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完了《刻意練習》,給我最大的觸動是,原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天才。
《刻意練習》說,潛力并非天生的,學習可以「創造」潛力,而不只是「挖掘」潛力。
我們總是將很多杰出人物的成功總結為他們有天賦,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這里舉3個例子。
例子1:“神童”莫扎特的秘密
莫扎特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彈大鍵琴、古鋼琴,演奏小提琴,6歲開始便在歐洲巡回演出,8歲寫出第一部交響曲,11歲寫出一部宗教劇和幾部鍵盤樂協奏曲,12歲時便創作了一部歌劇。
除了神童、天才,我們似乎無法用其他方式來解釋他的杰出成就。
可事實上科學家們發現,幾乎所有的杰出人物在小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領域的家庭氛圍。莫扎特也不例外。
他的父親本身就是一位作曲家,在莫扎特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開始想盡一切辦法來提升孩子的音樂才華。他寫過一本如何教年幼孩子學習音樂的書,并且在莫扎特的姐姐身上測試了自己的理念。
所以莫扎特從小就有良好的音樂氛圍、接受了好的訓練。
更重要的一點是,有人聲稱莫扎特在6~8歲的時候就開始作曲,但這有些言過其實。
莫扎特早期所作的曲子據說實際上是他父親一手寫出來的,他的父親是一位不得志的音樂家和作曲家,所以很希望通過兒子的成功來讓自己臉上有光。
而莫扎特在11歲時創作的鋼琴協奏曲,經音樂理論學家們研究發現,基本都是以別人寫的一些不太知名的奏鳴曲作為基礎、由莫扎特進行了再創作而寫成,他的父親也在創作中給了他極大的幫助。
事實上,莫扎特真正原創的第一首曲子是15或16歲時創作的,而那個時候,他已經在這方面經過了10年的刻苦訓練。
所以莫扎特的杰出成就,歸根結底,是因為他經過了很長時間的刻意練習。
從另一個角度說,他的成就在當時的年代是令人非常驚奇的,但從現在的視角看,“神童”莫扎特也就沒有那么特別了。
因為在18世紀的時候,并沒有科學的音樂教學方法。而在今天,從各大視頻網站上,我們都已經能看到非常多的小孩子,4、5歲時拉小提琴和彈鋼琴的水平就比成年人都高了。
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那么這些孩子都是因為有天生才華嗎?
事實上,好的導師加上科學練習的方法才是關鍵。
例子2:三位女性象棋大師的“離奇誕生”
這個例子要講的是一對夫妻生了三個孩子,都是女孩兒,而他們的三個女兒全都成為了赫赫有名的象棋大師。
這對夫妻的結合非常離奇。
丈夫是20世紀60年代末的一個匈牙利心理學家,他進行了一個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只要正確的養育,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培養成天才。他的妻子是一個烏克蘭教師,非常同意丈夫的理念,嫁給了他,并且兩個人一致決定:要把自己未來的孩子都培養成天才。
那么在具體哪方面培養成天才呢?
最終,夫妻倆在各個領域里選擇了國際象棋。
因為那時人們都認為國際象棋是男人的游戲,女選手通常是這個項目的二等公民。
女兒出生后,他們沒有讓女兒們上學,目的就是讓她們把最多的時間用來研究國際象棋。
沒過多久,大女兒就在4歲時贏得了她的第一個冠軍,15歲時成為世界一流的女子國際象棋棋手,后來和許多男棋手一樣努力,成為第1位被授予特級大師稱號的女棋手。
二女兒也在國際象棋棋手生涯中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他14歲就參加了在羅馬舉辦的比賽,并且勝過了幾位德高望重的男子特級大師。
三女兒在15歲零5個月時,就成為了特級大師,這在當時無論是男棋手還是女棋手中都是最年輕的。并且,她在世界女子國際象棋棋手中,連續25年排名第一,并一直保持到2014年宣布退役。
如果我們用天生才華來解釋的話,那么這3個女兒就剛好都有下國際象棋的才華嗎?況且,國際象棋只是他們父母在各個領域中“隨機”選擇的一個。
看到這里也許你會問:那為什么我在一些事情上花了很多時間學習,練習了很久,卻依然學不好呢?
接下來的第3個例子就告訴我們,不斷重復的“天真的練習”是無法帶來進步的,只有正確的刻意練習才能使我們杰出。
例子3:富蘭克林,寫作的高手下棋的菜鳥
富蘭克林是美國的國父,他有各種頭銜:政治家、科學家、印刷商和出版商、作家、發明家,以及外交官。
富蘭克林是美國最早被稱為天才的人,他從小家境很差,所以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學成才。
他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下國際象棋。他在上面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卻始終下得很差,被稱為天才的他并沒有成為一流的棋手。
然而,他卻成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是寫作的高手。
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差別呢?
原因就是他在寫作方面進行了刻意練習,但在下棋方面并沒有。
他只是把下棋當作了一種娛樂的方式,每次棋局的輸贏到底是因為什么,每一步棋的下得哪里好、哪里不好他并不知道。
真正厲害的下棋高手腦子里有5萬個“數據塊”。他們只需看棋盤一眼,就能記住所有棋子的位置,還能記住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哪一方占優,棋局會往哪個方向發展,下一步或者更多步的招法是什么。
但這些,都需要獨自花時間去一步步進行細致地分析,從和對手的對弈過程中并沒有辦法進行練習。
而在寫作方面,富蘭克林明顯進行了刻意練習。
他童年的時候在出版社當小伙計,當時他看到了一本雜志里的文章,寫得特別好。從那時起他便立志,一定要寫出跟這個雜志一樣好的文章。
于是,他開始每看完一篇文章,在腦子里記住大概的意思后,就自己進行仿寫。然后把寫下來的每字每句,跟原文章去進行對比,看看別人的用詞比自己的好在哪里,造句為什么比自己的更流暢?
在不斷修改自己文章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好文章的感覺和思維。這就是刻意練習的過程。
對我們的啟示
這3個例子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
我們可以成為任何領域的專家,只要我們進行刻意練習(需要有一個好的導師,有明確的目標,有及時的反饋)。
高手與智商幾乎沒有任何關系。書里告訴我們,智商高的人可能在最開始的時候稍占優勢,但是訓練時長比智商重要得多。從長遠來看,占上風的都是那些練習更勤奮的人。
這也給了我們幾個啟示。
一個是不要進行錯誤的自證預言,從一開始就告訴自己,我天生就是一個數學很差的人,我天生就口才不好,我天生就學不會樂器、學不會畫畫。
當你在心里已經認定自己學不好,那么你就會開始用現實中各個微小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確實是這樣的,從而忽略了那些自己能改變的東西。
同樣,在教育孩子的方面,很多家長和老師在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就說這孩子在某方面沒有什么天賦,語文、英語就是學不會。
當家長和老師在這方面下了定論后,孩子就會自己覺得自己在這方面確實不行,必然就不愿意付出努力。但其實,后續的訓練時長比在小的時候展現出的些許天賦更為重要。
對我們已經長大的人來說,《刻意練習》告訴我們,想成為一個領域的高手永遠為時未晚。
不要在乎我們已經活了多少年、失去了多少年,而要關注我們還有多少年。
比如我們現在已經30歲了,還沒發現自己有什么特別的天分,那我們是不是學什么都晚了,是不是什么都學不好了?
絕對不是的。
我們現在已經30了,那我們還有50年、60年。你想,幾十年的時間如果我們一直刻意練習一件事情,難道還成不了頂級大師嗎?
所以,要相信刻意練習的力量,永遠不要止步于此、甘于現狀。
人生的下半場,我們的精彩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