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內容為“禮樂”,“禮”用來規范人的行為,“樂”指音樂。本篇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禮在制度上、禮節上的種種規定。
【原文】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注釋】
?1、 居上不寬:在上位,主于愛人,故以寬為本
2、 為禮不敬:為,猶行。行禮以靜為本。
【譯文】
?孔子說:“居于執政地位的人,不能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嚴肅,參加喪禮時也不悲哀,這種情況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評析】
?孔子主張實行“德治”、“禮治”,這首先提出了對當政者的道德要求。倘為官執政者做不到“禮”所要求的那樣,自身的道德修養不夠,那這個國家就無法得到治理。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局面,已經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統治者治理國家時要做到“禮”,那么教師作為一間教室的管理者,也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只有貫徹“為人師表”的理念,才能營造積極的教室氛圍。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運用樂呢?”
?【評析】
?仁,甲骨文仁=人+二(等同、相等),表示人人相等,亦即等而視之,視人若已,將心比心,同情包容。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里,孔子就把禮、樂與仁緊緊聯系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
【原文】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注釋】
《關睢》:睢,音jū。這是《詩經》的第一篇。此篇寫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時輾轉反側,寤寐思之的憂思,以及結婚時鐘鼓樂之琴瑟友之的歡樂。
?【譯文】
?孔子說:“《關睢》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
【評析】
?孔子對《關睢》一詩的評價,體現了他的“思無邪”的藝術觀。《關睢》是寫男女愛情、祝賀婚禮的詩,與“思無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卻從中認識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無過無不及的中庸思想,認為無論哀與樂都不可過分,有其可貴的價值。
?【原文】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注釋】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前兩句見《詩經?衛風?碩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看。兮,語助詞,相當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絢,有文采。
2、繪事后素:繪,畫。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啟發。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譯文】
?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來打扮啊。’這幾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后畫畫。”子夏又問:“那么,是不是說禮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說:“商,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
【評析】
?古人作畫,先布五采,在此基礎之上,以粉白線條勾勒。子夏從中領悟到仁先禮后的道理。就這里的禮指和我們本真的生活想聯系,也就是說對行為起約束作用的外在形式是禮;而素指行禮的內心認知。禮后于內心認知,內心認知是禮的基礎。外表的禮節儀式同內心的情操應是統一的,如同繪畫一樣,質地不潔白,不會畫出豐富多采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