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院里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兵乓球比賽,秉著重在參與的理念,我也報名參加了。不知道對手是誰,不知道他/她的水平怎樣,抱著玩一場的心態,拿著拍子和球踩著點就去了比賽現場。
院級的比賽,也是為了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罷了,大家玩得開心才是最重要的。實在是水平差,初賽對決,三局兩勝,我就敗下陣來,乒乓球我實在是很多年沒碰了。真正玩過乒乓球還要追溯到小學五年級。
不記得幾年級開始,學校有了乒乓球臺。自此,下課跳繩就變成了下課打乒乓球。下課鈴一響,就以百米沖刺的速度沖向乒乓球臺。小時候對于各種游戲的熱情,遠遠高于其他,晚上放學回家的時間也完全變成了乒乓球比賽的時間。然而,乒乓球臺那個時候只有裝備完全的學校才有,農村根本找不到乒乓球臺,就連乒乓球拍也是跟父母磨了好久,過年的時候才能買到,還要用好幾撥的那種。我的乒乓球拍就是我哥哥留給我的。說是球拍,其實只是兩塊木板,上面有兩塊布滿小突點的橡膠皮,已經磨得不像樣了。而乒乓球臺則更簡陋了——是用的那個村里用來過年的時候殺豬用的桌子,長度還可以,只是寬度估計只有正常乒乓球臺的一半,高度比正常的乒乓球臺要低一點,當時我們的高度正好,中間將搓衣板立起來橫在中間。一個簡陋的乒乓球臺就這樣搭成了。就是這樣簡陋的乒乓球臺,全村只有一臺,全村的小朋友有十幾二十多個,不一定都能玩的上。所以,更多的時候,是在自己家的走廊,用粉筆畫一條線,蹲在走廊上,就是一個乒乓球臺了。這樣的臺子,自然不比殺豬桌,蹲著久了,腿就會麻。有時候索性坐在地上,側著身子打球,但是這樣的姿勢,是不適合打球的。
即使在資源匱乏的年代,這些簡陋的工具依舊給我們的童年帶去了無可代替的歡樂時光。初中高中,再也沒打過乒乓球,即使有了更好的條件,也沒了當初炙熱的熱情。那些肆無忌憚玩耍的日子,都留在了童年,封存在那個回不去的璀璨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