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看綠皮書的時候有幾處出戲的地方,確實是由于職業病。
(1)綠皮書的時代背景是毫不掩飾的種族歧視依然盛行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黑人在美國南方旅行只能夠呆在某些特定只接待黑人的旅館。其實華人也受歧視,只是當時制度化的程度沒有那樣深(《排華法案》在二十年前已經廢除)。一項早期的研究人的態度與行為差別的研究發現(比電影年代稍晚一點),如果打電話去問能不能接受華人住宿,大部分得到的是否定的答案,但是當親自去到前臺,卻大部分都愿意接待,說明口述態度與情境中的行為不一致的問題。
(2)Don的口音問題。家境優渥、從小照精英培養的Don一口標準美語,用詞正式、講究,跟男主Tony粗曠、充滿“語法錯誤”的用語形成鮮明對比。一方面,可以說Don所在的社會階層(但不包括膚色)和教育背景給予了他這樣的口音;另一方面,通過一點語言學的想象,我認為他這樣的口音正反映了膚色給他帶來的困擾與社會壓力。標準口音作為一種象征上流社會、良好出身的珍貴資源,往往是弱勢群體趨之若鶩的目標,因而社會語言學關于語言態度和語言使用的研究中往往發現女性更傾向于使用標準語或不帶地方特色的標準口音,而男性反而以自己的口音為傲,以口音和粗言等方式表達自己的男性氣質,并尋求與同伴的認同。所以Tony可以說粗口,可以用double negative,但是Don卻不能有這樣的自由。在當代,這樣的現象也并不少見。working class試圖去使用upper class的口音和用詞,有些時候,他們的用詞甚至比upper class更posh。而出身高貴、受過昂貴的私校與牛劍教育的英國政治家們,卻在說話、行為和打扮方面努力“接地氣”。可以說,不需要擔心自己社會地位與自尊的人,才有這樣的“自由”。
by 沒時間寫公眾號的瓜瓜(梁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