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定律是指初入世者常常會被置于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或打雜跑腿,就像蘑菇培育一樣還要被澆上大糞,接受各種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處于自生自滅過程中。蘑菇生長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人的成長也肯定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這就是蘑菇定律,或叫萌發定律。
蘑菇定律的說法,是20世紀70年代由國外的一批年輕電腦程序員總結出來的。它的原意是:長在陰暗角落的蘑菇因為得不到陽光又沒有肥料,常面臨著自生自滅的狀況,只有長到足夠高、足夠壯的時候,才被人們關注,可事實上,此時它們已經能夠獨自接受陽光雨露了。
蘑菇定律的發現
心理學范疇
心理學家將其納為心理學范疇,總結為:
任何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注定會經歷不同的苦難、荊棘,被苦難、荊棘擊倒的人,就必須忍受生活的平庸,戰勝苦難、荊棘的人,則能突出重圍,擁抱卓越。
蘑菇原理被提出的時候,正處在電腦行業的開端,所以從事電腦程序研發的人員并不被人們理解和重視,甚至被其他行業的人質疑他們工作的認真度。于是,這些年輕的電腦程序員這樣激勵自己: 要像蘑菇一樣生活。 言外之意,即是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信心,他們相信自己終究有一天會像蘑菇一樣,出人頭地,擁有鮮花和掌聲。充滿自嘲意味的蘑菇方法 ,其實是任何一個行走在人生這條大路上的人必須具備的品質。
所以蘑菇定律,通常指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剛參加工作者往往會處于這樣的境地:被置于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的工作),到頭來還要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并且還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
管理學范疇
管理學中的“蘑菇定律”(Mushroom Law)是指非常適用于組織對待職場新人的一種管理方法。職場新人被分配到不受重視的部門,或被安排做打雜跑腿的工作,像他們自己所說的“吃的是雜糧、干的是雜活、做的是雜人”,而且經常代人受過,受到無端的批評、指責,缺少對他們必要的重視、指導和提攜。
眾所周知,在西方的那些世界級大公司里,管理人員都要從基層小事做起,就連老板自己的兒子要接班也得從基層做起,主要是出于以下幾點考慮:從基層干起,才能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的整體運作,日后工作中方能更得心應手;從基層干起有利于積累經驗、誠信和人氣,這是成功相當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從基層干起,可讓員工經受艱苦的磨礪和考驗,體驗不同崗位乃至于人生奮斗的艱辛,更加懂得珍惜,企業也便于從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重視人才,所以說“蘑菇”的經歷對年輕人來說是成長必經的一步。如何快速高效地走出職業生涯中的最初那段“蘑菇期”,為日后積累工作經驗和人生閱歷,是每個經過十幾年寒窗苦讀而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積極作用
1.消除不切實際的幻想。
2.加速適應社會。
3.避免沾沾自喜。
請記住達爾文的忠告:要想改變環境,必須先適應環境。
定律分析
“蘑菇”怎樣盡快成長?關鍵是在融入一個團隊,從團隊中獲得盡可能多的營養和支持,以盡快地鉆出地面。
凡有組織,就離不開人際關系。盡管現在是一個“契約社會”,但是,如果把各種關系都建立在白紙黑字的契約上,毫無通融余地,則會被認為是冷酷無情。事實上,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信賴關系,工作是一步也沒辦法進行的。我們常會需要借助別人的力量,而這種互相信任的關系則是不分組織內外的。
在組織內,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辦公室的人際關系搞好。辦公室的工作方式是以團體主義為主的。每個人不但要堅守自己的崗位,更要互助合作,互補長短。如果辦公室的向心力很強,大家就會愿意為所有的同伴努力。如果小團體的每個成員都有深厚的凝聚力,那么溫馨的人際關系就形成了。
人類是一種群居的動物,自然要有群體歸屬感。如果和群體相同時,我們本能上就會覺得放心,萬一和群體不同時,就會產生不安的感覺。有人認為對通過穿制服來強調“團體性”不以為然,但實際上,外在的融合可能會影響到內在的心情而產生效果。所以,即使你還不能習慣組織內的穿著風格,也請把自己喜歡的服裝保留在假日穿。到公司上班時,還是穿著適合組織環境的服飾,由外表給自己一些規范比較好。
禮貌是同樣重要的。無論哪一個公司都會對新進人員實施商業禮貌的講習課程。在剛進公司時,要注意學習對待顧客的方式、交換名片、自我介紹的方法,接電話、打電話和交談的方式等應對的禮貌。這些都是基本的企業規范,觸犯它們不但會讓你成為眾人側目的異類,也可能給組織造成損失。
在我們被看成“蘑菇”時,一味強調自己是“靈芝”并沒有用,利用環境盡快成長才是最重要的。當你真的從“蘑菇堆”里脫穎而出時,人們就會認可你的價值。
應對方法
埋頭苦干、任勞任怨、少說多干
蘑菇期
良好心態、適應環境、從小事做起、累積人脈
蘑菇定律
不斷學習、勇于表現、主動請示、找準定位,揚長避短、周密準備發言、面對變化、找準定位、團隊效應、認真工作、貴在堅持、自強自立、注意要點
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功的應用蘑菇定律,把握以下要點,方可成功運用蘑菇定律。
一、消除不切實際的幻象。
很多年輕人走出校園時,認為自己一開始工作就應該得到重用。但他們缺乏工作經驗,也缺乏擔當重任的能力,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消除不現實的幻想,才能慢慢成長起來。
二、消除對成績的沾沾自喜。
對于初出茅廬者來說,在做完工作、取得成績之后,總是希望上司和同事會注意自己,最好還能加上一兩句贊賞;如果遇到挫折或做錯某事,總以為別人時刻在盯著自己、隨時準備責備自己。但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繁重的工作、生活的煩惱,沒有人有時間刻意去注意別人。
三、加快適應社會的進程。
要想在商場上游刃有余,不僅要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術,還要有各種社交能力。那些辦事能力強、工作積極的人,都有太多的共同之處,如行為標準和思考模式等。我們把這種成功的模式,稱為商界適應行為。人們是否能夠適應商場中的行為模式和游戲規則,決定于在最初一段時間的成長進程。
做脫穎而出的蘑菇
一切都剛剛開始的時候,有一段“蘑菇”的經歷不一定是什么壞事。事業中的很多機會都是在每一次單調的工作實踐中掙得的,如果你一開始就不想從事單調的工作,那么你永遠也不會得到提升的機會!如何高效率地走過生命的這一段,從中盡可能汲取經驗,成熟起來,并樹立良好的值得信賴的個人形象,是每個剛入社會的年輕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四、別欣賞那個坑。
人有可能在不經意中摔跤,也有可能遭受意料不到的損失。大作家沈從文曾給大畫家黃永玉幾條人生忠告,第一條就是摔倒了趕快爬起來,不要欣賞你砸的那個坑。
為何要趕緊往前走呢?因為既然已經摔倒了,記住這次的教訓就行了,再繼續欣賞這個坑,顧影自憐,自怨自艾,于無補,還把心情搞壞了;另個,這種欣賞會耽誤以后的路程,而且由于心情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再摔跟頭的概率反而會更大。勇于“從頭再來”的人,才具備做大事業的胸襟和氣魄啊!
五、生氣不如爭氣。
在我們沒有成功前,常常遭遇到歧視、侮辱等不公對待,使我們既傷心又憤怒。但是,傷心也好,憤怒也好,都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真正的做法,是自強自立,以實際行動來證實自己的不可輕視。
六、讓痛苦掘出生命的新水源。
面對“蘑菇經歷”,單單痛苦無濟于事。唯有將痛苦升華,把自己的生命能量,轉移到更有創造性的地方去,才會有生命的另一重天地。
“蘑菇經歷”,雖然給當事人帶來壓力和痛苦,甚至還有可能促使一些人走上職業的歧途,但也有人走出了這個艱難時期,迎來了成功。英國有一位中年女性,在事業最黯淡時,拿起了筆開始寫作,結果成為當今世界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你知道她是誰嗎?她就是J·K·羅琳——享譽世界的《哈里·波特》的作者。
如果你當“蘑菇”的時間過長,你就可能成為眾人眼中的無能者。所以在公司里,一定要善于表現自己,才有機會脫穎而出。要充分利用公司會議發表意見;主動亮出你的成績;坦然面對變化;敢于冒險;盡量避免承擔那些你不能直接控制的工作,養成及時匯報的習慣等等。
如果一個人當了太長時間的“蘑菇”,就應該對自己和自己的工作進行重新定位了。世界上沒有全能奇才,你充其量只能在一兩個方面取得成功。你只能聚集全身的能量,朝著最適合你的方向,專注地投入,才能成就一個優秀的你。人們知道必須把不同個性的人放在最合適的崗位,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那么怎樣才能讓自己經歷的蘑菇期縮短呢?這就要求你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要口若懸河、狂妄自傲、目中無人,也不要自我膨脹、心高氣傲,你要準確地定位自己,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努力,善于表現自己,尋找脫穎而出的機會。
無論多么優秀的人才,初次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有蘑菇般的經歷。不同的是經歷的時間不一樣。經歷時間長的人,可能暫時性的會被人認為是無能者,經歷時間短的人,則往往會被冠以成功者的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