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如此的艱難。
我們一生從小到大算是難逃以無奈為伴了。任憑你目前覺得自己有多成功,也總難避免過去,現在,將來的無奈。無奈就好像是套死在每個人頭上的緊箍咒,時不時的就會被任何一些人念兩句咒語,搞得自己心難安,氣難平。
自記事起,我們就被無奈盯上了。一個不知道怎么回事,經常在一起玩泥巴的好朋友便突然間不和我們說話了,看著他(她)和別人手拉手的去玩泥巴,自己不免搖頭晃腦,黯然不悅。然而,聽到“無奈”肯定會問“好吃不好吃”的年齡也說不出那是什么感受。無非一兩頓飯的功夫便又可以像沒發生任何事一樣繼續手拉手的玩起了泥巴,或者拉著另一個新朋友的手換了個陣地玩起了泥巴。
隨著不斷的學習,我們開始認識了“無奈”,慢慢的,終于也能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怎么也想不明白,為什么身邊總是有同學平??粗膊辉趺磁Γ瑓s總能在分數出來后引來陣陣羨慕;一道題反復做了很多遍,考試的時候就是逃脫不了一個?;偷偷的扭個頭想跟后面的女同學開個玩笑,總會碰到窗戶外面一雙殺人的眼睛;就是看不起他(她)考了高分而得意忘形的樣子,為此而暗下決心多熬幾個晚上要一爭高下,分數下來總是要抱怨一個選擇題之差而又得等到下次才能揚眉吐氣;最受不了每個年級都會碰到一個王八蛋,不僅學習可以、人長的帥,還能打一手好球或者唱一嗓子好歌;明明覺得準備的可以了,對于高考的成績還是無法滿意,想想復讀的壓力和痛苦,只能罵罵咧咧的步入下一個階段。。。。。。每每碰到這些學習生活上的無奈,只能搖頭晃腦,嘆息不已。
戀愛的時候似乎多無奈。不知道她怎么就生氣了,不知道她為什么老是把“你猜”掛嘴邊,不知道她為什么無法理解自己;不知道他為什么老是不懂得關心人,不知道他為什么在自己生病來例假時除了“多喝點熱水”就說不出其他的話,不知道他為什么總是聽不出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意思。。。。。。追問抱怨多了,感情就淡了。終于,當初你儂我儂時的海誓山盟被無奈化的無影無蹤,面對面和電話都不好意思開口,只能靠一條爛短信“你值得更好的”就把對方打發了。從此,天南海北,老死不相往來,誓不相見。某個夜晚,幾杯驢尿下肚,便開始搖頭晃腦,沒出息的忍不住唏噓。
無奈又陪你來到了工作階段。自己沒日沒夜的加班為公司做貢獻也抵不過旁邊那個二流子在領導或老板面前的一句“二大爺”;每次通過認真的準備本想在上司面前發個言、展示一番,卻總惹得某幾個大爺不開心,脊梁骨被戳得好像自己叛變了革命;干著家人口中所謂穩定的工作,要是還敢提一句辭職或不想干之類的話,則立刻會招來口誅筆伐,盡管是你經歷著個中辛酸;不甘屈居人下,聽人使喚,又苦于身邊條件不成熟,眼看有一兩個好項目,又怕社會報復去年說了他的壞話,觀望徘徊中,剛出來那兩年的雄心壯膽在無奈中縮了一圈。。。。。。搖頭晃腦著希望哪天走個狗屎運,甚至想著請佛祖幫幫忙。
到了適婚的年齡,又平添了許多無奈。在家人看來已經足夠大的年齡其實無非也才二十四五歲,可是他們看到鄰居家同樣大的孩子當爹都兩三年了,人最怕的就是對比,對比的結果無論得失總會打亂原本平靜的內心,或者聽到別人又在議論自己的孩子了,覺得自己的面子受到了挑戰,于是便一個勁兒的催著我們找對象趕緊結婚。自己可能一直奔波于工作和事業,可能還想多在圍城外面走幾圈,享受無牽無掛,無拘無束的單身生活,但是一直被催婚,于是每次過年回家團聚的熱情總會被電話那端“又給你看了幾個不錯的,趕緊回來看看”而冷卻了不少?;丶野桑隙ū话才胖鴣砘嘏苤娒嫦嘤H,不回吧,怕傷了二老的心;到了家,屁股都沒暖熱,就被趕出去見相親的對象,見吧,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都要浪費在毫無結果的見面上,不見吧,怕傷了二老的心;幾次未果,難免少不了被唾沫星子淹,心想著成了吧,可是又怕對不起自己和對方,不成吧,怕傷了二老的心。。。。。。終于,自己的耐心被耗盡了,晚上與父母吵了一頓,第二天雙方都紅著眼,簡單的說幾句道別的話,便又是一年的不見。父母內心滿是不甘,子女對父母滿心的不舍、不忍和可憐,竟也無計可施。要孩子也一樣,要吧,就怕自己還沒有做好為人父母的準備,或許兩口還想再拼個一兩年,為孩子備下更好點的尿不濕,不要吧,怕傷了二老的心。幾年下來,兜兜轉轉,自己像是和父母打了一場疲憊的游擊戰,過程兩敗俱傷,好在結果令他們滿意了。
別離最無奈。生離死別怕是人生最大的無奈了吧。在讓我有感而發的那篇微信公眾號文章中,作者寫到自己的奶奶得了偏癱(其實,單是“偏癱”這一詞就包含了多少無奈。數年的吃喝拉撒的管理,再孝順的子女也受不起這種心智上的折磨,然而除了照顧,偶爾不快來兩句冷嘲熱動的抱怨又能怎么樣呢?難道病人就不痛苦嗎?那種死不了,活不好的無奈想想真讓人難受),回家看到自己曾經尊敬愛慕的奶奶躺在床上動不得、說不得,心酸不已。于是又是陪著說話,又是剪指甲,臨到該走時,作者滿是無奈。奶奶啊,我不得不走啊,我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奶奶啊,最后一句話我該跟您說什么呢?讓您保重身體是不是大不孝?。縿衲鷦e想太多是不是等于廢話???算了吧,什么都不說了,“奶奶,我走了”。一個站,一個躺;一個說話,一個沉默;我要走,你不說不動也不送。看的我眼熱。“終于,奶奶走了”,一個“終于”透漏出多少人多少種復雜的心情。從此,那一代人算是沒了,沒了就沒了吧,又能怎樣呢?
我們的父輩,我們父輩的父輩,他們的無奈要說也能說個一二三,然而未能經歷,那種感受終究不能詳述,或許等我們成了父輩才能寫出那種切實的無奈吧。
生活不易,我們不可能讓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滿意。那些還在反復追問人生意義的人啊,能活出一個無愧于自己的生活算不算一種呢?
2017年2月2號,回深圳工作途中,于江西修水,讀一微信公眾號文章,有感,不忍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