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7月24日、8月7日
地點:大溪地
主講:若水組
電影:《黑天鵝》《怪物之子》
? ? ? ? ? ? ? ? ? ? ? ? ? ? ? ? ? 【第一場】
分享人:ZL 、XJ
? ? 再次回溯T到開場部分,我印象最深的關鍵詞有:
1、“沒有任何人有義務等著你成長。”
由此我的內心獨白是:成長從來都只屬于自己,對于曾經經歷與陪伴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恩。在那些對自己的肯定和否定的背后,無論是來自對方有意無意的善意或者是不滿,都是幫助我們自我發現與澄清鏡子。
2、人與人的共情太難了
這里我想到的是:
共情別人——在適度放下自己后,為共情別人留有空間;
被別人共情——人本來就是孤獨的、所以不被別人理解和共情雖然會讓自己失落,但是實屬正常,所以不去過多苛求;
共情自己——更多的是一種自我的接納和覺知過程。
3、關于邊界——那一句:“你什么時候走?”
這里T分享到案例中的一位中年男性咨客,一家三口一直與岳母同住,家庭關系不良。他終于鼓起勇氣跟岳母說了:“你什么時候走?”岳母哭了2個小時最終回答:“9月1號。”
這個案例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邊界。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不過分依附的同時,也應該與非核心家庭成員留有邊界。在所謂的道德負疚感背后,我們有擔當的義務,但更有選擇的權利。發出自己主體聲音,而不是被所謂的“道德”所壓迫和扭曲。
一、《黑天鵝》觀后感——ZL
(一)觀后感:母親年輕無知,導致的懷孕和離開舞蹈界。以及后來對女兒的控制和期望。尼娜在一個封閉的、純潔無暇、處處要求完美的幻境中長大。生活里只有母親和舞蹈。
(二)白天鵝遇到的人與事:
?母親——母親給予尼娜的控制、占有、粘滯的愛
?貝絲——前天鵝女王、榜樣、極端、沖動、暴力、歇斯底里
?莉莉——美貌、誘惑、性感、豁達、社會性強、性格彈性強、有心計、競爭對手。
托馬斯——權力、導師、潛力挖掘者、尼娜感情的開發者、捉摸不定。
?在我看來,托馬斯是一個社會化很強的人,他專注于工作很有邊界感。
(三)白天鵝蛻變成黑天鵝的前奏——那些內心的恐懼幻化成為一個個的幻境,讓她在期間面見那個內心不被接納的“黑天鵝”。
(四)黑天鵝誕生——當那只忐忑的白天鵝舞蹈結束后,純潔與黑暗、誘惑在尼娜的心中分裂開來。它們無法兼容。于是“黑天鵝”殺死了“白天鵝”。
(五)白天鵝的回歸——完美的呈現之后,讓她找到了那個理想化的最好自己。于是她又回到了她的初心,那只為完美而不懈努力的“白天鵝”。
? ? ZL的解讀,隨著電影的敘事而逐步推展。在視頻的節選中,把我們再一次帶入那個尼娜掙扎與分裂的內心世界。帶著我們從電影的情節中去澄清和再現尼娜成長與蛻變的過程。
二、黑白天鵝的誕生——徐娟
(一)天鵝的意象
白天鵝——純潔;黑天鵝——魔鬼、欲望的象征。
1、尼娜的心理分析
(1)力比多的發展成熟度。
視頻1: 進入到貝司的房間,拿起口紅意味著什么?
(2)壓抑
(3)分裂
A、“幻象”癥候
B、“焦慮”癥候
(4)反抗
? 背部的血、疹子,想表達什么?
XGC:她的快感區,還有黑貓。
(5)救贖
(6)夢1、夢2
? ?夢是人最深的欲望。視頻中展現了尼娜什么樣的欲望?
ZL:夢是潛意識的表達,魔王一種潛意識要碰到的問題。
T:釋夢,夢境就是非常典型的。她醒了以后的心靈體驗,夢實現了她的愿望。她醒了以后非常的愉悅。如果這個是治療中出現的夢境,就會覺得她已經響應你的治療了。“我很想聽聽這個的夢,你的情緒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的過程。” ? 你找到門道了,就推門見山。釋夢實際上是探討夢中的體驗(情緒體驗)體驗馬上會牽帶出你內心很多的體驗出來。ZJ跳出夢境當中,當夢的觀察者。
2、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黑天鵝所展現的本能:欲望的、快樂的自我;
自我:對于母親的服從、在舞蹈中的堅持和自我控制
超我:對于完美的追求
T:分化不了白天鵝、黑天鵝都是超我。黑天鵝內化母親的形象——束縛的、爆發的。每個人的野性都是他個性化的主要指針。分化不了。她的本我持續在壓抑。莉莉就是本我。貝絲就是超我。貝絲有托馬斯的認同和接納。通過自我認同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
她的自我功能是很好的。她的現實狀態是沒有父親、沒有男朋友。小朋友客體關系的維度非常重要。
3、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發展理論。
(1)口唇期(0—1歲)
(2)肛門期(1—3歲)
(3)性器期(3—6歲) ?父親介入,打破孩子和母親的二維關系。 影片中有父親的象征嗎?托馬斯有父性的象征嗎?
托馬斯有權威、但是方式是平輩式的。
(二)經典分析的角度,了解黑白天鵝的成長
1、尼娜的客體關系:
母親——壓抑
莉莉——性欲望
貝絲——最早的理想化客體
2、母親類型。
T:神經質、焦慮型的。如果讓尼娜自己成長的話,她不可能有那么的壓抑。
3、虛假自體和真實自體。
XJ:尼娜形成的是虛假自體還是真實自體?
QX:應該是虛假自體。真實自體她是有力量的。她的能量沒有出來。她對母親就都是順從,對托馬斯的唯唯諾諾的東西。
T:自體是有程度之分的。非常不健康的虛假自體是把內部的能量瓦解掉的。自我否定于自我攻擊。舞蹈在持續推動她本心出來。她迎合母親,只是在更多形式上的迎合。個體素質很重要,如果你有點小天分和潛質——星火。尼娜的虛假自體一直在向真實自體靠攏。第一次托馬斯誘惑她的時候,她是反抗的。她是有邊界的。黑天鵝下來的時候,她去吻了托馬斯自我認同和自我實現。 ?過程才是震撼的。 她不迎合,她對莉莉和貝絲是有邊界的,她不去迎合。 虛假自體會被別人淹沒掉。她就是在追求那個極致。她在家里有幾次說走就走,沒有什么好說的。
? 她正在靠近自己本心自體的過程。
4、過渡性客體——色彩
?黑色、白色、粉色、綠色、灰色?是否色彩表達了過度性客體?
ZXY:心靈變化的過程的展現。
T:黑、白鮮明激烈的對抗。隱喻母女共生的關系。人格的整合和自我認同的過程。人格劇烈的沖突。
5、偏執—分裂位相和抑郁位相
? 0—6個月分裂偏執位
?第5、6個月到一歲抑郁位
T:非常典型的偏執分裂位。部分客體。她還在部分客體的層面上。她與她媽的關系,次要。要聚焦在她個人成長。非常偏執。沒有偏執的話,你又怎么能堅持。
ZJ:尼娜身上很強的嫉羨的一面。對比阿瑪蘭妲。尼娜嫉羨的對象是很微妙的,指向自己。指向內在的那個黑天鵝和白天鵝。很多惡意的投射是由嫉羨在里面。她強大的不安感。
T:嫉羨是一定是有的,全是的不安全感。尼娜的身上是有惡龍的。來自于原始的不安全感,對自己的攻擊或者是對他人的攻擊。早期原始依戀感。0—3歲。0—6個月,攻擊乳頭。很多一些孩子,在早期會攻擊次數比較多。
6、他者的話語
(1)鏡像。尼娜與母親是不是互為鏡像?
ZL:職業;
XGC:她和誰都會有一些鏡像的東西。莉莉真實的還是欲望的。鏡子是照她的欲望。她投射了這樣的東西。
T:拉康里面的理論。通過別人的目光來鏡像你自己。你會扮演目光中要求的角色。他者就是主體潛意識,主體的大他者。任何人關注你,都在對你施加影響力。扮演他者投注出來的目光的影響力的角色。邊界和空間感的建構。猴子看鏡子與人不一樣。人在鏡子面前,會覺得人怎么會像我。
? 言語的功能,就是被語言壓迫著。
? 交流的過程中,你把自己的打開和釋放。非高品質的交流導致隔離,你不能暢所欲言。經由交流在揭開防御。 一個自我表達和澄清的過程。
? 一碰成長和情感,語言就太蒼白了。煉金術般的自我澄清。
語言在建構我們,公眾號我們在建構我們與公眾的接口。
XJ:對二元的掙脫,殺死鏡中的你。
ZXL:第一次,尼娜的本我被喚起了。第二次是母親的象征。殺死幻象中的角色。
QX:我在整合,你不是莉莉而是我自己。莉莉應該是站在母親的對立面。
XGC:最終的嫉羨萌芽是得到貝絲的口紅。當時沒有那么多的攻擊性。最終殺死莉莉,是自己投射的幻象。有最初到最暴力的過程。其實是指向自己的。
ZXL:偏執—分裂位。投射自己惡的那部分,殺死惡的那部分。
XJ:與母親的分裂。
ZXL:是接納
QX:她在與自己戰斗,“我要成為女王,而不是像你跑龍套。”
(2)欲望 尼娜的欲望是否就是她自己的欲望? ?天鵝女王是母親的欲望。 托馬斯的欲望,最后的完美是她欲望嗎?
(3)凝視
T:三個形象把人格的很多維度展現出來了。經典精神分析、拉康的心理學。層層推進非常的舒服。
(三)談論黑白天鵝成長人格塑造的過程
(四)主體和他者的關系,主體的無意識和他者的欲望。
? XJ的分享,把電影與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拉康的心理學、以及色彩心理學都與電影進行了對接。對人物的分析更有了深度和擴展性。在對電影的進進出出中,感受到了她的主體在發出聲音。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電影中,去進行跟隨。
? ? ? ? ? ? ? ? ? ? ? ? ? ? ?【第二場】
一、《黑天鵝》與煉金術 ?—— ?MZT
提綱:
(一)關于娜塔莉.波特曼
1、發展你的自我:生于1981年 ?水瓶抽離、旁觀;獅子座——游戲精神。活出北交點。
(1)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的演講:為你的體驗做主。
(2)對完美的定義。完美不是在別人眼中,完美是在自己他體驗中找到完美。
(3)個體化
(4)星盤解讀
(5)娜塔莉波特曼家庭:父親是一個心理醫生,母親是家庭主婦。對她的影響。
(二)什么是個體化
(三)煉金術和榮格人格結構理論的關系
?1、 Alchey(煉金術):抽取汁液的過程&從礦石中抽取金屬,將一種物質變成高等物質,一門“質變”的藝術。以卑金屬制造黃金,有的練金制造真正的黃金,有的確是制造人心的“黃金”。
? 2、哲人石
? * 創造“質變”及治病的能力&擁有者接近圣神的奧秘。
? * 原料——黑化——混沌(死物質)——(轉化)——產物
? * 混沌之物(汞),汞含有硫,再使汞和硫重新結合,互相對抗,重新結合(分合可能重復很多次),產生哲人石。
? 3、以煉金術的色彩視角解析電影中顏色的改變
? ? ?死物質——黑色 ? 從死到新生——綠色
物質繼續成長,改變,最后來到初步的安放之處,叫初石——銀(白色)
白色再次破壞、死亡、變黑......再度恢復生命 紅色或者是金色。
(四)什么是自性?
1、自我——是意識的中心,也是使我們知覺經驗的工具,自我一和某個心靈內涵接觸,那個內涵就可以意識得到,否則那個內化便是潛意識。自我的注意力使心靈內涵變為意識,還可以在該內涵發動“變化”。
個性化這個過程,有一部分便是自我使經驗變成意識,因而改變心靈的過程。
2、自性:
* 自性必須和原型建立關系,因為自性是心靈的中心,能夠和這個集體材料做正確的互動。
* 心靈包括意識的自我和潛意識的情結與原型。意識的中心是自性,全人格的中心是自性;所以自性帶有一種全人格感。這里的“全”,是人格當中意識及潛意識的統合,特別是自我與潛意識的統合。
* 心靈這兩部分一旦開始,自性就會越來越明顯,“明顯自性”,自性從“潛在”轉化為“明顯”——榮格靈性模型焦點。
(五)如何完成自性化過程?用什么方式?
1、超越功能:
* 自我必須完全清醒,完全覺察與潛意識意象接觸時能夠掌握自己的立場。自我和潛意識創造出意象互動,兩者在這一互動中藥制造足夠的張力,以便喚起超越功能。
* 千篇一律都是自我壓抑潛意識的聲音,一旦這種壓抑解除,自我必須提防潛意識反過來壓抑他。自我如果向潛意識投降,超越功能便永遠不會啟動。
2、潛在自性和明顯自性
* 潛在自性是個無力的中心
3、主動想象
* 最極致的靈性工作——把自性從潛在狀態轉為明顯狀態。
* 主動想象:畫畫、雕塑、舞蹈、音樂、對話
* T:創作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澄清的過程!
* 個性化愈強,自性就愈強。自我愈是意識到自性,就愈是活在主動想象的世界。主動想象,一開始是技法,后來卻成為一種存在狀態,需要勤勉地學習與練習。
* 與內在聲音對話
* 神靈指的是可以自己創造及操縱意象的力量,每一次主動想象,都是在直接體驗心靈的靈性力量。
4、想象與幻想
* 幻想——是壞的想象; ?在人身上,壞的想象制造妄想及虛假的欲望,使人離開了上帝。 真實的想象確是靈魂中神智的體現,可以引向救贖,與上帝結合。
* 想象存在于完美精神中,幻想存在于身體之中。
* 已經完成了個體化的人,其自我既不認同外部世界,也不認同內部世界,而是認同想象的世界——包括兩者的世界。
5、自性永遠不會完成
自性的形成永遠不會完成,因為永遠都有材料要整合到中心,但自性的力量越來越強,他的聲音和組織里終將占上優勢地位,這時,自我便會放松下來,開始信任自性,熱烈地展開與自性共同生活的宗教性生活。
艱苦的轉化內在心靈狀態,強化自性。
MZT的分享,最大感受就是信息量很大。很多的內容已經拓展出了電影。比如女主角的扮演者:娜塔莉.波特曼、以及參考書目:《榮格與煉金術》,從體驗上找到完美,到榮格的自性化與主動想象。MZT帶著我們從榮格與煉金術的視角去看待生命的完善過程。現場的感受不深,通過筆記的梳理,讓自己有了一次重溫的機會。算是為我打開了一扇窗吧,通往榮格理論的一扇窗。
二、《怪物之子》——丁丁
丁丁沒有到現場,T說可能源于內心的恐懼。躲開了自認為強大的同伴期待的目光。也許也是一個不壞的選擇。T讓大家給沒有在現場的丁丁說一句話。當時我有點懵,不知道說什么好,腦海里閃現的是一路走來自己一次次與內心恐懼的相遇。它是一個面見、接受、安撫內心的過程。在這種面見中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力量來源、得靠自己去挺過去......
三、《怪物之子》——石頭
? ? 主要圍繞親子關系展開
(一)兩對父子之間的關系
1、九太和熊側
a、一個大小孩和一個小小孩。每個人表達情感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b、他們互相從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 ?宮崎駿動畫片中的共情。人與人之間怎么建立關系,我怎么能夠懂你。 ?9歲一直到17歲的一個生命周期。
c、熊側犧牲自己,填補了九太內心的黑洞。從伙伴上升到了燈塔的角色。
2、豬王山和一郎彥
? 豬王山沒有告訴一郎彥他是人類。 ?一郎彥的自我懷疑與否定。“人類很弱小、會被黑暗吞噬。”
2、作為父親,我的一些感受和對接點。
?* 生活中不同類型的父子關系。
? 認同多維度,孩子的個性和差異化。
?* ?超我 ?包容和空間感。反思自己是否對孩子進行了切割?
? ? 豬王山對一郎彥的教育的矛盾。一方面不認同人類,一方面又不給一郎彥的疑惑一個確切的答案。
?* ?愛 ?意志 ?——“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神情。”
小孩子的敏感背后父母批著外衣的你的意志
(二)小結:人生的意義需要去自己發現。
? ? ?周星馳:“人如果沒有夢想,跟咸魚有什么區別?”
(三)T的提問
T:什么是夢想?
ST:沒有什么能阻止你,你一定要實現它。
T:強勢與智慧之間的張力。此時的感覺
ST:還好,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和緊張。
T:看這部電影最大的收獲?
ST:成長的路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人。
T:影片中印象深刻的情境。
ST:1、熊側和豬王山筆誤,所有的人都在給豬王山加油的情境。成長中會有堅持和夢想,內心力量之外,也是需要得到外部的認同的。一個人走下去其實是很難的。
T:當所有的人都為豬王山加油的時候,熊側是怎樣的狀態。
ST:他的力量在減弱。
T:你特別希望誰贏?
ST:并不是非得誰輸誰贏。
印象二:九太買東西、打掃衛生、做飯、打鬧的部分。九太認為熊側只會睡覺。從內心來說像我的關系,與孩子之間、與朋友之間。可以少一點套路。可以真性情一點。
印象三:九太17歲的時候,這個場景。想到了武俠里面很多最終修煉武功、下山。
T:怪物之子就是一個親子關系。與兒子的關系中多維的角度。愛的堅決。
小孩子的計謀:
“爸爸不要玩手機”規則、超我的功能。規則邊界,你我的分化。
* 豬王山與一郎彥的認同與分裂。一郎彥的身份認同,我到底是人類還是怪物。“我到底是走自己的道路,還是跟大家一樣?”你如何走自己的道路,還是社會化格式化。
?1、超我
?2、認同
?內化的超我不好,社會化會有問題。與社會化的角色產生碰撞。又想做自己,又想要得到認同,不能很好的協調。認同不是空中樓閣。需要社會化的認同。自我的邊界與社會化的邊界可進可出。
?具備父親的能力。成長的路徑:
1、自我的力量與外部認同的需要 ? —— ?聯盟 、與外在的人、是建立連接。
2、需要真性情——個體化和個性化出來了 —— ?情感的抒發與表現力
3、功夫練成,入世。—— ?社會化和個性化的統一。
? ? 伴著柔和背景音樂,石頭的分享莫名的喚起了我內心的情感。里面有孤獨過的凄涼、有遇知音般的溫暖、有太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涌動。那場豬王山和熊側的比賽中,熊側的孤立無援,看似無所謂的熊側,石頭卻精微的發現了他力量的減弱。是的,孤獨與對孤立無援的默認往往不是想要的結果。我們最終還是需要同伴和認同的。 ?以及熊側與九太相處中那些爭吵背后對于真性情的渴望;還有就是練完武功下山的選擇。三個看似不經意的問題,卻把一個當下的石頭展現在了外面的面前。與此同時我們也在這個相伴與參與的過程中,去觸碰到了內心中的自己......
?