產生滿足和幸福感。大學生這里還包括研究生和博士生。一般年齡跨度在18-30歲左右,雖然國家現在允許高校學生結婚生子,但由于這個階段學生以學業為主,沒有經濟收入成家立業,所以絕大部分大學生這階段還處于單身時期,容易產生孤獨寂寞,遇到什么事也沒有親人在身邊安慰排解。
而同齡人畢業早、工作早,結婚也早,好多在這個年齡階段已經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為人父母。他們在生活中更能感覺家庭的溫暖和幸福,而且要承擔為人父母責任,為了生存勞碌奔波,他們的生活忙碌充實滿足。
?作為大學生本身來說,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允許自己失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在求職就業時降低標準,從基層做起;做為大學生的父母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不要只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更應關心孩子飛得累不累,不要把孩子的成功作為自己與人攀比的資本;作為學校不要只關心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升學就業率,更應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學校領導和教師不要高高在上,多一份關心少一份冷漠,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憂所慮,在他們需要時給予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作為社會要倡導正確的就業觀,藍領和白領一樣光榮,減少合并一些二、三流大學,多開設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增加大學生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