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小孩教務都是從娘胎里抓起的,給孩子們隔著肚皮講故事、聽音樂、和他對話……可憐天下父母心,一切都為了寶寶出生后聰明可愛!
小Q對于知識的初體驗,是比較晚的!那時候農村里大多數家庭都資金有限,即使幾十塊錢就可以買夠整個學期的學習用品,但是一毛錢也要精打細算。上學很晚的孩子對對讀書學習的認識是從那些年長的哥哥姐姐們,還有父母的兒歌故事里知道的。
小孩子天生是頑皮的,小Q有個大三歲的姐姐,姐姐每天回家做作業的時候,都要把家里那個木頭做的,由于年久已經發黑的小圓桌搬出來,拿一個小板凳,爬在桌子上,語文數學作業擺出來,開始寫作業。
小Q看著這些奇怪的東西,腦袋很是好奇。很不解姐姐樂此不疲的拿著手里的東西在畫了很久。于是她也模范姐姐的樣子,拿起姐姐的書本和筆開始了“臨摹”。
七八歲的時候終于對作業、課本、上學、學知識、老師等這些名詞有了更多的了解。作業要完成,課本要上課用,老師很重的,我們上學是為了學知識,學習知識是很難的活……這便是小Q最初的理解。
姐姐背課文的時候,眼睛目視前方,好像在看東西,嘴里哼哼唧唧的。有時候小Q也會跟著哼,所以上學前她是會一些故事的,這也是一件讓她驕傲的事情。
小Q上學后也開始了每天早讀四十分鐘的日子,那時候老師要求大聲朗讀,但是每個人可以讀自己的,小雪二年級的時候小Q就和同班的周冰同學開始了學習比賽。例如比賽讀書,誰能夠找出更多的讀書方式,那時候大家對音樂有一點了解,把音樂基本理解為唱歌。所以課文都是用熟悉的歌曲唱出來。每個人唱一段文章內容,然后進行評價。
前后桌四個人小團隊就把四十分鐘唱歌似的唱完了!到最后大家都覺得自己很有才,炫耀似的告訴別人我們的唱書故事。
新鮮的一切對于孩童時代的小Q都有些巨大的吸引力,最初的好奇也許是未來喜歡或是興趣愛好的種子。無論什么年代每個人對新事物都有自己的詮釋和態度。那年唱書的他們,也為自己的“發明”開心到起飛。
歲月不曾老去,老去的是心,是心中消退的熱情!永葆一份不老之心,發展享受生活的多重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