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一本心理學巨著《自卑與超越》,已出版作者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被譽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所以我要看這本書,純粹是因為書名,因為剛畢業的我,有段時間無論是對工作、職場、生活,都感到無能無力,也常常由此誘發很多自卑心理,讀這本書,也是希望自己能找到自卑的根源,以及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這本書是一本心理學經典,已出版近100年,干貨十足,但由于理論部分較多,而且基本都是長篇大論,讀起來并不順暢,再加上翻譯上的缺陷,給我理解上也造成了很多壓力。而且讀完本書,我仿佛有種被騙了的感覺,因為全書涉及到“自卑”的筆墨極少,通篇都在講另一個概念——“合作”。不過我仔細想一想,也有一定道理,合作給我帶來的優越感,才是克服自卑的最好良藥。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些讀這本書的心得體會。
生活的意義
“生活的意義”是什么?我相信如果突然把這個問題拋出來,你很可能會答不上來。因為這個問題似乎太過深奧,難于解答,或者說這本身就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問題。
阿德勒
我很喜歡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說過的一句話:人是活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視角來認知世界,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作為標準來感受現實,所以我們感受到的是自己對現實的理解,而不是現實本身。
所以,我們所感受到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全面的,甚至可以說是錯誤的,其實每個人生活意義當中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錯誤,沒有誰的生活意義是絕對正確的。較好的生活意義具有某些公有的特征,而這些正是那些較差的生活意義所缺乏的。
人類的活動是建立在與他們聯系的基礎之上的,加入我們采取孤立的姿態來為人處世,必定會走向滅亡。這些事實都是不容懷疑的,因此,人們所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以及目標就是:在這個貧瘠的星球上,與同類建立聯系并進行合作,保證我們的生命的不斷延續及人類命脈的傳承。
經過個體心理學專家論證:對于每個個體來講,生活中的多數問題都可以包含于社會、性別及職業這三個領域之內。每個個體對生活意義的深刻體會都是通過個人針對這些問題所做出的各種反應而體現出來。比如,某個人對工作不夠認真負責,愛情也不盡如人意,交往圈子小,朋友不多,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感覺與其他人的交往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那么,我們通過他所經歷的限制和約束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生活是一件多么艱難而具有風險的事情,挫折遠遠大于機會,他的社交圈一定小得可憐。上述結論都是和他對生活意義所做出的判斷息息相關的:他認為,生活的意義就是要保護自己避免受到傷害,所以,他會在潛意識里封閉自我,不和其他人接觸。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非常喜歡他的工作,且能從中獲得令人稱贊的成績,他的愛情非常完滿,他的社交圈廣泛且朋友眾多。那么,我們可以斷定他一定會認為生活是充滿希望和創新的,時時都有機會,困難都是暫時的,總能有辦法克服。生活對于他來講,其意義在于和伙伴并肩同行,同時,作為群體的一部分,要為整個人類的幸福奉獻一定的力量。
真正的意義,只有在與他人產生聯系的時候才切實地存在,個人所認為的“意義”,實際上是虛幻縹緲的。因此,我們所有的行為及想要達到的某些目的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對他人的意義才是我們唯一的意義。我們身邊的許多人,都踏上了一條錯誤的路,那是因為,他們只是固執地想讓自己變得舉足輕重,卻沒有發現,他們倘若想要讓自己變得至關重要,就要對他人的生活做出一定的貢獻。
我們所說的真正的“生活意義”是有標準的:它們一定是所有人都能夠共同享有的,是共同的意義,是可以被很多人確定為有效的意義。如果一個好方法能夠解決某個個體所遇到的困難,那么,它一定也可以為其他人解決相似的問題,這樣的科學方法對于整個人類都是有相同意義的。天才的定義是他人公認的具有重要意義的人,是建立在其至高無上的效用之上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稱為天才。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生活的意義在于個人為團體所貢獻的力量。在這里,我們指的并不是一個人的職業動機,無論從事什么職業,我們只關注他所作出的成就。那些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能夠應付自如的人,是在以他們的行為告訴我們:生活的真正意義就在于引發別人的關注和興趣,并與他人進行互惠合作。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行為會被同伴的興趣所影響,每當他遇到挫折時,都會找到最合適的方法,那就是避免和他人發生利益上的正面沖突。
倘若一個人面對“生活意義”這個問題,想要為他人貢獻自己的力量,并以此為個人目標,他會知道該如何塑造一種令自己滿意的人格,并時刻處于為他人利益、社會利益著想的情境中。他會以社會感覺來調整自我,并訓練自己,從中獲得應有的技能。假如一個人已經確定了目標,那么,訓練這種技巧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他將不停地提高自己,以便于處理生活中遇到的這三種問題,而他個人的技能也將隨之提升。比如,當我們在面對愛情和婚姻時,假如我們和伴侶是真心相愛的,同時,我們也將豐富另一半的生活作為自己的目標,那么,我們一定會竭盡全力展示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相反地,如果我們并沒有這樣的目標作為支撐,只是虛幻地想象著提升自己,那么,我們就像是在演戲一樣,會越發感覺到不自在。
我特別喜歡的一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面也有一句類似的話非常經典:“人的價值,不在于從別人那里得到什么,而是自己究竟可以給別人什么”,人活在社會關系之中,如果不能為他人創造價值,那自己的意義就不明顯了。
如果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能采取合作的形式來面對生活,那么,人類社會必定會不斷的進步。
什么是“自卑情結”
阿德勒說:如果一個人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作自卑情結。
實際上,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或多或少的隱藏著一些自卑情結,而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高壓的環境更容易使人產生心理落差,激發隱藏于心中的自卑。
假如我們每一次都能勇敢地尋找到適當的辦法來克服困難,就可以擺脫自卑感。沒有誰能夠長久地忍受自卑的困擾,他必定會想方設法消除不好的情緒。
假如一個兒童想要全力以赴地克服困難,那么,他必須有一個具體的目標,這個目標必須要建立在對他人、對現實、對與人合作感興趣的基礎之上。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這樣來為自卑情結下定義: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作自卑情結。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自卑情緒會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眼淚、憤怒、歉意等。因為自卑感會讓一個人感到焦慮,因此,他就會尋找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的情緒,但是,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將真正的問題掩藏起來?!?/p>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這樣來為自卑情結下定義: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作自卑情結。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自卑情緒會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眼淚、憤怒、歉意等。因為自卑感會讓一個人感到焦慮,因此,他就會尋找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的情緒,但是,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將真正的問題掩藏起來。
其實,在我看來,自卑情結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基礎。倘若我們邀請一位外來的客人觀光,他一定會發出一些感慨:“人類一定是地球上最弱勢的群體了,看!他們建立了各種團體,為了獲得安全感;他們做出了各種努力,為了防風避雨,他們建造房屋;為了抵御嚴寒而穿上衣服?!蔽覀儽仨毘姓J,人類在某些領域是比較弱勢的。我們不像猩猩或獅子一樣健壯,地球上很多動物都比人類適合單獨應對生活中的困難。雖然群居與團結也是解決困難的一種方式,然而,人類卻比其他動物更加需要合作。嬰兒是脆弱的,需要長期的呵護和照顧。而任何人都是從嬰兒發展而來的。若是缺乏了合作,就只能被環境所限制,因此,我們認識到:假若一個孩子沒有學會與人合作,他就會越來越悲觀,漸漸發展成牢固的自卑情結。同時,我們也認識到:就算是一個非常喜歡與人合作的人,也需要面對生活中不斷出現的棘手問題。沒有哪個人能夠完完全全地控制自己所處的環境。人生苦短,人類是脆弱的,而生活中的三個現實問題卻始終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不斷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卻不會滿足現狀,止步不前。不管怎樣,我們始終要奮斗,但是,只有與人合作,我們的奮斗才是充滿希望并且有意義的。
我想,沒有人會懷疑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是永遠無法達到生命的終極目標的。如果一個人或者整個人類的生活,已經達到完全沒有任何困難的程度,那么,我們可以想象,生活在這樣完美的環境中,一定是非??菰餆o味的。我們可以推算出將要發生的每一件事,明天是不存在任何風險和意外的,一切都在我們的預料之中,那么,對于未來,我們也就沒有什么期望了。其實,生活的樂趣主要是來自對未來的不確定。如果我們可以確定每件事的發展,那么,也就沒有了討論和發現的必要性,這個時候,科學也就走上了末路,宇宙對于我們來說,也就只意味著一次輪回;曾經讓我們感到愉悅的藝術或宗教,也將失去意義。幸好,我們現在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走向末路,我們奮斗的腳步不會停下來,我們也能夠不斷發現新問題,并尋找新的合作機會。在這個過程中,神經病患者往往不能找到非常有效的解決辦法,他們的前進是相當困難的。而正常人對待問題時,總會用較為合適的方法一步步解決,他們能夠接受并解決新問題。因此,他們不需要他人特殊的照顧,不會讓同伴感覺到巨大的壓力,他們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也就能夠獨立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