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有了小的困惑,讀書很迷茫,不知道怎么樣去讀,這也是我最近研究出來的一個小方法,如果對你有幫助,你也是可以試試的。
一、以前我是這樣讀書的
我以前讀書也是類似于書友的這種情況,什么類型的書籍都想去看,有時候看到自己特別喜歡看的書籍我會多抽出時間去看,每天內心想的就是能爭取早日看完,能早點知道這個故事的結局,對于自己不喜歡看的書籍那是一看就犯困的,還有一個特別無奈的事情就是我會堅持把這本書籍看完,我更注重的是整本書籍的完整性,換另外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我讀書根本就是沒有主次,也都不出什么重點,重要的無非就是簡單的一個好的句子,好的話語那就已經非常的不錯了,也沒有做筆記的這個習慣,不過有讀完整體做一個總結性的感受記錄。
二、意識到這樣讀書沒有用
2016年也接近尾聲了,自己這一年讀書也浪費了許多的時間,三個微信讀書號統計大概在500個小時左右,讀完大概50本書籍,但是我自我總結了一下,發現好像我對這些書籍并沒有更好的一個深層次的了解,也沒有任何的信息記錄,只能是在別人談論的時候我也附和著說,我也讀過,但是整體的內容我是沒有任何的記憶的,大體還是有記憶的,那么我們來看,平均一本書籍我也是需要十個小時去讀的,但是對我個人而言好像沒有任何的作用,只能是白白的浪費掉了時間,所以我意識到了我這樣讀書根本沒有作用,我找不到屬于我該需要的信息,也就是說讀了五十本書和沒讀過書是一樣一樣的,這些時間和精力都是白費的,所以我也查閱了許多的書籍,也閱讀了關于這方面的書籍,現在我也正在一步一步的按照我自己設計的讀書軌道進行讀書,效果頗豐,我想在更看重的就是“有付出,就一定要有回報”!
三、我是這樣讀書的
1.有目的的去閱讀
就是不論你從哪里找到的書籍,或者是朋友推薦,或者是平臺推薦,你一要有自己的目的,就是你想通過這個書籍學習到什么,這是最重要的,對我影響比較大的就是《刻意練習》這本書,也是我最近研讀的一本書,通過反思以后自己認真去讀的一本書,當時我就是想研究透刻意練習真的有用嗎?抱著這樣的問題去書中尋找答案(貌似閱讀理解),不過我還是非常幸運的,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解決了我的困惑,剛開始也是非常的艱難,會容易產生回到以前閱讀模式上面去,所以剛開始的時候還是需要時刻的把握,時刻的記得自己的目標是什么,這樣是非常重要的,讀完這本書,我現在就刻意練習,每天堅持寫一篇雜談,鍛煉自己的說話方式,鍛煉自己的文筆,也鍛煉自己愚鈍的大腦,我選擇了在簡書這個平臺上面堅持發布,為的就是能有一個更好的監督,自己的監督,別人的監督!
2.從簡到難(培養閱讀興趣)
雖然設立讀書的目的去閱讀作為第一步,但是這是針對于有閱讀基礎,喜歡閱讀的人來說的情況,那么有些人準備去閱讀,但是沒有閱讀基礎,就是一直從沒有堅持閱讀過的朋友們,我覺得先給自己培養閱讀興趣更重要比如,多閱讀一些大冰,劉墉,劉同,蔡崇達這些人的文筆,他們描寫的故事更加的有吸引力,能使自己不斷的想去看,這種書籍就像是改革開放時候的紅寶書,大眾,大家都能閱讀的明白,也都喜歡去閱讀,這段時間給自己制定小計劃,制定讀書的時間,培養自己閱讀的興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筆。
3.專業難的書籍學會放棄
許多想讀書的朋友,他們不會閱讀,會直接上來就選擇比較難理解,又沒意思的專業書籍去讀,這樣去做是對自己的一個特別不負責任的表現,因為你都沒有興趣,你肯定也堅持不下去,那么你自己設定的目標也就是泡湯了,所以對于自己實在不能理解的書籍就學會放棄,本人從5月份就開始閱讀《三體》這本書,并不是覺得這本書寫的不好,好多書友都推薦,劉慈欣也獲得了大獎,那么就充分說明這部作品的成功,但是重要的就是對于我本人而言,我不喜歡對這種類型的書籍,我不喜歡這樣的描述,我沒有那樣的想象力,大腦跟不上這個速度,轉不過來彎,所以我決定把這本書籍擱置放在書架,等待我下一次想親自閱讀的時候再去閱讀,我想那個時候可能會更加的與眾不同,有時候殘缺是一種美,放棄也是另外的一種美!
4.多做筆記,汲取精華,多多反饋
這個步驟可能是我認為讀書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了,因為我們有了閱讀的目的,也有了興趣,把難得書籍也已經放棄了,那么我們這樣做的結果是什么呢?能收獲到什么呢?閱讀過程中可以做筆記,現在有很多的閱讀平臺,可能因為攜帶不方便的話,紙質書現在漸漸的沒落了,移動設備上面可以直接做筆記,想到什么就些什么,沒有關系,不用在乎別人的眼光,讀書沒有絕對的事情,你能有自己的收獲才是真的。我也說過讀書也未必都去讀,因為有些內容就是比較冗雜的,有許多的作者是為了湊數字而去編寫的字,所以你大可以不必認真的去研究,只要去認真的提取自己想要的就可以了,閱讀完以后你可以根據自己吸收的知識去畫一下思維導圖,這是一個自我檢測的挺好的辦法,希望能對想讀書的你有所幫助,期待你能學會讀書,也期望能在書海中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